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硕博招聘 > 高校博士招聘 >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4年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2024年诚聘博士后研究人员

2024-06-26 16:22:50
博士研究生招聘网

一、学校及学院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地处广州,是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大学、“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985工程高校。华工办学源远流长,最早可溯源至1918 年成立的广东省立第一甲种工业学校(史称红色甲工),是新中国“四大工学院”之一。学校以工见长,理、工、医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是最早全面进入国际四大排行榜前500强的14所内地高校之一,现有五山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广州国际校区三个校区。

广州国际校区是华南理工大学继五山校区和大学城校区之后建设的第三个校区,是全国唯一部省市校四方共建、唯一全部新工科学院的国际化校区。广州国际校区采用“以我为主、国际协同”的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与国(境)外著名高校开展合作。学科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秉承学校“以工见长”的办学特色及学科优势,重点布局引领世界前沿科技、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的新工科,分步建设10个新工科学院和若干高端研究院。

未来技术学院成立于 2021 年,是教育部发文公示的全国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之一,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一家。学院坚持面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加强师资引育,追求学术创新,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与数据科学2个本科专业,并招收相关学科研究生。

学院拥有一批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全职师资队伍,新进师资均具有海外知名学府学习经历;学院积极落实有组织科研,3年来学院共获批科研经费近1亿元;学院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一级学科建设,目前已获批国家级平台1个、省部级平台2个。

学院积极推进与鹏城国家实验室、广东省琶洲实验室、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百度、阿里、京东、科大讯飞等国内外知名实验室或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或人才培养基地等,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培养一批掌握未来技术的高水平人才。

二、岗位要求

1.遵守中国宪法和法律法规,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热爱高等教育事业,遵守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及有关规定;

3.在海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取得博士学位,原则上获博士学位不超过3年;

4.身心健康,原则上年龄不超过35周岁(未过36周岁生日);

5.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国际化研究和学术交流能力,有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全职在校区工作。

三、福利待遇

01薪酬待遇

1.薪酬:税前年薪27万元起,最高可至50万元以上的年薪(第一年年薪不设绩效,第二年绩效比例由导师与博士后商定),学校另缴纳单位应缴的社保;

2.安居:提供校区租住公寓,10分钟生活圈,快乐工作,享受生活;

3.子女入学:学校设有附属中、小、幼等优质教育资源;

4.省市政策:享受广东省、广州市人才政策;

5.医疗:学校提供公费医疗及其他福利待遇。

02科研条件

1.可自主支配的2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充分的学术科研空间;

2.前沿交叉的高端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国际化优质导师。

03政策支持

1.进站满18个月至出站后1年,按学校规定可参与评定高级职称,未来起点更高;

2.出站后可申请学校教学科研等各系列岗位留校工作;

3.获得广东省引进人才计划的博士后出站后留在广东工作3年的,省财政发放40万元安家费;其他博士后出站后留在广东省其它地市工作签订3年劳动合同的,政府资助30万元至50万元安家费。

四、团队介绍

01徐向民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徐向民,中共党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广东省珠江学者教授,教育部“人体数据感知”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数字孪生人”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电子信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IEEE 电路与系统广州分会主席,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电路与系统分会委员。

近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广东省重大/重点项目、企业重点委托项目等20余项,获国内/国际等授权发明专利62项,参与制定国家音视频相关标准2项。在多模态感知计算方向,模拟人脑视皮层感知、大脑认知机理等建立了系列视听觉计算模型,在领域顶刊顶会发表热点高引论文等180余篇(单篇最高引用超2600次,获国际学术会议最佳论文等5次)。

近期重点研究方向包括人体元宇宙、主动健康等未来新兴产业,开展视听触交互、跨媒体感知、多模态大模型、婴幼儿脑科学、健康数字孪生、数字人等研究。

本项目由医工交叉人工智能领先团队、省市孕产幼顶尖医疗资源、国家脑计划婴幼儿项目牵头单位、全球领先基因研究机构共同承担。针对欧美数据中横断面、单一模态的不足,结合脑科学与人工智能最新进展,依托广东省分娩量占全国11%优越条件,本项目建立多模态胎婴跟踪式脑科学平台:探索新研究范式、新数据标准;构建国际领先胎儿婴幼儿多模态数据处理平台;绘制高精度脑图谱,分析大脑动态发育轨迹;挖掘大脑发育与基因的关系,分析个体遗传与基因、外部环境的关联。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脑发育规律,为类脑智能研究提供新思路。

数字孪生人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已购置国际先进脑科学研究设备,包括3T核磁共振成像设备、功能性近红外设备、磁共振兼容脑电设备和电镜中心等。其中,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作为脑成像领域的重要工具,能够非侵入性地观察脑结构和功能,为研究人员提供宝贵数据支持。功能性近红外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脑血氧水平变化,为脑活动研究提供重要指标。脑电设备可以记录大脑电活动,揭示不同认知活动的神经机制。电镜中心将提供高分辨率的神经元结构成像,为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应用数学、统计学;数据挖掘、大数据计算及平台、云计算、分布式计算、信息安全;神经科学、计算脑科学、类脑计算、感知与认知智能;人机交互;生物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学、智慧医疗;区块链等相关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领域。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xmxu@scut.edu.cn、eexinzhang@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2蔡宏民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蔡宏民,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行政副院长、计算机学院教授、京都大学客座教授、兴华杰出学者,IEEE Senior Member、 CCF杰出会员。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 on Emerging Topics 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Fundamental Research编委。长期从事生物医学数据的人工智能分析方法研发和应用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Bioinformatics等期刊。主持国自然杰出青年基金、国自然联合基金重点、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等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14项。获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自然科学一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广东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课题组简介

课题组长期从事基因-细胞-组织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生物医学数据智能解析技术研究,分析基因、转录、蛋白和代谢等分子层面微观变化和影像下组织结构变化,比较不同组学测量下高维样本的差异表达,寻找多视角测量结果的一致性信息,建立从生命组序列异常到影像组结构改变等多尺度组学数据之间的时空关联,实现疾病发生发展多维度的全景式精准描述。研究兴趣包括生物信息学、医学影像分析和人工智能。

具体研究方向:

1. 单组学测序数据高维聚类:微观单组学数据,如基因测序数据、单细胞转录组学数据等,通常呈现几万到几十万维的特征,提升高维样本聚类准确率,为疾病精准分型、癌症转移模式发现、细胞发育轨迹推断、差异基因挖掘等提供切实可行的分析工具。

2. 多组学网络数据融合分析:现代多种组学测量工具能定量观测细胞的生命过程,但是细胞调控网络数据,如基因调控网络、蛋白互作网络等,通常存在尺度不一、对应微弱的问题,导致现有的网络分析方法难以对齐多组学网络。研发新型网络分析方法,助力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神经病理传播通路识别、肿瘤微环境分析、细胞通讯机理研究等任务。

3. 多模态影像数据协同分析:多模态医学影像数据,如病理图像、MRI图像、CT图像等,通常面临多视角特征强弱不一、分布不同的问题。研发多模态医学影像分析方法,实现多视角协同分析,助力临床实证和基础科学研究,应用于影像病灶检测、影像靶区勾画、疾病辅助诊断、疾病预测预后等。

4. 研究成果反哺产业应用:实验室长期与广州金域医学检验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联合建立金域医学-华南理工大学智能医疗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合力开发鼻咽癌云端诊疗分析系统;和广州爱孕记公司共建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产前超声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中山肿瘤防治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等各大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大力推动自主研发技术在医疗场景中实现真正应用落地。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 生物学,计算机,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具有博士学位;

2. 具有浓厚的前沿科学探索兴趣,有较强的独立科研能力,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过高质量研究论文;

3. 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有上进心 ,能适应多课题、快节奏的工作环境;

4. 协助 PI 领导生物信息方面的工作和运营,并指导研究生完成相关研究工作;

5. 优先考虑能熟练使用 R/Python 等软件工具进行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能利用各类计算和统计学技术开发新的数据分析方法,进行信息和基因组学研究,撰写分析报告和 SCI 研究论文;

6. 优先考虑具有医学、物理 、数学、生物学专业背景并熟悉主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应聘者。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hmcai@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3靳战鹏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靳战鹏,华南理工大学长聘教授,“信实”冠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人体数据感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省数字孪生人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曾任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终身制副教授,研究生部主任,Cyber-Med实验室主任。ACM和IEEE高级会员。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普适计算,人机交互,智能感知,主动健康,人工智能以及相关技术在智慧医疗、生物特征识别、及物联网领域的应用。曾任美国空军研究院(AFRL)访问学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美国陆军研究办公室(ARO)等机构的项目评审专家。目前担任四个国际期刊的副主编(ACM Computing Surveys, ACM IMWUT, Elsevier CBM, CCF TPCI)和30余个国际期刊和会议的审稿人或技术委员会委员。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主要工作发表在ACM IMWUT/UbiComp、MobiSys、ACM Computing Surveys、IEEE TIFS、TMC、TIM、TBME等期刊。已指导博士研究生10人,就职于国内985大学、美国大学、及头部企业研究院等机构。

课题组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人本计算(Human-Centered Computing, HCC)课题组主要研究移动和可穿戴计算、普适智能感知、人机交互方向。

项目简介:

1.主动健康:围绕人体健康监测,基于可穿戴、移动、普适计算终端等设备,实现近人体空间的生理、心理、行为、环境等不同时间尺度的、多模态数据的连续动态采集。以数据为驱动,以AI为技术手段,研究人体行为识别和评价的层次模型,实现近人体空间大数据融合分析,最终突破人体健康状态量化分层、健康风险评估、与健康自主管理。

2.智能感知:随着嵌入式设备、无线传感网络、物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具有集成感知、计算和通信能力的普适智能感知系统逐渐融入社会日常生活。该研究方向强调和环境融为一体的计算概念,以情景感知为基础,利用无处不在的传感器和计算终端,面向智能驾驶、智慧家居和智慧城市等场景,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3.人机交互:研究基于物理空间的人机之间自然高效信息交换处理的智能交互技术,基于虚拟空间的视、听、触觉多感觉刺激与控制。开展“无扰式”生命体征检测,基于脑机接口和表面肌电等生理特征的运动意图识别和情感计算。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已获得或即将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有相关领域的独立研究经历,具有较强的编程技能和深度学习算法经验者优先考虑;

3.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分区一区、JCR分区一区、或CCF分区A类会议/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以上者优先考虑。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zjin@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4林镇宏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林镇宏,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未来技术学院二级教授、博导,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杰出研究员。2002年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8年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交通研究所和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毕业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在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14年升至Distinguished Research Scientist后,于2022年回归祖国加盟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师从欧阳明高、Dan Sperling、Joan Ogden、范悦悦和David Greene。发表过100多篇专业文章,其中期刊文章70多篇,根据谷歌学者统计,总引用数超5000,H指数39,多次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 2% 顶尖科学家榜单(年度(2021-2023)和终身影响力)。曾长期主持美国能源部、交通部和阿美石油公司的交通能源项目,因开发汽车能源转型选择模型MA3T和参与自动驾驶汽车能源影响评估而两次获得美国能源部科学研发奖项。现任美国科学院燃油经济性研究委员会成员,参与撰写了美国国会委托、美国交通部赞助的第三期燃油经济性技术评估报告。同时,也是Transportation Part D、iScience、 Int.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ransportation、Energy Policy等学术期刊的编委,Journal of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的主编。

课题组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能源与碳决策”课题组,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交通、车网互动、智慧充电、能源转型、碳减排等交叉领域。课题组响应国家能源安全、乡村振兴、双碳目标和产业升级的重大需求,采取数据分析、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方法,结合交通运载工程、能源工程、人工智能、经济学、决策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研发符合地区和国家发展利益的能源技术和解决方案。课题组和欧美多个大学和机构有合作,鼓励支持国际交流和访学。

目前研究方向:

1.新能源交通: 针对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E-fuel合成燃料、内燃机、氢燃料电池等储能和动力技术,基于差异化出行需求和价值偏好,优化新能源交通系统的关键部件配置和运行参数。

2.车网互动:面向人车桩楼网能源互动协同场景,优化充电、储能和动力技术,实现建筑网、路网、充电网、电网等多网耦合协同控制,建立综合能源评价体系。

3.智慧充电:基于出行、活动、工况和场所用能等多维时空数据,设计优化包含慢充、快充和换电的混合充电网络系统,进行技术、网络和价值的综合运营优化。

4.能源转型:基于能源技术的供需决策的能源转型,采用离散选择、全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等理论,模拟能源转型的技术、基建、行为和政策变量的关系。

5.碳减排:面向双碳目标、能源安全和高质量发展需要,结合能源技术、市场博弈和用户行为,开发碳减排和碳交易博弈模型,优化交通、电力、工业和建筑的碳减排技术路线。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之一:

1.具备交通、能源、碳核算、行为科学或决策科学相关研究背景;

2.熟悉管理科学、人工智能或决策科学方法;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Zhenhong@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5蒋怀光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蒋怀光,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博士,现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低碳智慧能源与无人自动化系统,作为IEEE Senior Member在相关领域共发表中英文论文与著作 50 余篇,特邀出版英文学术专著2 本,多次参与、主持、组织中英文业内顶级会议,应邀为业内二十余家顶级期刊与顶级会议担任评审工作。

课题组简介

实验室近年承担或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累计经费超过千万元。在实验平台搭建方面,实验室已配套上千万实验设备,超400平方米实验场地,包括节能计算实验室、能碳元宇宙实验室、能碳数模混合仿真实验室。实验室配备基于RT-LAB的综合能源实时仿真与测试系统、混合电池储能系统、智慧城市与智慧交通平台等软硬件设施。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理工科博士学位,具备良好的数学建模和分析能力;

2.具有交通、能源、优化控制、人工智能、城市规划、汽车技术或环境影响等相关研究经历;

3.英文水平CET6级以上,能独立完成英文论文的撰写;

4.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至少2-3篇承担主要工作的高质量期刊文章;

5.热爱科研,有钻研精神,有进取心和责任心,性格开朗热诚,具有团队精神。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hihuagong2021@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6欧士琪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欧士琪,博士,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现担任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导,“未来能碳实验室”团队的“交通低碳与新能源系统”课题组负责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琶洲实验室)双聘研究员。在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近8年升至研究员(R&D Staff)后,于2023年加盟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的未来技术学院。曾长期主持或参与美国能源部/交通部的多个能源系统建模研究,同时担任沙特阿美石油美国分公司项目资助的首席科学家,于2020年获得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卓越表现奖”。目前兼任美国交通学会TRB-交通能源委员委员(2020-至今),国际交通能源分委员会主席(2020-至今);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主席(2022-至今)等学术职务;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D: Transport and Environment(中科院1区期刊)的期刊编委(2024-至今);Transportation Research Record (TRR)的期刊编委(2022-至今)。已在《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Applied Energy》,《Energy Policy》,《eTransportation》等能源领域的顶级期刊上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近30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著作(章节)2部,以第一作者发表同行审议的会议论文共3篇,以第一作者发表能源部技术报告共1篇。其中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汽油需求的PODA模型及成果被《Nature Energy》作为封面报道。

课题组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的“未来能碳实验室”团队,研究方向包括新能源交通、车网互动、智慧充电、能源转型、碳减排等交叉领域。其中团队的“交通低碳与新能源系统”课题组响应国家能源安全、双碳目标和交通产业升级的重大需求,采取数据分析、运筹学、人工智能等方法,结合交通运载工程、能源工程、人工智能、经济学、决策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学科,研发符合国家和全球发展利益的能源技术和解决方案。团队及课题组和欧美多个大学和机构有合作,鼓励支持国际交流和访学。

该项目研究工作包括:

1.基于供需决策搭建包括中国、欧洲、美国等世界主流交通大国市场的交通能源转型模型。该方向工作主要采用离散选择、全生命周期、系统动力学、以及人工智能等理论,量化技术演变、经济活动、政策等因素在能源市场、能源安全和生产力、温室气体排放以及技术竞争背景下的影响。

2.参与开发并提供一种综合性的道路、水运和航空的交通能源分析框架,该框架将考虑到经济行为、能源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供应链限制等各种关键因素。

3.参与搭建基于数据的资料库的场景搭建,以校准交通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预测,助力交通部门的碳排放与全球等主要市场的零碳经济目标保持一致。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具备交通、能源、碳核算、行为科学或决策科学相关研究背景;

2.熟悉管理科学、人工智能或决策科学方法;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未来能碳实验室”团队负责人林镇宏教授的电子邮箱:zhenhong@scut.edu.cn

课题组负责人欧士琪教授的电子邮箱:sou@scut.edu.cn

并抄送至: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7胡滨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胡滨,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导,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研究员,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3年),主要从事智能无人系统、类脑神经网络建模及抑郁症诊疗应用的研究工作,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Automatica和IEEE汇刊论文26篇;出版Springer专著1部;获得授权/受理专利4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广东省琶洲实验室科研项目1项。兼任《Neurocomputing》期刊编委,IEEE IES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和应用技术委员会(中国)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CPS控制与决策专业委员会委员。

课题组简介

“类脑混杂智能系统”课题组积极响应和推进“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战略需求,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开展医学人工智能、智能无人系统领域的科研工作,基于人工智能、计算神经科学、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和方法,探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脑疾病智能诊断与干预的新机制、类脑智能无人系统控制与决策的新方法。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在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并具备研究兴趣,包括但不限于脉冲神经网络建模与分析、基于类脑神经网络的疾病诊断与干预设计;

2.在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并具备研究兴趣,包括但不限于无人机/无人车的混杂非线性系统建模与控制、智能无人系统的自主协同与博弈决策;

3.创新需求导向,不限于上述研究方向的成果与经历。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202310193231@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8许言午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许言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前百度智慧医疗科学家,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琶洲实验室)研究员,WHO数字健康咨询委员会专家,新加坡眼科研究所客聘教授,中国科学院宁波工研院客聘研究员,南方科技大学业界导师,IEEE高级会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数字影像与智能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CCF)数学医字分会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智能眼科分会常委、数字疗法工作委员会常委,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科技创新与产业促进工作委员会委员,北京卫生法学会大数据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医疗专委会委员。自2004年起,他持续从事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共发表了150余篇国际期刊及会议论文(含20多篇十分以上顶刊论文和3篇高被引论文),谷歌引用8400余次,获授权国际专利10余件和中国专利40余件。他目前担任医疗影像顶会MICCAI和IPMI组委,Springer Nature旗下Medical Imaging和BioMedical Engineering Online期刊编委,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和Diagnostics期刊编委,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英文期刊Intelligent Medicine创刊编委,中华医学会主办的《数字医学与健康》创刊编委,AAAI、ACPR、ACCAS等国际学术会议组委及PC委员,眼科医学影像国际会议OMIA和国际比赛平台iChallenge创始主席。他先后获聘公安部引智计划专家、浙江省专家、北京市专家,获评MICCAI优秀审稿人、中国科协优秀审稿人、MICCAI卓越领域主席。他主持了超过2000万人民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超过4500万人民币的横向课题,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入围工信部和国家药监局合办的第一次“AI医疗器械创新任务揭榜”。从0到1负责百度眼底AI产品获批全国首张多病种AI三类证(同时也是国内首张青光眼AI三类证)。他连续入选2022和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课题组简介

医疗大数据与医学智能实验室课题组(Healthcare Data & Medical Intelligence Lab, HDMI Lab)长期从事医学影像分析、多模态医疗信息融合、大数据挖掘等方向的关键理论和方法研究。立足临床医学和健康管理重大科学问题,围绕多模态医疗大数据的智能分析理论和关键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在疾病筛查,如基于眼底彩照的致盲眼病筛查、基于眼前节OCT的青光眼分析、基于眼科检查图像的全身系统性疾病(例如阿兹海默)筛查;亚健康管理,如眼健康状态(非正常老化)预测等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成果转化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的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项。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深圳市眼科医院、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体检中心、协和医院眼科、华西医院眼科等;爱尔眼科、何氏眼科、华夏眼科、拓普康、多美、蔡司、致远慧图、至真科技公司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英国邓迪大学、英国利物浦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等国内外医疗机构、企业、高校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在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30余项。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具有医学数据分析相关研究经历,熟悉临床指标数据、检查影像数据、病历文本数据分析算法;

2.具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数字图像处理/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等算法研发经历;

3.具有智慧医疗领域工程项目开发及产学研转化经历;

4.有较强的独立研究和科研能力,近3年在相关领域满足以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发表SCI高质量文章或领域顶会文章不少于3篇。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电子邮箱:hdmilab@126.com

并抄送:huangbz@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09舒琳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团队 导师简介

舒琳,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入选2022、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国家移动超声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人工智能学会智慧医疗专委会委员,广东省人体数据科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总监,研究方向为柔性传感、可穿戴计算、虚拟现实、生理心理计算,在该领域有十余年科研积累及研发经验,先后为主承担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论文总引用次数逾5000次,高被引论文3篇,参编Springer专著1本,申请/授权专利60余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2项,PCT专利4项,主持开发新型智慧健康类产品7个,荣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奖金奖、银奖,中国发明展铜奖,上海国际发明展金奖。为多个学术期刊担任审稿人:IEEE JBHI, IEEE Sensors Journal,仪器仪表学报等,曾担任IMBioc国际会议Session Chair。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国赛银奖1项,挑战杯广东省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研电赛全国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题组简介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未来技术学院可穿戴计算课题组,主要研究电触觉人机交互、足底压力、心肺功能、电子皮肤方向。

项目简介:

1.基于微电流刺激的可穿戴动觉/压觉复合渲染技术研究:研究多状态下的动觉渲染模式,开展动觉渲染研究;建立基于医学图像的人体组织电刺激传导三维模型,开展压觉渲染研究;建立动觉-压觉复合渲染模式-激励电流模态数据库,研究自适应动觉-压觉复合渲染算法。

2.多源信息融合的心肺功能评测康复关键技术及有效集成研究:研发心肺参数的连续动态监测终端模块;研发多接口兼容的多源信息融合健康数字底座;集成感知设备、数字底座、分析算法和软件,研发舒适无创心肺功能综合评测仪。

3.基于穿戴式足压数据的老年人跌倒风险评估方法研究:研发基于新型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智能鞋系统,实现老年人跌倒风险足压数据集构建;研究穿戴式多维度连续足压特征;研究基于域对抗和元学习的跌倒风险分类算法,实现实时跌倒风险评估。

4.基于织物电子技术的多感官人机交互电子皮肤系统研究:研究新型多功能智能柔性织物传感器,实现人类皮肤感知外界功能的模拟;研究基于多功能织物电子感知阵列的柔性电子皮肤系统,实现多感官人机交互电子皮肤数据集构建;研究基于数据及交互知识规则双轮驱动的深度学习模型及其智能感知应用。

5. 穿戴式移动超声探测技术研究:研究无线超声波贴片、柔性超声传感器阵列等技术,探索对人体深层组织的可穿戴成像,包括骨骼肌肉、心血管成像等。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在可穿戴计算领域或相关领域的项目研究经历,掌握可穿戴技术、柔性传感、可穿戴计算算法与人工智能、移动超声等特定技能与方法;

2.热爱科研,有钻研精神,有进取心和责任心,性格开朗热诚,具有团队精神;

3.创新需求导向,不限于上述研究方向的成果与经历。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shul@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10陈岑教授团队 导师简介

陈岑,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教授,博导。长期开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效能计算、并行与分布式计算相关研究。已累计在权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4篇(IEEE/ACM汇刊长文或CCF-A类期刊论文20篇,体系结构领域顶级会议MICRO、HPCA、DAC等CCF-A类会议论文6篇)。因其在面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高效能体系结构方面的成就,获得新加坡人工智能人才特殊津贴。近年来,主持或者参与中国-新加坡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区域)合作与交流重点项目、华为EDA软件合作项目、新加坡国家人工智能项目、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人工智能应急重点项目等。受邀担任体系结构CCF A类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Alexandria Engineering Journal (JCR Q1, IF = 6.8)编委, Neurocomputing、Journal of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客座编辑。

课题组简介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人工智能技术逐步成为 “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基础核心领域”。华南理工大学及未来技术学院一直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作为重点打造和研究领域。同时,近年来,智能模型的规模和复杂度急速增长,处理的数据规模急剧膨胀, 需要消耗大量的计算资源与能源,对高效能计算技术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拟开展面向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的算法和体系结构协同设计,旨在提高大规模智能模型的计算效率,促进国家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研究包含两个层面:① 针对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的高效能算法设计与优化。设计高效能的人工智能模型、高效能异构并行算法、硬件友好的稀疏感知算法等。② 针对异构计算资源的高效能协同设计与优化。对算法与体系结构进行协同设计,优化算法执行效率,从而提高整体性能。

招收对象需具备以下研究经历

1.有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体系结构方向的成果或经历;

2.有面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高效能计算方向的成果或经历;

3.有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相关方向的成果或经历。

应聘简历投递及联系方式

有意向者请投递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和研究经历、荣誉奖励、发表论文等)和代表性研究成果至:

课题组联系人电子邮箱:chencen@scut.edu.cn

并抄送:academic@scut.edu.cn

邮件主题命名为:“应聘博士后-本人姓名-研究方向”。

五、联系方式

如需进一步了解博士后岗位相关内容,欢迎联系咨询。

联系人:王老师

邮箱:hrfuturetech@scut.edu.cn

电话:020-81181674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lRoZNXdLzWkIgc-uDRBkLg

应聘时请将简历抄送一份到:jiuyeqiao@eol.cn,邮件标题:应聘单位名称、姓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
最新职位 更多
相关栏目
院校硕士招聘 更多>
企业硕士招聘 更多>
科研院所硕士招聘 更多>
医疗卫生硕士招聘 更多>
博士招聘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