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我要创赛 > 创赛动态 > “新薪之火,可以燎原”: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2022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团队

“新薪之火,可以燎原”: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2022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银奖团队

2022-10-29 17:35:39
武汉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
分享:

 我校新薪之火团队在2022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银奖,在李亚伟、梁雄、张彦英三位导师和项目负责人周康宁的带领下深入农村考察农村沼气使用情况,并提出了低浓度沼气直燃技术方案。

  “新薪之火,可以燎原。”我校材料与冶金学院低浓度沼气直燃技术项目负责人周康宁被问及对整个项目的感受时是这样理解的。

  经过了4年的实地考察、材料选择、技术改造、方案创新,周康宁团队完成的低浓度沼气直燃项目在2022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中取得了省级银奖的成绩。

四年坚守 解决农村痛点问题

  2018年暑期,梁熊、李亚伟两位指导老师带领着学生团队来到了湖北省黄冈罗田李家湾进行实地考察。在考察过程中,团队发现大部分家庭因地理因素的限制,无法开通天然气管道,虽然家里有沼气池,却因沼气浓度低而不能使用。因而少部分家庭选择使用造价高的液化气,大多数家庭不愿承担高昂费用,只能继续使用柴火。

  团队在后期调查中发现,我国已脱贫的乡村中不少家庭存在此类问题,资料显示我国每年沼气排放量大于207亿立方米,其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6倍,造成了超过6.48亿元的经济损耗。

  团队根据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从燃烧续能、燃烧效率、使用寿命、用气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造。针对农村绝大多数家庭使用的低浓度沼气问题,团队对燃气灶烧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选择了可以大幅度降低沼气点燃浓度的多孔介质燃烧技术。但这项技术的引入对灶头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团队从灶头入手,改进传统燃气灶的金属灶头,并替换为多孔介质材料,实现多孔介质燃烧技术。

  2019年到2021年期间,团队走访了湖北省内的孝感市大悟县夏店镇和黄冈罗田李家湾多地,并在当地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试用新研发的产品,根据出现的问题不断调整优化产品性能,研发新的技术。

  依托当地政府,团队利用商业合作的契机、专利授权、政府补贴展开一体式服务,形成团队特有的商业营销模式,帮助存在这些问题的乡村改善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社会经济价值。

分工明确 突破技术攻克难关

  “团队一路走来,已经过了四个年头,有的成员已经毕业了,有的成员新加入,但我们共同之处就是那颗愿意为团队付出的心。”当周康宁被问及关于团队如何配合完成时,他带着笑意地总结道。

  “新薪之火”团队共有九名成员,三位指导老师。李亚伟、梁雄二位老师作为专业顾问指导团队技术改进,张彦英作为首席经济师帮助团队分析市场。团队中,由周康宁、赵冬贤、俞轶宸、谢鸿、董佳怡五位同学负责配合导师进行产品研发、改进技术,而罗芮、王傲添、王欣然、宋安然四人负责市场调研、财务管理等板块。

  项目刚开始运行时,团队需要出模型检验效果。由于刚开始设计的时候经费较紧缺,团队在对比各种材料的性价比、制作时长后,在模型材料的选择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不同成员有不一样的想法。在与导师沟通后,团队选择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耐火材料,结合耐火材料相关运用知识体系、找到所需要用到的设备,最终制作出既能节约时间且较大型的模型。

  在后期研发过程中,团队研发的使用低浓度沼气直燃技术的新灶台产品的红外辐射效率以及燃烧效率一直不够理想,随后团队通过咨询老师、查阅文献等途径,选择采用了堇青石涂层,大幅提高了红外辐射效率。

在全体成员努力之下,该团队的低浓度沼气直燃技术获得了10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表了12篇高水平论文,并实现了三大突破: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实现低浓度沼气的稳定燃烧、胞体结构设计技术——优化应力场与温度场、燃气灶集成技术——预热区与燃烧区的使用保证用气安全。

竞赛获奖 转化成果收益未来

  从4月27日开始筹备参与2022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到7月29日参与省级决赛线上答辩,在这94天中,每位团队成员尽心尽责,做好本分工作,最终获得了省级银奖的成绩。

  回望比赛的整个历程,周康宁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便是暑假期间团队成员都回到学校一起为比赛做准备,每天修改PPT与发言稿,从早上八点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即使回到了宿舍,工作群里还有很多讨论修改方向的消息。“当时杜毓艨每天都往返于东西湖区和青山校区之间,每天八点准时到校,晚上到很晚才到家,回去了还需要背稿子,这也是我们团队努力付出的一个缩影。”

  参与决赛之前,老师提出可以做一个实物燃气灶来更好地展现团队科研成果。周康宁说道:“为了找到合适的材料,团队成员跑遍学校附近的建材市场,每日步数达20000以上,最终做出了一个燃气灶模型。”虽然答辩转为线上,这个模型没能得到展现的机会,但这其中却凝结了同担风雨的团队精神,成为每个团队成员勤奋踏实的见证。

  比赛虽然结束了,但项目却仍在普惠大众。该团队在研发产品的同时,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成果,开展相关高校教育,形成了“产学研”的链式模型——即低年级科普学习,高年级科研探究。

  指导老师团队在校内开展了相关专业教育,广泛授课,吸引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团队也和多个乡镇政府、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引流专业人才,为技术的普惠贡献了更多的人才资源。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第八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相关栏目
双创政策 更多>
创赛动态 更多>
创赛问答 更多>
创赛辅导课 更多>
创业辅导课 更多>
创赛服务 更多>
最新政策 政策推荐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