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国新办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记录了我国保护大熊猫的成就,折射出野生动物栖息地空间不断拓展、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的可喜局面。大熊猫濒危程度的“降级”,印证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升级”。
从建立67个大熊猫保护区,到建设中的大熊猫国家公园覆盖超过2.7万平方公里土地,再到将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88%和栖息地面积的70%都纳入自然保护网络之中,一个个数据彰显着大熊猫保护的力度。如此大的投入和力度,不仅因为大熊猫是惹人喜爱的自然保护“旗舰物种”,是备受喜爱的中国“国宝”,更因为大熊猫作为“伞护物种”,推动了生态系统保护和周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在自然保护进程中,大熊猫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几乎每一片熊猫栖息地,都与中国最重要的特有物种分布中心相重合;中国很多特有鸟类、特有哺乳类、特有两栖类动物,都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中。这意味着,向大熊猫等“伞护物种”保护投入力量,可以同时庇护其它同域分布的物种。
大熊猫栖息的区域,也是金丝猴和羚牛的主要栖息区域。研究和保护大熊猫的工作人员,都在大熊猫保护区见过这样的场景:在四川,九寨沟的原始森林里,苏门羚一跃而起,留下矫健奔跑的身影;平武县,上百只川金丝猴在退耕还林的阔叶林中觅食;青川县,山脊线上的羚牛好奇地打量人类,不担心放牧的干扰。时下,大熊猫栖息地随处可见各种动物,比如不怕人的小型迁徙鸟类煤山雀和红胁蓝尾鸲,时常在山坡上发出响亮叫声的蓝马鸡,在山间溪谷栖息的山溪鲵,等等。得益于大熊猫保护区的建立,自然栖息地盗猎现象大幅减少,野生动物种群逐渐复壮,生态系统不断恢复完整性。
大熊猫保护工作也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东起秦岭,跨过甘肃迭部、舟曲,进入四川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熊猫分布的漫长条带状区域,居住着很多群众。在大熊猫自然保护网络建设过程中,当地群众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改变。不少居民用上节能灶、沼气池等清洁能源,减少了薪柴砍伐;有的地方发展起中药种植和养蜂产业,绿色产品远销各大城市,带来致富机遇。据测算,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大熊猫保护投入的10倍。实现大熊猫保护与群众生活水平改善的双赢,绝不是一句空话。
濒危程度降级不等于保护力度降级。需要看到,人类活动带来的大熊猫栖息环境碎片化,让不少大熊猫被隔离在“森林孤岛”中。此外,气候变化给生态系统带来不确定性,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产生影响,相关因素为野生动物保护带来新挑战。随着大熊猫国家公园的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发挥大熊猫的“伞护效应”,将使同一片水土的更多生灵共生共荣。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