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公务员316省考《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科目结束了,考生对一些偏怪的题目一定记忆深刻,下面小编就带大家来看一下这些不按套路出牌的题目吧。
【言语理解与表达】
言语理解与表达作为行测科目中比较变态的模块,历来是令各位小伙伴头疼的存在,尤其是逻辑填空题。不知道各位,答得如何呀?
但目前行测笔试已经尘埃落定,无论欢喜还是忧伤,每年省考行测的言语模块总会有些题目让考生眉头紧皱。下面就让我们来盘点一下2024年316省考中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有哪些“最不按套路出牌”题目值得回味,一起来看一下吧!
(考生回忆)【例1】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针对与保护对象有关的内部、外部考察范围,所确定的定性、定量、定形态的科学研究体系,也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体系。伴随着人类社会价值观念的演变,有关文化遗产资源的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对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必然更加突出,文化遗产的外延种类和评价体系也必然不断丰富。
接下来最有可能介绍:
A.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向
B.要建立新的文化遗产资源观
C.要将更多文化遗产资源纳入保护范畴
D.在着力保护文化遗产物质载体的同时,还要重视发掘和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
【入选理由】本题最不按套路出牌之处在于它选项设置,其实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下文推断题,咱们华图的方法论——快速浏览文段,判别文段话题落脚点,可以将话题落脚点落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变多了”,根据话题一致,定位C项即可,但这道题的选项字数差别过大,可能具有一定的干扰性,所以小伙伴们,当“三短一长”时不一定选最长哦!
(考生回忆)【例2】实践是人的思维方式得以形成的最切近的现实基础,人的思维方式是实践的要素、结构、过程、程序、规律的观念反映,是实践方式的内化与积淀。没有实践活动,也就没有思维方式或思维结构。而思维方式或思维结构一经形成,又成为人们进行认知活动,评价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思维的框架、定势、模式、取向。实践方式作为由实践的各种要素、活动构成的实践逻辑,经过实践的无数次的重复,逐步扬弃了具体实践活动的个别性、特殊性与偶然性而具备了一般性、普遍性与必然性,人类实践也逐渐趋向稳定、成熟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
与这段文字的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A.实践即是一种思维方式
B.思维即是一种实践方式
C.实践方式形成思维方式
D.思维方式形成实践方式
【入选理由】本题为典型的细节理解题,但是该题目不按套路出牌之处就在于其选项的干扰性。四个选项中均出现了“思维”和“实践”两个话题,选项区别度太小,读起来“云里雾里”,答案辨析“不明就里”。破题点在“没有实践活动,也就没有思维方式或思维结构”这句话,存在必要条件关系,明晰这一点便可知实践方式形成思维方式,定位C项。所以小伙伴们在选项涉及到2个话题时,精确2个话题的逻辑关系方可破题。
(考生回忆)【例3】2012年至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授权发明专利395.3万件,年均增长13.8%,累计注册商标3556.3万件,年均增长25.5%。累计评出中国专利金奖310项,获奖项目新增销售额超过2.5万亿元。我国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出口总额累计2.19万亿元,年均增长13.7%,其中出口年均增长31.2%,超过进口增速近20个百分点。知识产权有力支撑了创新型经济、品牌经济、区域特色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
这段文字旨在说明:
A.知识产权运用的效益快速增长
B.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持续深化
C.知识产权创新专利的数量上升
D.知识产权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入选理由】本题最不按套路出牌之处在于它的题干的问题色彩,本题难度不大,但如果不是看到了设问“这段文字旨在说明”,甚至会以为这是一道资料分析题。文段整体用了一系列数字数据来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专利数量和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说明,文段最后表明作者的观点,对知识产权的意义进行了阐述。可对选项进行简单排除即可得到正确答案。所以小伙伴们,对于一些文段的干扰信息,我们要学会“屏蔽”哦~
(考生回忆)【例4】镜像神经元是大脑中一种具有特别能力的神经元,它是人类“代入感“及“同理心”的生物基础。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反映和模仿他人行为,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而天生发达的镜像神经元也是泪点低的原因之一。比如,看到别人吃东西,自己也会流口水;看见他人发怒,自己头皮也会发紧;别人情绪低落,自己内心也不好受……所以,一听到悲情故事就止不住落泪的人,不是太脆弱、________,而可能是镜像神经元太发达。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敏捷
B.敏感
C.灵敏
D.敏锐
【入选理由】本题最不按套路出牌它的题干,其实以往的一空实词的逻辑填空题本身题干是偏短的,但是此题的题干过于冗杂、啰嗦,如果注意力不高度集中的话,该题是比较耗费时间的。对于此类题目一定要把握所填词语的对应词句,“它是人类‘代入感’及‘同理心’的生物基础。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反映和模仿他人行为,产生‘感同身受’的体验”,文段表达的是镜像神经元让人情感脆弱,所以答案锁定B项。所以小伙伴们,遇到“长”题不要慌,找准“对应”来帮忙。
(考生回忆)【例5】党建引领凝聚向心力,创新驱动释放创新力,两者应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珠联璧合
B.胶漆相投
C.水乳交融
D.桴鼓相应
【入选理由】本题最不按照套路出牌在于它的选项,以往联考的逻辑填空题考察的成语一般不会倾向于偏僻成语,但是该题中出现了,“胶漆相投”与“桴鼓相应”,“胶漆相投”释义为形容朋友之间亲密投合。“桴鼓相应”释义为,用鼓槌打鼓,鼓就响起来,比喻两者相互应和,配合得非常紧密。二者如果不明白释义的情况下,小伙伴们华图的“拆字”辨析方法就要用起来啦~
(考生回忆)【例6】数字媒介是现代文明尤其是科学技术文明的最新成果,它本身就是现代文明的一部分,在数字媒介上人们不断创造新的文化样态,传承并创新传统文化形式;文明交流过程中的文化遗产、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内容都可以被数字化,交流过程也被存储于云端,时间与空间问题不再制约文明交流,能否数字化则是影响文明交流互鉴的关键。文明交流主体间的关系是多向度的,既是现实的交往也是虚拟的交往,既是在场的交往又是离身的交往,文化族群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文化交流途径依赖数字化传播
B.数字技术不断创造文化新样式
C.数字化的交流不再受时空限制
D.数字媒介多维度影响文明交流
【入选理由】本题最不按照套路出牌在于文段结构,文段最后一句话看似是在总结上文,其实文段三句话从三个角度来论述数字媒介影响文明交流,是个不太明显的“分-分”结构。
(考生回忆)【例7】电影黄金档期票房以及年度总票房在整个经济总量中占比不高,但电影产业的经济影响________,因为人们会通过这一数字,来________经济、社会的运转状况,尝试从中寻找规律、得到启发。
依次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容小觑 管窥
B.毋庸置喙 分析
C.举足轻重 估量
D.兹事体大 洞察
【入选理由】本题最不按照套路出牌在于正确选项的搭配,A项“管窥”运转状况在日常文章用语出现频率较低,尤其在过往真题中出现频率更低。
【参考解析】文段中提到电影黄金档期票房及年度票房在经济总量中占比不高,“但”后形成语义转折,说明后文要表述的是电影产业经济影响不受影响,依然重要。A项“不容小觑”指不能小看,不能轻视。符合文意,保留。B项“毋庸置喙”意思是指不用别人插嘴,不需要多话。不符合文意。C项“举足轻重”形容身份或地位特殊,一举一动都影响全局。不能用来形容“影响”。D项“兹事体大”指事情性质重要,关系重大。不能修饰“影响”。所以可排除B、C、D选项。答案锁定A选项。
第二步,验证第二空。带入A选项,“管窥”运转状况,符合搭配。
(考生回忆)【例8】消费者权益保护“无小事”。对于消费者个人及其家庭来说,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实则是关乎自身合法权益的“大事”。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极易引发纠纷,削弱消费者的获得感与满意度。获得感要在一件件小事中体会,满意度要在一个个业务中积累,忽略“关键小事”有碍大局发展,正所谓“________”。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入选理由】本题最不按照套路出牌在于选项的设置,以往联考的逻辑填空题考察的成语一般不会以谚语的形式存在,且A项、B项和D项“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三项均出自《道德经》且为连续语句。所以,参加联考的小伙伴们,常见谚语要积累起来。
(考生回忆)【例9】较早的飞机导航方式较为单一,受复杂地貌和空中不稳定气流的影响,飞行员很容易迷失航向。例如1978年,飞行员杰伊·普罗奇诺驾驶塞斯纳188型飞机,因机载自动定向仪损坏,被困在南太平洋上空陷入绝境。此时,一架载有88名乘客的客机恰好从附近经过。于是,上演了“大飞机找小飞机”的神奇一幕,堪称现实版“_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缘木求鱼
B.大海捞针
C.水中捞月
D.守株待兔
【入选理由】本题不按照套路出牌在于它的选项,四个选项在过往的联考真题中往往主要考察成语的深层含义,比如常用“缘木求鱼”来表示方式方法不对,不能达到目的,但此题中这几个选项都可以表示不能成功的意思,带入文段中都不太符合文意。我们要结合文段考虑选项的本来意思,在海上大飞机找小飞机,“大海捞针”更符合文意。
考生回忆)【例10】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智慧治理时代。智慧治理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当前正在推进的智慧治理面临治理效率低下、数据信息安全等困境和风险。对智慧治理面临新任务新期待的理论认识不足、主动适应不够,以及过度依赖智能技术对智慧治理的定位不准是导致困境和风险的重要原因。解决智慧治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实现从智能技术赋能到技术融合的转变,理念融合、过程融合及目标融合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路径。
这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这篇文章的标题可能是:
A. 迈向技术融合的智慧治理
B. 理论认识不足制约智慧治理
C. 智能技术赋能的智慧治理路径
D. 智慧治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入选理由】本题不按套路出牌在于它的设问。和以往的标题选择的设问方式不同,以前直接问这篇文段的标题是什么。这里给出了文段的限制是一篇摘要。如果咱们有一定积累或者写过论文的话,会知道摘要主要是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和体现。咱们标题选择的答题思路就是以主旨为基础,两者别无二致。所以虽然设问问得有些“花里胡哨”,但是不脱离我们知识点的范畴。文段重点就是最后的解决智慧治理问题的对策——技术融合,这也是文章的标题。其实这种与众不同的设问不是第一次出了,22年四川题考过一样的设问的题目,22年国考题考了一道给定文段是摘要,问下文最不可能讲的是什么的下文推断题,注意举一反三。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