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首页 > 备考资料 > 中学资料 >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备考: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

2023-12-29 09:24:49
中师华图

 【知识导学】

教师招聘考试试卷上已经出现的名句,具有下列主要特征。

1.引譬取喻,意蕴丰赡。

(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

(4)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这类“名句”具有明晰的象征意义。刘禹锡的诗句揭示了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李商隐笔下的“春蚕”“蜡炬”是对默默奉献的人们的写真。韩愈的诗句点明了历史潮流的不可阻遏。杜甫的诗句将抽象的听觉形象化。这类“名句”意象丰赡,境界开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受到命题者青睐。

2.饱含哲理,发人深省。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3)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马总《意林》)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这类“名句”写的是寻常事物,作者平中见奇,推出新意,以清新质朴的语言,言常人意中所有笔下所无,提示真理,给人启迪。工作、学习、生活中,人们以之勖勉他人鉴戒自身,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益”,亦为命题者看重。

3.言辞警策,辉映千秋。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寄意寒星荃小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脊梁式的人物,彪炳史册,垂范后人,他们表达自己理想信念情操气节的警句,也随着其事迹众口相传。“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们在钦佩其业绩之同

时,也就很自然地记住了其人之“名句”。

4.绘景融情,体物入微。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描绘风花雪月,歌咏湖海山川,古代诗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类“名句”融情于景,情景相生,触发读者思绪,引起读者共鸣,颇具艺术魅力,深受人们钟爱,也很容易为命题者注目。

【难点探究】

择取“名句”的几个方面:

1.首选目标:先秦诸子散文和唐宋近体诗中的“名句”。

先秦诸子散文和唐宋诗词代表着民族文化的两个高峰。诸子散文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历代仁人志士立德修身,匡世济民,从中汲取了精神力量,时至今日,仍为读者广泛喜爱。唐宋诗词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特别是近体诗中的“绝句”,以方寸之地抒写万物,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命题者不可能不去扫视这两个时代两种体裁中的“名句”。

2.重点内容:提高思想素质,增进认识能力方面的“名句”。

读书一为明理,一为识事,在这方面,古人留下了许多箴言。这与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精神也是一致的。提高人的素质,增进认识水准,是“名句”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主要途径:由名人向名句“辐射”,由课内向课外扩散。

“名句”之“名”应当说与“名人效应”密不可分。纵观37条“名句”的作者,没有学生不熟悉的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注出处为马总《意林》。其实,此句系马总据《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改)。因此,不妨以学生熟悉的名人为中心,向“名句”辐射。以屈原为例,“屈平词赋悬日月”,但符合上文界定的条件、应为中学生识记的“名句”似乎并不多。“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卜居》),“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离骚》)。笔者认为,结合屈原生平,介绍上列课外“名句”,一般地说,检测非教材中的屈原“名句”,不会超出这一范围。

4.基本材料: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名句”。

试卷中的“名句”,突破了背诵课文(或段落)的限制,突破了“基本篇目”的限制,突破了课文文句的限制。举凡知识短文、注释练习中的“名句”,没有轻重之分,都在熟记之列。

【考点透视】

从多年的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命题来看,“名句名篇”的考查更加突出“常见”,所谓“常见”,一是知名度高,二是常被人们引用,由于新教材规定中学生背诵的篇目大大地增加,考查的范围可能会更加以教材中规定的篇段为主,课外的名句名篇也应该是在阅读和写作中极易碰见的,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句子。至于那些不常见的“名句名篇”可以大胆的暂放一边。多年来的语文教师招聘考试在这方面还未出现艰深、冷僻的怪题、偏题,不过,以后的教师招聘考试可能有淡化文学常识而强化默写名句名篇的趋势,以突出语言材料的积累,来提高语文素养。

纵观近几年全国教师招聘考试(春考、夏考)语文试题与北京教师招聘考试(春考、夏考)语文试题,“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重点考查我国古代和现代那些名人名作中具有思想性、哲理性、艺术性,语言简练、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师招聘考试中设题一道,采用默写填充的题型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这些句子有的来源于中学阶段所学的课文之中,有的则是课外读物中名人名篇、诗词中的句子,对于名言警句的考查,主要是检测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兼有考查个别汉字词语的书写情况。

其命题规律如下:

(一)所谓“常见的名句名篇”,主要指在中国历来被公认为一流作家一流作品中的名句名言,特别是仍流传于当今各种文学出版物和人们口头的那些名句名言。这些名句名言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古诗歌名言警句、古文名言警句、现(当)代名言警句。

(二)从以往教师招聘考试试题看,这个考点一般采用填空默写的题型,或给出上句,要考生填下句,或给出下句,要考生填出上句。并且列出多个考题,让考生选填其中的几句。这样做降低了考题的难度,尽量避免偶然因素。

(三)从以往考生答题的情况看,因不会背诵而失分的情况并不严重,明明会背却因写错而失分的情况较为多见。

“默写名句”,《考试大纲》对此类题亦做了改动:“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今后几年中此类题将会成为一较为稳定的考点

1.考查类别不再拘泥于名言警句的识记默写,还涉及名篇及其段落的识记默写。

2.题型样式由单一的填空向理解、分析、鉴赏的方向发展。当然,这类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来自初高中学过的课本。

2.取材范围将稳中有变,紧扣时代脉搏。

(1)取材对象会以“考生学过或非常熟悉的”句篇作为设题取材对象

(2)取材内容强调暗合时代思想潮流,舍去不合时代旋律的名句名篇。

(3)取材时代主要集中于先秦诸子散文和唐宋近体诗与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教师招聘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招聘备考
相关栏目
考试资讯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面试方法 更多>
每日一练 更多>
教师资格公告 更多>
考试动态 更多>
教师备考资料 更多>
教师试题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