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长安大学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实,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多措并举打造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积蓄了磅礴的奋进力量。
坚持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学校全力服务交通强国、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碳”等国家重大战略,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一大批教师作为科技创新生力军,在超级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全球空港新标杆”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中深度参与科技攻关。汤中立院士提出的“小岩体成大矿”理论,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撑;李佩成院士通过“三水理论”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实践路径;彭建兵院士领衔启动的“宜居黄河科学研究计划”,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保证,筑牢教师信仰高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教育家精神的鲜明品格。学校始终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党委教师工作委员会、师德建设委员会,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在教师准入、考核、评聘、评优等工作中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出台实施《长安大学“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行动年”工作方案》《教职工荣誉表彰体系实施办法》等制度文件,举办“师德师风宣传教育月”“思政大课堂”“师德大讲堂”“国情大研修”系列活动,营造尊师重教浓厚氛围。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陕西省师德标兵等先进典型,助推学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教育家精神的使命呈现。学校以“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坚持“五育”并举,深化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持续打造“十大育人”特色品牌,“传承红色、坚守本色、强化特色”的育人改革与探索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和行动自觉。主动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聚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构建“现代”“强基”“融合”“未来”“国际”五大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优化交通类人才培养矩阵,强化交通类人才培养契合度,引导学生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强国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
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必然要求。学校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构建人才“引育用留”一体化推进工作格局。聚焦学科建设布局和重大任务需求,创新以才引才、合作引才、“大师+团队”式引才、特色学科影响引才等方式,优化“精准化引进、梯队化培育、柔性化使用”三位一体选才育才用才生态。深入实施“长安学者”人才支持计划、“青年英才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等,引进和培育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及青年学术骨干。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潜心育人、潜心科研的育人氛围。深化评价体系改革,尊重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破五唯”与“立新标”并举,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坚持以仁爱之心为思想引领,铸就高尚师德之魂。“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崇高情怀。学校深入推进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名师引领计划”“青年教师科研提升计划”等,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积极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行业思政”育人体系,打造“课堂融通、平台融汇、师生融合”三位一体的行业特色高校“大思政课”育人模式。推出“红色经典影视作品融入思政课”教学案例库,打造“红色”思政金课;开设《交通强国》《地学人与国土文化》《绿色建筑与人居环境》等,打造“蓝色”行业思政课;将“乡村振兴”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打造“绿色”思政实践课。
坚持以报国传统为文化底色,厚植家国天下情怀。“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宏大格局。学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不懈探索实践,形成了“弘毅明德、笃学创新”的校训和“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将报国传统与大学文化内化为广大师生的价值基因和精神动力,建设起了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学术精湛、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培养了30多万德才兼备、本领过硬、勇于担当的长大学子,毕业生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45%以上扎根西部,65%以上投身重点行业、重要企业和重大工程。学校充分发挥国际交通人才培养优势,打造“国际工程班-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留学长大-海外办学”多元立体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持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长安大学党委书记 陈志坚)
① “就业桥”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② 稿件来源为“就业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归就业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 就业桥”,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