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简报〔2022〕第12期
北京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首善标准,坚持“治乱、减负、防风险”和“改革、转型、促提升”并重,着力促进教育发展理念更新、教育治理创新和教育生态重塑,努力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始终坚持高位推动。市委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直接推动,把“双减”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书记专题会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多次到市教委及学校调研,与相关企业座谈,研究部署推动“双减”工作落实。成立市、区两级“双减”工作专班,强化统筹协调、分工协作、联合执法,坚持重点任务项目制推进,形成调度会商、挂图作战、每日报告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双减”行动。严格检查督导,以“四不两直”“双随机、一公开”“24小时在线监测”等方式开展执法检查,对发现问题“双通报、双转办”。市教委班子成员、挂牌责任督学对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全覆盖日常督导,周周检查、周周通报,实现检查督导常态化、问题整改及时化。选派200余名驻区、驻企联络员,发挥街道属地网格化管理和“吹哨报到”机制作用,不断强化日常监管。
始终坚持创新施治。建立预付费资金监管机制,加强办学许可证管理,严格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印发营利性培训机构全流程监管意见,构建“行业归口+行为监管”全过程监管闭环,制定防风险、“营转非”、“备改审”等10余个配套文件,以政策突破化解治理难题。引导各区充分发挥优势,努力调动各方积极性,创新开展“双减”基层实践。海淀区实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视频监控全覆盖;朝阳区以党建指导员、教研员、督导员、巡查员、机关联络员等“五员”筑牢监管阵地;丰台区形成“专班+街镇+楼宇”“集中执法+科技监管+帮扶纾困”的无证机构综合治理模式。
始终坚持整治乱象。坚持严查严管严治,公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并动态调整建立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平台,实现资金、学生、教师、课程、机构“五个管起来”,做到摸清底数、掌握实情。通报200余家机构,对多家违规企业严厉处罚。坚持严格审批备案,出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无证机构实现动态清零,“营转非”“备改审”工作全部完成,校外培训过多过滥、乱象丛生的局面逐步扭转。坚持治理帮扶并重,制定非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准入工作衔接意见、学科类培训机构退租工作指导意见,引导企业向成人职业教育、综合素养等方向转型,提供22万余个岗位促进教培行业人员转岗再就业,防范化解涉稳风险。
始终坚持精准施策。聚焦校内提质增效,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秩序,编制作业指导手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持续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进校园,全覆盖开展课后答疑辅导,学生自愿参与率达96%以上。出台《北京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考核评价方案》,开展全学段试卷评估检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聚焦推进优质均衡,在东城、密云等8区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大力引导初中教师线上答疑辅导,推动优质师资均衡配置。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升级“空中课堂”,完成新一轮全学科全学段线上课程更新,在200余所学校建设“双师课堂”。召开中小学万人校长大会,开展“双减”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市教育工委、市教委班子成员深入全市所有区宣讲“双减”政策,8万余名干部教师参加。完善新闻发布机制,推进入户家访,积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争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支持和监督,凝聚“双减”工作合力。
始终坚持稳妥落地。强化风险排查处置,建立每日分析、随时预警工作机制,落实“一址一案一专班”要求,加强对裁员、退费、舆情等风险的监测研判,有针对性落实应对处置措施,确保“双减”工作总体平稳。联合约谈分类化解,约谈450余人次,做到在京重点企业、重点风险机构全覆盖,坚持谈政策、谈出路、谈责任、谈措施,指导机构做好兑课、退费等工作。组织教委机关干部利用周末时间,积极回应学生家长退费、消课等诉求。切实保障群众利益,指导民办教育协会建立诉前调解中心、公益消课平台和法律服务机制。对拒不履约的机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对涉嫌违法的依法核查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