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大地,办“最优”教育
闽江学院坚持立德树人和应用型办学方向的实践与启示
光明日报调研组
滔滔闽江,不舍昼夜。
闽江之滨,福州市工业路旁,绿树掩映着一个“巴掌大”的院落,这里是原闽江职业大学旧址,如今是闽江学院工业路校区。院内粉刷一新的“毓英楼”,已经在这里矗立了30多个春秋,见证这座学校的发展壮大,也见证“闽大精神”的孕育、成长和发扬光大。
“闽江职业大学于1984年创办。1990年6月至1996年5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达6年,为1074名学生签发了毕业证书。”在毓英楼内的“闽江学院特色档案馆”大厅,20世纪90年代初曾任闽江职业大学常务副校长的孙芳仲,一边看着墙上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一边动情地回忆道。2002年,昔日的“闽大”与福州师专合并为闽江学院,并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习近平同志兼任“闽大”校长期间,提出一系列指导地方大学发展的重要理念和战略举措,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去年3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来到闽江学院,他嘱咐全校师生,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应用技术型办学方向,适应社会需要设置专业、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希望同学们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努力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道德高尚的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
经过多年努力,闽江学院在立德树人和推进应用型办学上取得了哪些进展、获得怎样的经验?暮春初夏时节,光明日报调研组一行走进闽江学院,探寻这一系列课题背后的深刻答案。
海洋研究院陈建明教授团队在讨论交流。资料图片
1、坚定的航向:不求最大,但求最优
在闽江学院特色档案馆,有一幅很有意义的照片,照片内容是以年夜饭为主题的漆画《过年》:陈设简单的室内,几张桌子,上面摆着几道福州风味的菜肴。学校领导和师生们围在一起,倾心交谈,讨论问题。“这幅漆画表现的是1991年2月,除夕前夜,习近平校长和师生们在教职工宿舍一起欢度春节的故事。”孙芳仲深情地回忆说,这次年夜饭简朴又温馨,参加者自带餐具和两道拿手菜,“我带来的是炒三鲜、芙蓉蛋。习校长代表学校慰问在场的教职员工。大家一起聊家常、聊学校、聊教育,欢声笑语,气氛非常融洽。”
一幅简单的漆画,体现了浓浓的教育情。“在兼任‘闽大’校长期间,习近平同志明确提出‘不当挂名校长’,始终关心学校建设,及时解决具体问题。”孙芳仲告诉调研组,因为“闽大”创办之初,条件十分简陋。1988年国家教委给“闽大”等一些办学条件不达标的学校亮了“黄牌”,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充实整顿。“习校长上任之时,离检查验收的时间只有一年了。”孙芳仲说,参加完1990年9月22日的开学典礼,习校长就带领福州市有关部门负责同志,针对当时困扰已久的难题进行现场办公,能现场敲定的马上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被列入处理日程当中,真正体现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精神。
“习校长主持学校发展大计,还经常到校召开师生座谈会,亲自为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鼓励同学们既要学好科学知识、学好理论,又要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深入工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才能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孙芳仲介绍说,当年,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闽大办学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科学技术服务生产”。特别是,他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对于我国现代大学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他倡导“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对于我国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学生在跨境电商实验室上课。资料图片
当年,习校长始终把德育放在各项工作首位,强调要“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多形式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30年来,学校不折不扣地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立德树人,坚持走应用型办学之路,努力交出一份具有闽大特色的新时代新答卷。”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表示,特别是这一年多来,学校紧紧抓住机遇,高质量编制实施《闽江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了“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提质、应用型师资队伍发展、应用型学科建设创新、全方位开放办学拓展、协同保障能力强化、内部治理体制改革等“六大专项行动”,切实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各方面。
2、产教融合,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从“闽大”旧址驱车二十分钟,跨过闽江和乌龙江,就进入了闽江学院新校区。校园内绿荫环绕、鲜花盛开,一派山水校园的和谐景象。进入校门,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字。30多年来,这十六个字成为这所学校始终不渝的办学遵循,成为一批批闽院学子的执着追求。
这一学期,闽江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的教室里多了一位新同学,她是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的大三学生兰郁颖。小兰在认真修读自己本专业的同时,还辅修了广告学,希望将两个学科的知识交叉互融,以期能更加适应社会需要。
去年3月25日,她在学校的校史与应用型办学成果展上,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他们的创新作品和创业成果。“我们提取凤凰图腾制作的创新设计作品‘凤凰装’,于2019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进行展出。总书记为我们点赞,说我们做得不错,这让我感到非常激动。”兰郁颖动情地说。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学校时强调,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型人才,也要树立应用型办学理念,培养青年一代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为主动适应福建产业发展需要,闽江学院成立一系列产业学院,汇聚多元主体培养人才。一年多来,学校新增现代纺织服装、人工智能、电子商务、化工新材料等4个产业学院。这些产业学院的共建主体以福州、福建本土企业、行业协会为主,面向的行业都是地方重点扶持的主导产业,彰显了闽江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责任与担当。
校党委书记叶世满作为荣誉舍长与学生话成长。资料图片
福建纺织产业发达,在福州,纺织业总产值达3000亿元。闽江学院作为全省仅有的两家设有纺织类专业的高校,其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拥有从面料、服装设计到服装营销并涵盖完整产业链条的专业群。“我们服装产业学院与丰得公司共同成立‘应用印花联合实验室’,企业免费提供整套数码印花设备,委托校方进行设计与生产。”现代纺织服装产业学院院长李永贵告诉调研组,在实验室里,图案设计到样品的制作,平均只需10分钟左右。目前已有4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该实验室,孵化出3个微创企业。
这种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也颇受企业欢迎。福建丰得工艺制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义说,把学生大量的设计产品,先进行线上展示与销售,再安排生产,为企业节省了很多成本。
一年多来,学校科研创新实现新突破:“海上福州研究院”和“中国(福建)乡村振兴研究院”两个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支持福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清单;国台办批复同意成立“海峡两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院”和“海峡两岸乡建乡创发展研究院”。学校服务地方展现新作为:制定实施《闽江学院服务福州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计划》,与福州各县(区)签订合作协议,策划科创走廊、法治政府等项目。学校开放办学呈现新面貌:与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联合举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闽江学院国际数字经济学院。
3、德育为先,打通“三个课堂”
在距离闽江学院数十公里的闽清县石湖村,满山遍野的橄榄树今年又有望丰收。
石湖村是闽江学院海峡学院2020届毕业生江华丹和她的“一榄情深”团队的项目实施基地。“‘一榄情深’今年又有大发展。团队成员挖掘当地乡村文化,打造出以闽清橄榄为主线、以闽清古厝为场景、以明清时期爱恨情仇故事为剧本的《一榄情深》,为青色的橄榄披上浪漫的文化色彩!”江华丹现在是闽江学院海峡学院的辅导员,她这样告诉调研组。
人工智能产业学院徐戈副院长授课。资料图片
把理论与实践连接在一起,打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并向第三课堂延伸。“学校推行‘三个课堂·三张成绩单’的‘五育并举’全方位育人模式,有效引导学生在第一课堂吸收理论知识,在第二课堂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第三课堂内化‘理论和实践’为‘文明行为习惯’。三个课堂分工明确,三位一体,联系紧密,互为支撑,共同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叶世满这样介绍说。
三个课堂、三张成绩单,闽江学院将立德树人工作贯穿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闽大特质的一体化“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
第一课堂导“学”。5月18日,“青年爱研习”福州市青少年学习践行新思想交流活动在闽江学院举行。《习近平在福州》《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书中的受访者代表,以亲身经历,分享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同青少年交流交心交友故事。“学习交流会形式新,效果好,具有‘青年味’、贴近‘青年心’,真正做到了入脑入心。”材料与化工学院2019级陈嘉文同学说。
第二课堂导“行”。近日,闽江学院28名师生来到永春县蓬壶镇中心小学,开展“暖风”支教活动。服务实践队队员开设了绘画、唱歌、舞蹈、国学、软笔书法等7门兴趣课程。“‘暖风’支教队践行‘凝聚青春力量 兴教薪火相传’的初心,在培养小朋友兴趣爱好的同时,引导青少年树立红色理想,促进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法学院2020级冯仟迈同学介绍说,学校的大学生“暖风”支教联盟自2007年成立以来,坚持在贫困山区支教,至今已坚持15年,并荣获福建省“青年五四奖章”。截至2022年3月,闽江学院第二课堂管理系统开展了16977次活动(项目),累计报名人次超100万,学生参与人次超90万。
第三课堂导“思”。“学校从立德、勤学、修身三个维度出发,构建集‘理想信念、课堂文明、宿舍文明、网络文明、运动健康’的‘五位一体’第三课堂新模式,建立‘积分制+奖学金’的文明养成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全方位成长。”闽江学院学工部部长朱敏这样说。如今,学校每个角落都有“第三课堂”的身影:“闽院晨读会”“外院英语角”带起“朗朗读书声”;“阳光行校园跑”“健康两万五千里班班接力跑”,让学生从“宅宿舍”到“动起来”;“红歌进公寓”“校园有歌声”“心理健康节”等丰富校园美育生活;“田间思政课”“垃圾分类自带下楼”“勤学堂”等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闽江学院校园一角 资料图片
一年多来,学校思政工作再创新局面,建成全省首个思政教育劳模工作室,入选“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培育建设高校,并被列为“福州市新思想学习教育实践基地”。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该校学生荣获本科组一等奖;人文学院2018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1班团支部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
4、“但求最优”的“闽院经验”之启示
“盼莘莘学子,当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琅琅书声,要将笃学仁厚铭心田。百年树人,千里足下,驹光逝水,奄忽华年。要自尊自强,琢玉成器,使世纪星月,倍加璀璨!”一阙《闽江学院赋》,写出了三十载“德育为先”“但求最优”的不懈追求,道出了一代代青春学子永远的志向与抱负。
调研组认为,闽江学院30多年来坚持立德树人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初心一以贯之。闽江学院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治校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在具体工作中,学校形成了“德育为先、能力为重、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育人导向,构建了“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立德树人工作格局,同时以“三个课堂·三张成绩单”为抓手,采取浸润式、融入式、体验式教育,努力做到以德树人、以智启人、以体育人、以美化人、以劳塑人,致力于培养和造就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立德树人工作提供了“闽院模式”。
二是找准办学定位、保持战略定力,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的办学追求一以贯之。办学定位是事关一所大学办学方向和道路的重大问题,具有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重要作用。闽江学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指引的方向,不贪大、不求全、不跟风,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优”的办学追求不动摇,坚持“应用技术型”的办学定位不动摇,坚持“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特色不动摇,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走出了一条地方性应用型大学办好“最优”教育的特色之路、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是突出应用导向、满足社会需求,扎根大地、改革创新的办学精神一以贯之。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更是应用型大学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闽江学院按照“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以“繁荣十邑、服务八闽”为己任,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新福建和新福州建设的重大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商科”“新师范”建设,积极打造智能信息与大数据、海洋资源与环境、闽都人文艺术与传播等特色学科群,持续深化“引企入校、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基地,形成了以贡献求生存、以服务促发展、以改革闯新路的鲜明办学导向,有效破解了当前应用型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人才培养同质化等办学难题。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闽江学院调研时指出,闽江学院已经不是过去的样子了,但办学方向一直在沿着过去的路子走。牢记嘱托,奋发有为,闽江学院30多年来的不懈追求与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个成功典范,对我国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调研组成员: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潘玉腾;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瑞德;福建日报记者张梅花;光明日报记者高建进)
《光明日报》( 2022年06月24日 05版)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