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破解大学生“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

破解大学生“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

2022-07-12 08:51:56
光明网-《光明日报》
分享:

【专家视角】

  作者:余慧菊(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编者按 

  现在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崇尚“一步到位”,认为人生的不确定性很多,所以职业的确定性非常重要,一次性找个理想体面的就业单位,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数据显示,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依旧面临就业总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在这样的就业背景下,如何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一步到位”的执念,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

  希望就业“一步到位”的大学生在增加

  现在一些大学毕业生就业时多存有“一步到位”的观念,在初次就业择业时,要求就业地点、工作内容、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均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甚至把就业目标锁定为一次性考入具有高稳定性的编制内单位。在“一步到位”的执念下,有的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宁愿失业也不愿意到偏远地区或与自己所学专业不符的单位工作;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并不着急找实习找工作,而是先回家或在学校附近租房,仅从事兼职或靠父母接济,花1到2年甚至更长时间专门复习备考;甚至有的毕业生长期找不到自认为理想的工作而备受打击,索性回家啃老,不愿意再提就业的事。

  笔者进行的调查显示,从性别分布上看,持“一步到位”就业想法的女大学生占比更大;从地域分布上看,江苏、山东、浙江、安徽、河南等中东部地区生源的大学生较为突出;从家庭经济状况来看,虽然有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大学毕业生迟迟不就业,但也有许多经济并不宽裕的农村家庭的大学生纷纷加入不能“一步到位”就不就业的大军中。

  大学生有就业“一步到位”的想法,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的父辈中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就是这样的。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对大学生采取“统包统分”的就业政策,所有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就业,并享有干部身份。那时的毕业生服从国家需要和学校分配,一般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直到退休。在今天的大学生看来,这就是“一步到位”就业。然而几十年来,我国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多次调整,同时,大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在这种情形下,“一步到位”还成为许多大学生心中的理想就业样态,其中的原因,实在值得深究。

001.jpg

在南昌航空大学的专场校园招聘会上,学生正在看招聘简介。时雨摄/光明图片

  大学生为什么执迷于就业“一步到位”

  那么,为什么大学生会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仍然执迷于“一步到位”呢?

  第一,专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红利,让部分大学生非常重视初次就业。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就业。在各级各类招聘考试中,相当比例的岗位只招聘应届毕业生,以保障工作技能和经验较欠缺的大学生群体的就业权益。大多数不再继续求学的毕业生只能享受一次应届毕业生的政策红利。按常规理解,“应届毕业生”的政策红利仅限毕业当年享受,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地域、不同单位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认定标准各有不同。有的以毕业当年签订就业三方协议或就业合同为准,一旦签过三方协议或劳动合同,就视为已就业,不再是应届生;有的以是否缴纳社保为准;有的以报到证信息为准。这就意味着,毕业生可以通过不签订三方或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保等方式,保留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从而获得在应届毕业生这一小范围内竞争理想工作的机会。

  第二,看似低廉的成本,让部分毕业生追寻“一步到位”就业具有了现实的可行性。与在职人士相比,暂不就业的毕业生拥有充裕的时间,他们没有复杂的职场关系和烦琐的工作事务需要处理,没有家庭与职场需要平衡,可以心无旁骛复习备考。他们的物质需求较少,吃饭、住宿是最大的开销,一般有家里帮忙兜底,偶尔做些兼职来赚点生活费就可以度日。他们保持着与大学期间相似的生活方式,一心学习备考,无须切换状态与角色,心力消耗较小。他们认为,与获得长期稳定的体制内工作这一结果相比,之前待业备考中的时间投入、物质消耗和心力付出,都不值一提。

  第三,不当的观念是促使部分毕业生执着追寻“一步到位”就业的内在驱动。许多大学生想当然认为进入编制内岗位后,人生就一片坦途,工作既稳定又轻松,钱多事少离家近,何不乐哉?有的大学生过于理想化,认为人一辈子做一份工作就足够了,认为就业的目的是实现自身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一定要选择自己喜欢、感兴趣的工作,否则宁可不就业。有的大学生深受父母辈观念的影响和支配,认为父母家人觉得体制内工作稳定有保障,说出去比较有面子,自己只能妥协。有的大学生深受传统家庭文化的囿限,比如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女性在婚后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和抚育孩子等职责,认为就业“一步到位”后会有稳定的工作,从而有利于女性婚后对家庭的照顾。

002.jpg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税务局干部在河池学院为学生讲解高校大学生创业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吴丽琴摄/光明图片

  树立以平实之心一步步就业的观念

  “一步到位”就业,一定程度上违背了青年大学生成长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已然对大学生就业和社会人力资源运转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更关系到我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今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宜宾学院考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指出:“大学生就业要怀着一颗平实之心,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和社会需求,防止高不成、低不就。”大学生“一步到位”就业观念,需要改变。

  首先,国家和社会要及时制定并适时调整就业政策。在保障应届毕业生就业权益的前提下,适时评估应届毕业生政策红利的成效,对政策及时做出调整。进一步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通过就业专项奖励、过渡住房补贴、继续教育津贴等方式释放大学生初次就业红利,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再择业。要加强对青年职业发展的政策性支持,体现国家对青年人力资源的培育力度,为青年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创造更好的环境。

  其次,学校要“做实”职业生涯教育,“做强”就业指导,引领学生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我国学校职业生涯教育多从高中开始,最直接的目的是便于高考后选专业,而紧张的高考压力往往导致师生投入不足,收效甚微。要将职业生涯教育前移,建立从小初高到大学的一体化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通过角色扮演、劳动体验、课外实践、职业测评、生涯人物访谈、实习见习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识自我、职业与社会,树立职业目标和人生理想,科学规划职业和人生。就业指导一般在大学阶段进行,其目的是指导学生顺利就业,实现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引导学生强化职业体验、增强职业认知,转变就业择业观念,积极投身就业实践。通过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双管齐下,纠偏大学生在职业认知和职业价值方面的偏颇不当,形成学生认知职业——初次就业——职业发展无缝衔接、有效贯通的就业教育体系。要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大势与中国实际,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

  最后,家庭和大学生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主体性,将就业择业的自主权还给孩子,放手让孩子去判断和选择。大学生要自觉转变就业观念,要坚持终身学习,积极关注社会“新职业”及新就业形态,更新就业认知,拓宽职业视野,争取将兴趣与职业相结合,不断推进职业的发展和自我的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寄语广大青年:“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成长在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不妨将“一步到位”就业更新为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就业,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积跬步以至千里。相信经过无数个坚持不懈的“一步步”,大学生们终将收获幸福的职业生涯,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光明日报》( 2022年07月12日 15版)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破解大学生一步到位的就业观念招聘
破解事业单位招聘
事业单位招聘公告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