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中山大学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中山大学大力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2024-09-03 14:07:53
教育部
分享:

教育部简报〔2024〕第21期

  中山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体制机制、丰富培养路径、优化育人体系、革新培养模式,持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路径,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贡献力量。

  健全体制机制,夯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一是完善组织体系。成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和工作小组,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汇聚两院院士、知名学者、教学名师,高位推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建立七大学部,每个学部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教务部设立基础与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办公室,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和学部的统筹协调作用。各院系建有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研室,形成“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多层的人才培养组织体系,一体推进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二是强化政策引领。出台《中山大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战略行动(“419计划”)总体实施方案》《中山大学关于持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文件,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方式。常态化举办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交流工作坊,各相关院系轮流承办,交流新问题、研究新举措,不断提高拔尖学生培养质量。三是健全选育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遴选和动态进出机制,鼓励院系设置创新班、实验班、拔尖班等特色班级,以“英才计划”为牵引,优化“早期培育+高考录取+二次选拔+动态进出+综合评价”的拔尖学生选才机制,确保遴选优秀且合适的学生进入特色班级。构建“高校-政府-企业-研究机构”联合育人机制,建有实习实训基地331个、直属附属医院10家、教学医院27家,与110多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获得教育部立项建设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30项。

  丰富培养路径,畅通拔尖创新人才成长通道。一是坚持“通专融合”。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在人文社科通识教育方面,强调经典著作的深入研读,坚持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把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在自然科学与技术通识教育方面,整合资源搭建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电子电路类、工程制图类等共同基础课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二是推动“交叉融合”。建设“土木、水利与海洋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PE)”“整合科学”等交叉专业,培养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才。开设“计算、数据与管理”“技术、艺术与文旅创新”“创新、创业与金融科技”等跨学科课程模块,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跨学科学习需求。实施跨学科课程、辅修专业、辅修学士学位三级辅修及“零门槛”转专业制度,接收转专业院系实现“全覆盖”,为学生提供更多跨学科交叉学习的机会。三是深化“国际融通”。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国际化课程的本土开发,持续开拓“2+2”“2.5+1.5”“3+1”型境外本科联合培养项目,拓展国际化学习渠道。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化交流学习,如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项目、环太平洋大学联盟在线交流项目、国际学术会议、学术竞赛等,着力培养国际化人才。目前,学校已与43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高校和机构签署协议并建立正式校级合作关系。

  优化育人体系,厚培拔尖创新人才生长土壤。一是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持续优化课程类型及其学分结构,强化课程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度。梳理并明确各门课程的建设重点,强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性和逻辑性,搭建“校级-省级-国家级”金字塔式一流课程建设结构,建成国家级一流课程72门、省级158门、校级198门。二是大力建设教材体系。积极推动教材编修工作,建设一批“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交叉学科和紧缺专业等方面教材,大力推进“101计划”系列教材建设,修订一批经典传承教材,近三年共出版相关教材210余本。三是构建完善师资培育体系。坚持“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联动,常态化开展教师资格培训、新开课试讲、课堂教学观摩、教学工作坊等,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每年评选校级教学名师、举办校级教学竞赛,每两年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着力营造尊师重教和奖励先进的文化氛围。

  革新培养模式,推动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一是提倡“学主教辅式”培养。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将教师的教学任务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工作、合作和生存”。推行小班化教学、研讨式教学和“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好奇心。推动信息、智能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开展知识图谱、电子教案、AI课程、虚拟仿真实验课程等数字化资源建设,使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二是实施“本研贯通式”培养。加强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方案和课程的有效衔接,遴选、推动一批高阶性、创新性、有挑战度的优质研究生课程下沉,作为本研贯通课或荣誉课程,激励学生勇于挑战,追求卓越。高年级本科生修读的本研贯通课程可在本校研究生阶段予以免修,完成18个荣誉课程学分并符合相关要求可获授荣誉学位。目前,所有院系均开设本研贯通课,约82%的院系设置荣誉学位制度。三是推进“产教研协同式”培养。加强综合性、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平台建设,着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天琴中心、“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等重大科技设施集群应用于本科教育教学,打造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的教育教学创新平台,推动学生在科研和产业前沿实景中学以致用,着力培养一批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引领未来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中山大学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