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3+1+4”本博贯通超常规培养方案正式实施,进一步加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进程。
化工学院是天津大学的一张“王牌”。这里走出了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开拓者侯德榜、化学工程学家丁绪淮、中国科学院院士余国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静康等著名科学家。作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双一流”建设学科,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屡获佳绩,多次排名第一或A+,连续6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汪怀远说:“值此天津大学化工学科百年华诞之际,化工学院将继续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国家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打造特色育人模式
如何面向未来培育科学家与工程师,是新时代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为了培养应对未来化工、材料、生物等行业挑战的工程科技领军人才,化工学院成立了新工科领军班,在每届新生中的招生人数不到50人。每逢新学期伊始,化工学院副院长韩优便向大一新生广发“英雄帖”:“如果你有志成为国家化工行业的领军科技人才,领军班欢迎你”。
领军班的核心在于模块化的创新课程、“隐藏”的精品课程和本研贯通的培养方式。领军班的培养方案打破了传统专业的壁垒,强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同时,学院还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为领军班授课,扩宽学生的全球视野,提升他们的学术认知。
“领军班为培养面向未来的科学家按下‘快进键’。此外,我们还成立了卓越工程师班,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培育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韩优介绍,化工学院还组建了卓越工程师班,校企联合的授课与培养模式是该班一大亮点。
同时,学院深入调研了相关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确保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紧密相连。学院邀请龙头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将最新的行业技术、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入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具实用性和前瞻性。
“接地气”“有真本事”“能解决行业复杂问题”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程博士的特点。谈及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学院副院长刘国柱表示:“我们注重通过严格的学术训练培养化工人才。”学院围绕科技前沿探索、重大项目攻关、关键技术突破等重大需求,发挥研究生教育对重大项目、产业链条、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如今,学院正在积极推进工程硕博士改革,助力学科与产业双向奔赴。
培育前沿科技成果
“新科技以其前瞻性和颠覆性为人类生活和产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院长范晓彬说,“学院深刻意识到科技对国计民生的推动作用,致力于培育前沿科技成果,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善作善成。”
每当有年轻的教工入职,范晓彬总喜欢带他们参观正在建设中的“院史馆”,向他们讲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科研历史:侯德榜用“红三角”纯碱打破西方列强垄断;余国琮研发了我国迄今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王静康研发了青霉素制备新技术,让“救命药”不再被国外垄断。
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继续奋勇争先。
丙烯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化工品之一,对全球石油化工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天津大学新能源化工团队在化工学院教授巩金龙的带领下,历时5年研发出氧化钛—镍复合催化剂。这种新型催化剂性能优于国际同类产品,同时实现了催化剂制备和使用的无毒化、低能耗。团队青年教师陈赛说:“我们将持续深耕丙烷脱氢技术领域,推动化工行业向更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此外,天津大学设立合成生物学前沿科学中心等,成为这一领域的领跑者。学校依托化工学院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合成生物学本科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率先编写了合成生物学本科教材《合成生物学导论》。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元英进表示:“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为中国乃至世界培养了大量高端人才,积蓄了创造未来的力量。”
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做研究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这是汪怀远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作为石油化工领域的专家,汪怀远2017年来到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任职。他给自己立下了一个目标:加大我国在深地深海装备材料与寿命保障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力度。他带领团队,针对国家能源资源的存储与输送、装备管道的防护与长寿命保障等重大需求,研发出了绿色低碳的涂层材料。这种材料能够提升极端环境下能源开采装备的寿命和安全性,并已在国内各大油田和电网中示范应用。
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几公里外,化工学院教授陈刚创办的凯尔测控公司,像一颗环绕学校的“卫星”。陈刚回忆创办公司的初衷:“我们发现国内高端力学检测仪器高度依赖进口。这些仪器功能单一、售后效率低、价格高昂,严重阻碍了我国材料和力学科技发展。”通过十余年努力,陈刚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如今他们的成果已经应用于国内外15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显著增强了我国相关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马新宾带领科研团队,与山东企业合作,研发出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年产5万吨甲酸钙生产装置,并已正式投产。
化工学院教授张敏华及其团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醋酸乙烯成套生产技术,实现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化工学院教授姜忠义在国际上率先将仿生与生物启发理念引入膜技术研究领域,创建了膜制备新方法,并应用于水处理、碳捕集、清洁能源等领域……
“近百年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师生们为国内外化工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面向未来,我们会继续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持续引领学科发展,全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卓越工程师,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汪怀远表示。(记者 陈 曦 通讯员 焦德芳)
(责编:郝孟佳、李昉)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