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进人工智能去监控学生的一举一动,有人说好,有人说侵犯隐私。你怎么看?
参考解析:
近年来,“大数据”、“人工智能”、“载人航天”、“网络支付”等新兴科技不断涌现,这些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观念。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来社会的大讨论。9月2号,一张人工智能监控高中学生课堂行为的画面引发了网友的讨论,很多人认为利用人工智能的做法是一种进步,但是更多的人发表了反对意见,认为是一种侵权。其实,我们需要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但是不能滥用,赋予人性化的科技,才是真正的进步。
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监控学生行为有其好处。人工智能的监控能提升学生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效果,维护课堂秩序。可量化的评价方式也给教师指导学生提供了依据,并且此做法能够适当降低人力成本,给教师减负。
但是,利用人工智能监控学生行为也存在弊端。首当其冲的就是引发社会对侵犯学生权利的思考。考试时监控行为无可厚非,但是不分时间全天候地监控学生,确实给人一种“囚禁”的感觉,学生无法得到自由,这样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同时,此行为依靠逐项打分的方式对学生行为进行监控,难免存在误差甚至错误,给教师评价带来误导。更有甚者,此举极大提高了设备购买和维护成本,长此以往,还会让教师对设备产生依赖,降低教师的课堂存在感,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为了更好的解决科技化和人性化相互矛盾的问题,我们应该双管齐下、多措并举。
第一,教育工作者应该强化思想认识。教学管理者应该认识到,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不能因为给老师减负就忽略人的思想感受,甚至个体权利。教学应该符合人性化原则,让成绩提升的同时给予人性化关怀,让学生在学校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充满欢声笑语。引入新科技本无可厚非,但是也要注重使用时机,比如可以选择在考试等特殊时间使用人工智能监控学生行为,而不是全天候监控。
第二,技术开发者应该提高技术水准。技术开发者要认识到,通过具体数据无法真正体现人的个体行为,所以要优化技术手段,让人工智能符合实际的同时为人类做好服务。
第三,政府管理者应该保证正确引导。由于能力所限或其他原因导致学校行为失当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相关主导部门应该及时做好引导,完善对学校行为的监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