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判断推理,很多同学就会想到其代表题型——逻辑判断。逻辑判断的知识点非常多、做题技巧也很多,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逻辑判断中的分析推理。有些同学拿到分析推理类的题目会颇为头疼,觉得难度高、耗时长,便“走为上策”,放弃了。但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分析推理几乎是必考的一类题目,而且有快速的解题技巧,如果能掌握这些方法,那么分析推理一定会从进面试的“拦路虎”变为拿高分的“垫脚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有哪些方法技巧吧。
技巧一:排除法
【例1】为了熟悉各个部门的工作,某部门实施轮岗制度,人事部门的张三、后勤部门的李四、综合办的王五三人进行转岗,其中李四不去人事部。
那么,轮岗的结果是:
A.张三去人事部、李四去综合办、王五去后勤部
B.张三去后勤部、李四去综合办、王五去人事部
C.张三去综合办、李四去人事部、王五去后勤部
D.张三去综合办、李四去后勤部、王五去人事部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根据题干已知信息和选项全面、充分的特点,可采用排除法。由已知条件“李四不去人事部门”,排除C项。因为是“轮岗制度”“转岗”,所以三人均不能留在自己的原部门,即转岗后张三不在人事部门、李四不在后勤部门、王五不在综合办,排除A、D项。
因此,选择B选项。
通过上面这道题目可以看到,从题目的已知条件出发,结合四个选项信息,将不符合已知条件的选项排除掉,就可以快速的解决问题了。
技巧二:最大信息法
【例2】甲、乙、丙是好朋友,一个住在城东,一个住在城南,一个住在城西。三人相约到城北的射箭场比拼射箭技术,结果住在城南的比丙得分低,甲比住在城东的得分高,乙和住在城南的得分不同。
根据以上陈述,可以推出以下哪项?
A.甲住城西,乙住城东
B.乙住城东,丙住城西
C.乙住城南,丙住城西
D.甲住城南,丙住城东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明显的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观察题干信息可知,“住在城南的”出现次数最多,根据最大信息法解题。
根据条件“住在城南的比丙得分低”和“乙和住在城南的得分不同”可知,住在城南的既不是丙也不是乙,因此三人中住在城南的只能是甲;再根据条件“住在城南的比丙得分低”可知:丙>甲。再结合条件“甲比住在城东的得分高”可知:丙>甲>住在城东的,因此丙不可能住在城东,只能住在城西,剩下的乙就住在城东,只有B项符合。
因此,选择B选项。
上面的题目告诉我们,当单独分析一个条件无法进行推理的时候,可以结合两个或更多个条件展开分析,而此时,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最大信息)往往就是突破点。
技巧三:确定信息法
【例3】小溪根据学习计划制定了阅读书单,准备阅读《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论语》《道德经》《诗经》七部名著,每部均要阅读,但是她的阅读顺序必须符合如下要求:
(1)阅读《道德经》之前要先阅读《三国演义》,阅读这两部著作之间还要阅读另外两部著作(《诗经》除外);
(2)第一部或者最后一部阅读《西游记》;
(3)第三部阅读《论语》;
(4)阅读《诗经》要在阅读《道德经》之前或者刚刚阅读完《道德经》之后。
如果小溪首先要阅读《三国演义》,则可以确定她的阅读顺序是:
A.第二部阅读《水浒传》
B.第五部阅读《诗经》
C.第五部阅读《道德经》
D.第二部阅读《红楼梦》
【答案】B
【解析】
第一步,确定题型。
题干有信息匹配特征,确定为分析推理。
第二步,分析条件,进行推理。
根据“首先要阅读《三国演义》”和条件(1)可知,第四部阅读《道德经》;再结合条件“《诗经》不在两部著作之间”和(4),可知《诗经》紧接在《道德经》之后,即第五部阅读的著作是《诗经》。
因此,选择B选项。
该题目告诉我们,当给出的条件较多时,从确定信息入手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梳理解题思路,推导出正确答案。
做完这几道题目大家是不是会发现,分析推理并不难,只要把已知信息全部罗列出来,确定推理的起点,运用好排除法,最大信息法和确定信息法,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表面的错综复杂只能吓跑内心惶恐的人,机会留给冷静坚定者!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