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2024年2月重要时政汇编时政周报

2024-03-13 11:08:04
华图教育
分享:

2024年2月时事政治
一、国内部分
4.科技成就
(1)探月工程四期中继星运抵海南文昌
2024年2月2日,探月工程四期中继星(鹊桥二号卫星)空运抵达海南美兰国际机场,随后通过公路运输方式运送至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后续按计划进行发射前各项测试准备工作。
中继星将建立对地中继通信链路,实现月面探测器和地面站之间的通信,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等四次任务提供中继支持。
目前,发射场设施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鹊桥二号卫星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实施发射。
(2)“天惠”轮完成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
作为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三艘保障船之一,“天惠”轮圆满完成罗斯海新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抵达山东日照岚山港。去年12月7日,“天惠”轮满载约9300吨建设物资抵达新站附近海域,用时13天完成了全部卸货工作。
(3)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正式投入使用
1月30日,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深远海大功率多功能综合救助船“南海救103”轮列编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正式投入使用。该船能在恶劣海况和复杂气象条件下开展救援。
(4)“玲龙一号”全球首堆外穹顶吊装完成
2月6日,海南昌江核电厂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堆科技示范工程“玲龙一号”外穹顶吊装完成。外穹顶的吊装完成标志着反应堆厂房的主体结构已全部施工完成,并为后续的反应堆厂房的封顶奠定了基础。“玲龙一号”是全球首个开工建造的陆上商用多用途模块式小型压水堆,是中核集团继“华龙一号”后我国核电自主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玲龙一号”预计2026年建成投运,每年发电量可达10亿千瓦时,可满足海南省52.6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5)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
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继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之后的第五个科考站。秦岭站所在的罗斯海是距离南极点最近的海域,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不仅填补我国在该区域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地球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秦岭站是我国第三个南极常年越冬考察站,将填补我国在太平洋扇区长期观测的空白。秦岭站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
(6)新“超级地球”——行星编号TOI-715b
2月6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日前宣布找到一颗新“超级地球”,行星编号TOI-715b。它的半径约为地球的1.55倍,位于恒星的宜居带内。TOI-715b位于距地球约137光年的广袤星际空间中,尽管这一距离在人类尺度上显得遥不可及,但在浩瀚无垠的宇宙中,它已被视为天文学领域内的“近邻”。TOI-715b围绕着一颗红矮星运行,在适居带内悠然旋转,其公转周期仅为短短的19个地球日。这种相对紧凑的轨道布局表明,该行星可能具备适宜液态水存在的温度条件。自2018年美国系外行星勘测卫星发射升空以来,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不少潜在的宜居星球。而在这一次的发现中,尤为令人兴奋的是,TOI-715b所在的恒星系中可能还存在另一颗地球大小的行星,这有望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宜居带行星”。
(7)太平岭“华龙一号”工程完成外穹顶验收
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华龙一号”核电基地——太平岭核电站的1号机组完成了外穹顶验收工作,进入运行试验阶段。太平岭核电站全部建成后,每年将为大湾区提供超500亿度的清洁电力。
(8)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钻井深度突破9900米
2月13日下午,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已突破9900米,正向万米地层冲刺钻进。截至目前,我国首口万米深井采用新换上的金刚石钻头,已连续50次取出古老岩石标本。
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油气工程研究院院长 冯少波:根据我们的实测,现在9900米地层温度高达195℃,钻井液可能会高温老化,地层上覆岩层压力高达230兆帕,相当于我们在2万多米深的海底承受的压力,这种极限工况,无时无刻不在挑战我们的钻工具和钻井液。
塔里木盆地超深油气资源全国第一,大部分油气埋藏在七八千米的超深地层里,塔里木油田通过钻探万米深井,更好解锁深地勘探密码。
眼下,我国首口万米科探井正在向万米地层冲刺钻进,钻头将钻穿塔里木盆地13套地层,最终打开塔里木盆地最古老的特深生油层。
(9)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废物处理发电设施完工交付
2月14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废物处理发电设施——香港综合废物管理设施一期项目模块在珠海场地全部建造完工并交付。
香港综合废物管理设施一期项目是在香港石鼓洲附近海域新建16公顷人工岛,并在岛上建设垃圾分类回收、垃圾焚烧发电、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设施。
项目一期投用后,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可达3000吨,年均发电量约4.8亿度,可供10万户家庭使用,年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达44万吨,可有效缓解香港固体垃圾堆填压力。
(10)粤港澳大湾区的齿菌新物种——小果齿菌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科研人员报道了1个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齿菌新物种——小果齿菌。小果齿菌的子实体较小,生长于壳斗科植物和马尾松混合的树林中。
(11)长三角首个“华龙一号”核电项目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长三角首个“华龙一号”核电项目——三澳核电项目2号机组全面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该机组预计2026年投产,年发电量可达100亿度,能够满足100多万人口的生产生活年度用电需求。
(12)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
2月24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消息,中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新飞行器名称已经确定,新一代载人飞船命名为“梦舟”,月面着陆器命名为“揽月”,并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目前,工程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梦舟飞船是在神舟飞船基础上全面升级研制的新型天地往返运输飞行器,由返回舱和服务舱组成,具有可重复使用的特点。登月任务可搭载3名航天员往返地面与环月轨道,近地轨道飞行任务可搭载7名航天员往返地面与空间站。
揽月着陆器是我国全新研制的地外天体载人下降与上升飞行器,由登月舱和推进舱组成。主要用于环月轨道和月球表面间的航天员运输,可搭载2名航天员往返,并可携带月球车和科学载荷,支持航天员开展月面驻留和月面活动。
登月的主要过程为:采用两枚长征十号运载火箭先后将揽月着陆器、梦舟飞船送至地月转移轨道,飞船与着陆器在环月轨道交会对接。航天员进入着陆器下降到月面开展科考活动,完成任务后,再乘坐着陆器与飞船对接,由飞船将航天员送回地球。
我国已于2023年底完成了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研制工作。目前,航天员、测控通信、着陆场等系统已完成总体技术方案,文昌航天发射场新建的各项测试发射设施设备也将全面启动建设。
(13)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盾构机“甬舟号”下线
2024年2月26日,国产超大直径盾构机“甬舟号”下线,将应用于目前世界上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宁波端工程建设。金塘海底隧道全长16.18千米,其中盾构段长11.2千米,采用两台盾构机分别从宁波、舟山始发相向掘进,将实现世界首次超大直径盾构机海底对接并拆解。
(14)“蛟龙号”创造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
2月27日从中国大洋事务管理局获悉,“深海一号”船执行的中国大洋83航次第一航段聚焦南大西洋中脊热液区。截至2月23日,“蛟龙号”在南大西洋顺利完成23次下潜,并创造九天九潜的下潜新纪录。目前“蛟龙号”技术状况良好,已在彤管、洵美等多个环境复杂的热液区开展精细调查和高效作业,获取了地质、生物等样品约300件和环境、视像等数据约4TB。
(15)“拉索”确认首个超级宇宙线源
科学家利用我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LHAASO),在天鹅座恒星形成区发现了一个巨型超高能伽马射线泡状结构,并从中找到了能量高于1亿亿电子伏宇宙线起源的候选天体。这是迄今人类能够确认的第一个超级宇宙线源。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拉索”国际合作组完成,相关成果2月26日在学术期刊《科学通报》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
(16)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上海临港总装下线
2月28日,我国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在上海临港总装下线,这是我国首次自主研制的最大功率、最高技术等级重型燃气轮机。
(17)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2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主要分布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人工智能、量子、天文、化学能源等科学领域。
202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分别为:
人工智能大模型为精准天气预报带来新突破
揭示人类基因组暗物质驱动衰老的机制
发现大脑“有形”生物钟的存在及其节律调控机制
农作物耐盐碱机制解析及应用
新方法实现单碱基到超大片段DNA精准操纵
揭示人类细胞DNA复制起始新机制
“拉索”发现史上最亮伽马暴的极窄喷流和十万亿电子伏特光子
玻色编码纠错延长量子比特寿命
揭示光感受调节血糖代谢机制
发现锂硫电池界面电荷存储聚集反应新机制
5.新法速递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针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彩礼认定范围、彩礼返还原则、诉讼主体资格等重点难点问题予以规范:一是重申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二是明确彩礼与恋爱期间一般赠与的区别。在认定某一项给付是否属于彩礼时,可以根据一方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双方当地习俗、给付的时间和方式、财物价值、给付人及收受人等事实认定;三是明确涉彩礼纠纷的诉讼主体。
婚约财产纠纷中,婚约一方及其实际给付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婚约另一方及其实际接收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被告,在离婚纠纷中一方提出返还彩礼诉讼请求的,当事人仍为夫妻双方。
(2)《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办法》,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交通运输部日前公布《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管理办法》,自2024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对铁路运输企业保障铁路旅客运输安全作出具体要求,进一步压实铁路运输企业主体责任,进一步充实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检查工作内容,进一步明确禁限物品处理要求。
办法增加诸多更让旅客放心和舒心的规定,例如明确铁路运输企业应当为老幼病残孕旅客提供安全检查优先服务,明确允许导盲犬可以进站乘车、日常旅客安全检查等候不超过5分钟等。
(3)《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自2024年2月5日起施行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意见》,自2024年2月5日起施行。意见共17条措施,支持住房租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主体新建、改建和运营长期租赁住房。
在加强住房租赁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方面,加大住房租赁开发建设信贷支持力度。对于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住房租赁企业运营自有产权长期租赁住房的,住房租赁经营性贷款的期限最长不超过20年,贷款额度原则上不超过物业评估价值的80%。
(4)《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2024年2月1日起施行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2024年2月1日起施行。办法共36条,明确要求地理标志产品的全部或者主要生产环节应当发生在限定的地域范围内,产品具有较明显的质量特色、特定声誉等;要求申请人采取措施对受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名称和专用标志的使用、产品特色质量等进行管理,生产者要按照相应标准组织生产,否则将不能使用专用标志。
我国地理标志法律制度包括商标保护和专门保护两种模式,《办法》主要从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管理和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了制度完善。下一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持续推动《办法》的贯彻落实,同时积极开展地理标志专门立法调研论证,按照充分尊重历史、观照现实、参照国际的原则,遵循商标保护和专门保护两种模式并行运作、相融互补、有机衔接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完善地理标志法律制度,更好促进地理标志运用,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5)《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于2024年2月27日修订通过
2024年2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2024年2月27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这次保密法修订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保密工作成熟有效的政策措施和实践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网络信息保密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二条明确,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三条明确,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保守国家秘密(以下简称保密)工作的领导。中央保密工作领导机构领导全国保密工作,研究制定、指导实施国家保密工作战略和重大方针政策,统筹协调国家保密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推进国家保密法治建设。第六条明确,国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全国的保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保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四条明确,保密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遵循党管保密、依法管理,积极防范、突出重点,技管并重、创新发展的原则,既确保国家秘密安全,又便利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第十四条明确,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绝密级国家秘密是最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特别严重的损害;机密级国家秘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的损害;秘密级国家秘密是一般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损害。
这次保密法修订高度重视保密科技创新和科技防护,一是新增条款支持保密科技创新。二是完善保密科技防护制度措施。三是规范用于保护国家秘密的安全保密产品和保密技术装备管理。
6.地方要闻
(1)厦门港“丝路海运”航线开行突破1万艘次
厦门海关消息,厦门港始发的“丝路海运”航线今天(2月1日)突破1万艘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16万标箱。
(2)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举行新闻发布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2月1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主会场和四地分会场舞美设计同步亮相。今年春晚全方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丰富多彩的节目类型和创新创意,积极营造浓厚的联欢氛围。总台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理念不断拓展春晚技术创新应用的空间,针对电视、公共大屏和手机终端的呈现需求,今年春晚全面实现超高清制作。总台龙年春晚动画宣传片《看春晚 迎龙年》同步上线播出。
(3)“十四冬”火炬传递在呼伦贝尔举行
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火炬传递2月3日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举行。火炬传递从满洲里出发,全程230公里,最终到达主赛场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来自各行各业的先进模范人物、优秀代表等65名火炬手参与传递。本届冬运会将于2月17日至27日在内蒙古举行。
(4)《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印发
1月31日,由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编制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在海南省三亚市发布。《规划》以种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明确了南繁硅谷的四大定位,即把南繁硅谷建成国家级种业创新基地、种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种业科技国际合作大平台和种业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
(5)《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
商务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同编制的《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近期发布。《总体方案》充分发挥湖南的产业、区位优势,依托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湖南加快对非合作发展,到2027年,先行区初步建成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对非开放合作平台。
(6)山西“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2024年将全部开工
2024年,山西将全部开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累计完工率达50%,同时全面开展黄河干流流经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近年来,山西提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加快实施“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深入打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去年,山西印发《“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方案》,提出实施重点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源头区水源培基涵养工程、水生态环境智慧化监管工程等10大工程共280个项目,全面减少入汾河污染物排放量。通过对汾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道、岸线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生态廊道,恢复清水绿岸。到2025年,基本实现汾河流域“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目标。
(7)河北雄安新区一批重点项目开工
2024年2月19日,河北雄安新区56个重点项目开工。项目涵盖了创新平台、城市功能、公共服务功能等方面,其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配套服务项目总投资占比超过30%。今年,雄安新区年度投资预计超2000亿元。
(8)黑龙江125个投资项目集中签约
2024年2月21日,黑龙江省投资项目签约仪式在亚布力举行,聚焦数字经济、冰雪经济、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共计签约项目125个,总签约额超940亿元。
(9)广州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正式动工
日前,广州2024年一季度重大项目正式动工,包括产业建设、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城市更新等共有319项,总投资超3200亿元。
(10)西安青岛两地新增为签发港澳“个人旅游签注”城市
近日,国务院批准增加陕西省西安市、山东省青岛市为内地赴港澳“个人游”城市。自2024年3月6日起,符合条件人员可在两地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机关自行选择办理“个人旅游签注”或者“团队旅游签注”,免予提交申请事由材料。
(11)上海启动“无废医院”建设
记者从上海市卫健委获悉,上海正式启动“无废医院”建设,重点关注各类医疗废弃物的科学合理处置。首批医院名单预计在2024年4月份推出。
(12)坐落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2月26日坐落在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博物馆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属首次亮相。大量精美绝伦的文物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出3000多年前青铜文明的鼎盛面貌,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商代巧夺天工的技术工艺。
7.2023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
商务部2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65754.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服务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其中,旅行服务增长最快。全年旅行服务进出口14856.2亿元,同比增长73.6%。
8.中国—东盟迎春嘉年华活动于2月2日在福建省福州市启动
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于2023年9月成立,由文化和旅游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国内外知名旅游城市共同发起,目前已有包括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缅甸等28个国家的63个知名旅游城市加入联盟。
9.国内首座公铁同层跨海大桥通车
2024年2月3日,国内首座公铁同层跨海大桥珠海市金海公路大桥一期工程3日正式通车。金海公路大桥工程北起港珠澳大桥连接线洪湾互通枢纽,终于珠海机场高速公路机场西互通,路线全长26.3公里,项目分两期实施。目前建成的一期工程长17.136公里,为双向六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其中金海大桥跨海段长10.33公里,为国内首座公铁同层跨海大桥。
10.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
2023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颁奖仪式4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政府友谊奖,是中国政府专门为表彰对中国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来华工作外国专家设立的荣誉奖项,2023年度共有50名外国专家获此殊荣。
11.中国有色金属突破7000万吨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为7469.8万吨,首次突破7000万吨。产量更高,成色更足,我国不断向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迈进。2023年以来,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火了,作为主要材料,有色金属也赶上这波“热度”,铜、铝、锌、锂、镍等有了更多机会“显身手”。2023年,有色金属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7.3%。
12.“最美公务员”评选揭晓
2月4日,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发布“最美公务员”评选结果,孟二梅等20名同志被评选确定为“最美公务员”。他们敢担当、善作为,干实事、求实效,受到群众赞誉,展现了新时代公务员的良好风貌。本台社会与法频道将于今晚8时05分播出“最美公务员”发布仪式。
13.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导则二期正式印发实施
日前,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规划建设导则二期正式印发实施。导则二期聚焦土地使用、公共服务、安全韧性三方面内容,重点突出跨域一体、更高标准、城乡统筹、弹性适应,通过深化拓展规划领域“一套标准管品质”制度创新,有力支撑示范区规划蓝图转化为建设实景图。
14.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饲养动物致人损害典型案例
2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饲养动物致人损害典型案例,呼吁文明养犬、依规养犬,强化养犬有责、养犬负责意识,形成严格执法、全民守法的养犬氛围和环境。“希望各位养犬人士在携带宠物出行的同时,携上规则、记住安全、扛起责任,为自己和他人的幸福、快乐、祥和履行好义务。”最高法有关负责人表示。禁止饲养的大型犬伤人,无论受害人有无过错,犬主均应承担全部责任。
15.中国昆曲博物馆于2月6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中国昆曲博物馆于2月6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博物馆采用“古建筑、新模式”布展思路。博物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平江历史街区的中张家巷,原址为中国大运河世遗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全晋会馆,是全国唯一“国字号”昆曲专题博物馆,也是苏州展示中华优秀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城市窗口和文化地标。博物馆收藏的昆曲演出脚本数量居全国之首。为拓宽昆曲研究文化视野,馆内设置了“大运河与昆曲”专题展,诠释了昆曲、会馆与中国大运河之间的深厚历史渊源,凸显了会馆主体在昆曲传播历史上的重要作用和文化价值。
16.游泳世锦赛 中国队男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夺冠
2024年多哈游泳世锦赛2月12日展开游泳项目首个比赛日的争夺,在男子4X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中国队以3分11秒08的成绩力压意大利队和美国队夺得冠军,其中,中国队的第一棒潘展乐游出46秒80的成绩,打破了男子100米自由泳的世界纪录。此外,世界泳联宣布,北京获得2029年游泳世锦赛的举办权。
17.福州至马尔代夫直飞航线首航
2月14日随着厦航MF8017航班搭载230名旅客平稳降落马尔代夫马累国际机场,厦航福州—马累航线顺利首航,这也是福建首条直飞马尔代夫航线。机场准备了民航最高礼遇“过水门”欢迎航班抵达,马尔代夫旅游部部长费萨尔、交通和民航部长默罕默德·阿明,中国驻马大使王立新专程到场接机,并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欢迎仪式。
18.游泳世锦赛 中国选手夺得女子100米蛙泳冠军
2月13日晚进行的2024年多哈游泳世锦赛上,19岁的中国选手唐钱婷在女子100米蛙泳决赛中以1分05秒27夺得冠军,这是本届世锦赛中国队夺得的第二枚游泳金牌。在女子1500米自由泳决赛中,李冰洁获得银牌。
19.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开幕
2月17日20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冬季运动会(以下简称“十四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开幕,来自全国35个代表团3000余名运动员共赴冰雪之约。
“十四冬”开幕式主题为“燃情冰雪 筑梦北疆”,开幕式总时长80分钟,开幕式分为仪式和展演两部分。
“十四冬”是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深远的全国综合性冰雪赛事,承担着提升我国冰雪运动国际竞争力、发现优秀后备人才、巩固扩大“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果、促进冰雪产业提质增效的任务。
20.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花卉生产国
消费需求逐年增长,拉动花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重要的花卉贸易国和花卉消费国。中国花卉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花卉种植面积约150万公顷,花卉从业人员超500万人。
21.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2024年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月贷款市场报价利率,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为3.95%,比上月下降0.25个百分点,创历史最大降幅,将进一步带动实际贷款利率降低,激发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22.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首年出口超1600万件
据厦门海关统计,国内首条金砖城市跨境电商空运专线“中国厦门—巴西圣保罗”开通一年以来,累计往返航班234架次,进出口货物超1.7万吨。
23.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大众滑雪项目推广活动启动
2024年2月23日,第八届中国残疾人冰雪运动季大众滑雪项目推广活动在河北张家口启动。活动以“开展冬季康复健身 助力体育强国建设”为主题,通过举办不同特色的基层残疾人大众冰雪活动,引导残疾人走出家门、康复健身,享受冰雪体育的魅力。
24.中国队实现世乒赛女团六连冠
2024年2月24日,在2024年国际乒联釜山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女子团体决赛中,由孙颖莎、陈梦、王艺迪出战的中国队以3比2战胜日本队,成功卫冕世乒赛女团冠军,同时实现了该项目的六连冠。
25.渤海新增油气探明储量超4000万立方米
2024年2月25日,中国海油发布消息,我国渤海深层油气勘探获得新发现,渤中26-6油田新增油气探明地质储量超过4000万立方米,目前渤中26-6油田已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突破2亿立方米,成为全球最大的变质岩油田。
26.中国成为西班牙在欧盟外第一大贸易伙伴
记者从商务部了解到,2023年,中国和西班牙双边贸易额达48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西班牙在欧盟外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8.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 外贸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台阶
十年前的今天,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据海关统计,十年间,京津冀坚持打造对外开放高地,区域外贸总值由2014年的3.74万亿元增至2023年的5.03万亿元,增长34.4%。外贸总量连跨两个万亿台阶,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是京津冀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十年来,京津冀区域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融合水平持续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新三样”等新动能领域产品出口增长强劲。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京津冀三地启动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简化此前繁琐的进出口异地报关手续,打通货畅其流“最后一公里”。
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经京津冀三地口岸进出口货物3.08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28.3%。十年来,京津冀区域综合保税区数量由2014年的2个增至11个,实现外贸进出口4513.3亿元,较2014年增长10.2倍,占全国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值的7.1%,占比提升4.1个百分点,对外开放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29.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闭幕
2024年2月27日,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闭幕。
昨天20时整,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闭幕式在呼伦贝尔大剧院举行。闭幕式以《我和草原有个约定》为主题,当主火炬徐徐熄灭,“十四冬”落下帷幕。随着会旗的交接,全国冬季运动会正式进入“辽宁时间”,第十五届全国冬季运动会将于2028年在辽宁省举行。
作为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深远的全国综合性冰雪赛事,“十四冬”为全国人民奉献了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冰雪盛会。
30.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超126万亿
国家统计局2024年2月29日发布《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经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60582亿元,比上年增长5.2%。
新兴产业培育加快。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15.7%、33.6%。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上年增长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9%。
科技创新实现新突破。2023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3.3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9.3%。
二、国际部分
1.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举行开工仪式
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开工仪式2月2日在大阪滨水梦洲世博园区举行。日本各界嘉宾、中方代表出席仪式并为中国馆奠基。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面积约为3500平方米,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中华书简。中国馆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旨在展现中国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2.美国空袭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目标
伊拉克和叙利亚时间今天零时,北京时间(2月3日)凌晨5时,美军向伊拉克和叙利亚境内目标发动空袭。美军中央司令部声明称,美军对伊、叙两国超过85个目标进行了空袭,打击对象包括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下属的“圣城旅”及其附属民兵组织的指挥和控制中心、武器仓库等设施。美方称,美军空袭动用了从美国本土起飞的B-1B远程轰炸机等多架飞机,使用了超过125枚精确制导弹药。美国总统拜登称,此次行动是针对1月28日美军基地遇袭作出的回应,美方还将继续打击行动。美国媒体援引一名美国政府高级官员的消息报道说,美国不会袭击伊朗境内,只会打击伊朗境外的目标。
3.用“心”构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日前,2024“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正式开幕。自1991年中国和东盟建立对话关系以来,双方始终彼此尊重,平等相待,走出了一条团结奋进、合作共赢之路。作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和最具活力的伙伴关系,中国—东盟合作对推进地区繁荣发展、引领世界经济复苏、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与泰国签署互免签证协定,该协定将于3月1日正式生效。中国同新加坡宣布达成30天互免签证安排,马来西亚对中国公民实施入境30天内免签政策。这些措施将促进双方人员往来,让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心贴得更近。
4.欧盟27国代表一致支持《人工智能法案》文本
欧盟委员会于2021年4月提出《人工智能法案》提案的谈判授权草案。去年12月,欧洲议会、欧盟成员国和欧盟委员会三方就《人工智能法案》达成协议。此后,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对法案文本表达异议,担忧法案对先进人工智能模型的严格监管将阻碍欧洲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些担忧,欧盟委员会在人工智能领域推出多项支持创新的措施,建立新的监管机构“人工智能办公室”负责该法案的实施。
《人工智能法案》仍需要提交欧洲议会批准。如果获得批准,相关规则将分阶段实施,其中一些禁止性规则将在该法律通过六个月后生效,与通用人工智能模型相关的某些规则将从2025年起适用。
5.中企承建柬埔寨跨河大桥项目开工
2024年2月19日,中国企业承建的柬埔寨百达隆巴萨河大桥项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开工仪式。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感谢中国一直以来为柬埔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支持,表示愿继续推进双边合作,扩大各领域友好交往。
百达隆巴萨河大桥项目全长1650米,项目设计采用双向四车道,项目建成后将为柬埔寨首都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6.俄罗斯首届未来运动会在喀山开幕
2024年2月21日,第一届未来运动会在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首府喀山开幕,运动会的特点是将传统体育运动与科技结合,来自世界各地的约2000名运动员参赛。大部分参赛队伍将按“一项双赛”方式参赛,选手们先参加相关项目的虚拟比赛,然后参加实地比赛,排名按总积分得出,具体项目包括足球、篮球、武术、滑板、无人机竞赛、体育编程大赛等。
7.世贸“中国项目”圆桌会议在阿联酋举行
2024年2月24日,世贸组织“中国项目”第十二届圆桌会议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这是该会议首次在阿拉伯地区举行。会议聚焦阿拉伯国家加入世贸组织、融入多边贸易体制等议题。中国代表表示,中国将继续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推动包容性发展,推动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中国项目”是由中国和世贸组织秘书处于2011年设立,旨在帮助最不发达国家更好融入多边贸易体制和全球经济。
2024年2月时政文件
1.《求是》杂志文章
文章强调,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铸就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强调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等理念,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文章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着眼“两个大局”,深刻总结国内外民族工作经验教训,深刻洞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趋势,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
文章指出,党的二十大以后,全国各族人民迈上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巩固良好局面,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文章指出,要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中华民族有自身独特的历史,解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不能套用西方那一套民族理论。必须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文章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这样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国家的豪迈壮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必须顺应中华民族从历史走向未来、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多元凝聚为一体的发展大趋势,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
文章指出,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必须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把推动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作为新征程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文章指出,要讲好中华民族故事,大力宣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工作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工作。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大力宣传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大力宣传中华民族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创新涉民族宣传的传播方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认同度和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
文章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本单位涉及民族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学习贯彻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本领,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文章强调,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保证党领导人民依法有效治理国家。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继续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必须坚持用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三是必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四是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五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六是必须坚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文章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化对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大理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要继续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治国理政的政策措施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方面各个层级工作上来,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工作上来。
文章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2.《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助力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工具。制定专门行政法规,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保障和促进其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条例》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全流程管理,重在构建基本制度框架,保障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功能的发挥。《条例》共33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明确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管理,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
二是明确监督管理体制。规定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碳排放权交易及相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三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基本制度框架。明确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机构和交易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责,碳排放权交易覆盖范围以及交易产品、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重点排放单位确定,碳排放配额分配,年度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编制与核查以及碳排放配额清缴和市场交易等事项。
四是防范和惩处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主要从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
3.《煤矿安全生产条例》
2月2日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煤矿安全生产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制定《条例》,旨在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防止和减少煤矿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条例》共6章76条,主要规定以下内容。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确立工作原则。明确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二是强化源头治理,严查风险隐患。要求煤矿企业对风险隐患进行自查自改并按规定报告。监管部门要建立健全督办制度,督促煤矿企业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对“带病生产”的煤矿企业,依法采取责令停产整顿直至关闭的处罚措施。
三是夯实煤矿企业主体责任。严格准入条件,明确煤矿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进行生产。落实煤矿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煤矿企业进行煤矿灾害鉴定并按照灾害程度和类型实施灾害治理。
四是严格落实监管监察责任。规定煤矿安全生产实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有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煤矿企业特别是一线生产作业场所进行监督检查。矿山安全监察机构履行煤矿安全监察职责,负责对地方政府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有权进入煤矿现场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五是加大惩处力度。对煤矿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规定了罚款、行业和职业禁入、责令停产整顿、予以关闭等法律责任。
4.《2024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
一、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
1.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推动将河湖生态用水保障纳入河湖长制,制定出台河湖生态流量监督管理办法。严格生态流量泄放管理,健全监测预警响应机制,强化生态流量保障形势研判会商和问题整改。有序推进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生态流量核定和保障工作。构建重点河湖生态流量泄放效果评估体系。
2.强化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压紧压实地方人民政府地下水管理责任,推动地下水取水总量、水位控制指标尽快批复实施,并严格实施监管。
3.科学确定流域区域可用水量。分析总结水量分配工作,突出做好大通河、沁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抓紧批复南四湖流域水量分配方案。
4.切实强化规划水资源论证。深入贯彻“四水四定”原则,切实推进相关行业规划、重大产业和项目布局、各类开发区和新区规划开展水资源论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制订规划水资源论证具体办法。
二、强化取用水监督管理
5.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监管。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
6.强化违规取用水问题查处整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违规取用水问题进行动态排查,严厉打击违法取水行为。
7.完善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
8.加快建立取用水领域信用体系。推动与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印发《关于开展取用水领域信用评价的指导意见》,将取用水领域违法违规和弄虚作假等行为计入信用记录,切实强化取用水信用监管。研究制订取用水严重失信主体信用管理办法。
三、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9.推进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估和超载治理。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状况和超载治理情况评估,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和不超载地区分类管理。在其他流域开展水资源承载状况评估。
10.加强地下水分区管控。公布新一轮地下水超采区划定成果,推进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划定。严格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取用地下水监管。制订地下水超采区动态评估工作方案及技术要求,推进动态评估工作。
11.深入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加快推进88条(个)母亲河(湖)复苏行动,实现漳河、滹沱河、汾河等26条河流全线贯通,有效提升53条河流生态用水保障条件,稳定白洋淀、七里海等9个湖泊生态水位。
12.持续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进一步做好华北地区河湖常态化补水及夏季集中补水工作,持续实现京杭大运河水流全线贯通。
13.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监管。修订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建立健全省内其他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完善分级管理体系。制定饮用水水源地水利监督管理办法,做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评估。持续做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等重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工作。
14.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继续实施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统筹各项治理措施,巩固拓展治理成效,进一步推动北京、河北做好深层水回补工作。全面推进全国10个重点区域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加强治理成效跟踪评估。
15.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水利有关工作。
四、夯实水资源管理能力支撑
16.抓好水资源管理法治建设。结合《水法》修订,积极推动完善水资源管理相关制度规定。加快推进《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修订立法前期工作。进一步发挥水行政执法与检察公益诉讼协作机制在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17.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
18.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规范。出台《农灌机井取水计量技术规范》。
19.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加快用水权初始分配,规范开展用水权交易,创新交易形式、扩大交易规模。强化水资源用途管制和用水权交易监管,在具备条件的地区探索实行用水权有偿取得。
20.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
21.提升用水统计调查能力水平。
22.做好水资源考核工作。制订水资源刚性约束考核办法。开展2024年度考核,完善考核内容,优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机制,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推动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重点任务落实。
23.开展水资源重要问题研究。
五、加强水资源管理组织保障
25.加强队伍建设。
26.不断改进作风。强化宗旨意识,大兴调查研究,加大基层工作指导力度,解决好基层和取用水户身边的“关键小事”。
5.《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为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系统谋划、协同推进。立足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系统推进各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着力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各环节能力水平。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协同、部门协同、区域协同、产业协同,强化政策机制配套衔接。
——分类施策、精准发力。根据各类废弃物来源、规模、资源价值、利用方式、生态环境影响等特性,分类明确废弃物循环利用主体责任和技术路径,因地制宜布局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运转效率。
——创新驱动、提质增效。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不断开辟新领域、塑造新动能,拓展废弃物循环利用方式,丰富废弃物循环利用品类,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价值。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有利于废弃物循环利用的政策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引导全民参与,增强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内生动力。
到2025年,初步建成覆盖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主要废弃物循环利用取得积极进展。尾矿、粉煤灰、煤矸石、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秸秆等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新增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0%。废钢铁、废铜、废铝、废铅、废锌、废纸、废塑料、废橡胶、废玻璃等主要再生资源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达到5万亿元。
到2030年,建成覆盖全面、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各类废弃物资源价值得到充分挖掘,再生材料在原材料供给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规模、质量显著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总体居于世界前列。
二、推进废弃物精细管理和有效回收
(一)加强工业废弃物精细管理。压实废弃物产生单位主体责任,完善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台账制度。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分类收集、分类贮存,防范混堆混排,为资源循环利用预留条件。全面摸底排查历史遗留固体废弃物堆存场,实施分级分类整改,督促贮存量大的企业加强资源循环利用。完善工业废水收集处理设施。鼓励废弃物产生单位与利用单位开展点对点定向合作。
(二)完善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
(三)推进社会源废弃物分类回收。持续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完善废旧家电、电子产品等各类废旧物资回收网络。进一步提升废旧物资回收环节预处理能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因地制宜健全农村废旧物资回收网络。修订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完善建筑垃圾管理体系。鼓励公共机构在废旧物资分类回收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支持“互联网+回收”模式发展。推动有条件的生产、销售企业开展废旧产品逆向物流回收。深入实施家电、电子产品等领域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利用。加快城镇生活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三、提高废弃物资源化和再利用水平
(四)强化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五)加强再生资源高效利用。
(六)引导二手商品交易便利化、规范化。
(七)促进废旧装备再制造。在履行告知消费者义务并征得消费者同意的前提下,鼓励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品在售后维修等领域应用。
(八)推进废弃物能源化利用。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补齐县级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短板。有序推进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提升废弃油脂等厨余垃圾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水平。因地制宜推进农林生物质能源化开发利用,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开发利用。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和安全标准,且技术可行、环境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序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协同处置部分固体废弃物。
(九)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推进企业内、园区内、产业间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工业余压余热和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研究制定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指南。加强重点行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和结果应用。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推进重点行业生产过程中废气回收和资源化利用。支持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及固碳技术模式探索应用。深入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推广种养结合、农牧结合等循环型农业生产模式。
四、加强重点废弃物循环利用
(十)加强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组织开展生产者回收目标责任制行动。建立健全动力电池生态设计、碳足迹核算等标准体系,积极参与制定动力电池循环利用国际标准,推动标准规范国际合作互认。大力推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品质量认证,研究制定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拆解企业技术规范。开展清理废旧动力电池“作坊式回收”联合专项检查行动。研究旧动力电池进口管理政策。
(十一)加强低值可回收物循环利用。指导地方完善低值可回收物目录,在生活垃圾分类中不断提高废玻璃、低值废塑料等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准确率。
(十二)探索新型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促进退役风电、光伏设备循环利用,建立健全风电和光伏发电企业退役设备处理责任机制。推进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
五、培育壮大资源循环利用产业
(十三)推动产业集聚化发展。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升级行动,支持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产业集聚区发展,深入推进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重点城市建设。
(十四)培育行业骨干企业。分领域、分区域培育一批技术装备先进、管理运营规范、创新能力突出、引领带动力强的行业骨干企业。鼓励重点城市群、都市圈建立健全区域废弃物协同利用机制,支持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项目。支持国内资源循环利用企业“走出去”,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作出积极贡献。引导国有企业在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中发挥骨干和表率作用。
(十五)引导行业规范发展。
六、完善政策机制
(十六)完善支持政策。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对废弃物循环利用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落实落细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细化贮存或处置固体废弃物的环境保护有关标准要求,综合考虑固体废弃物的环境危害程度、环境保护标准、税收征管工作基础等因素,完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税的政策执行口径,加大征管力度,引导工业固体废弃物优先循环利用。有序推行生活垃圾分类计价、计量收费。推广应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等绿色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
(十七)完善用地保障机制。各地要统筹区域内社会源废弃物分类收集、中转贮存等回收设施建设,将其纳入公共基础设施用地范围,保障合理用地需求。
(十八)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开展资源循环利用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动态更新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工艺技术设备目录。鼓励各地组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对接、交流培训,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
(十九)完善再生材料推广应用机制。完善再生材料标准体系。
七、加强组织实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一)抓好宣传引导。将循环经济知识理念纳入有关教育培训体系。在全国生态日、全国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环境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要意义、相关政策措施。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
(二十二)强化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循环经济领域议题设置,加强在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框架和多边机制中的国际合作。与更多重点国家和地区建立循环经济领域双边合作机制,以政策对话、经贸合作、经验分享、能力建设等形式深化双边合作。
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新华社2月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2个中央一号文件。
以下是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点精选:
(一)两确保
1.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①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
·扎实推进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把粮食增产的重心放到大面积提高单产上,确保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实施粮食单产提升工程,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支持发展高油高产品种。
·适当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合理确定稻谷最低收购价。
·完善农资保供稳价应对机制,鼓励地方探索建立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挂钩的动态补贴办法。
·扩大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实施范围,实现三大主粮全国覆盖、大豆有序扩面。
·完善巨灾保险制度。
·探索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
·加强“菜篮子”产品应急保供基地建设,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
·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
·支持深远海养殖,开发森林食品。
·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探索构建大食物监测统计体系。
②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
·健全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制度体系,落实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明确的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坚持“以补定占”,将省域内稳定利用耕地净增加量作为下年度非农建设允许占用耕地规模上限。
·加强退化耕地治理,加大黑土地保护工程推进力度,实施耕地有机质提升行动。
·持续整治“大棚房”。
·分类稳妥开展违规占用耕地整改复耕,细化明确耕地“非粮化”整改范围,合理安排恢复时序。
·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利用,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对确无人耕种的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多途径种好用好。
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质量第一,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直接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
·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
·加强气象灾害短期预警和中长期趋势研判,健全农业防灾减灾救灾长效机制。
·推进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
④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加快推进种业振兴行动,完善联合研发和应用协作机制,加大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选育推广生产急需的自主优良品种。
·开展重大品种研发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
·推动生物育种产业化扩面提速。
·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开辟急需适用农机鉴定“绿色通道”。
⑤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聚焦解决“谁来种地”问题,以小农户为基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点、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加快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生产经营队伍。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平台和标准体系建设,聚焦农业生产关键薄弱环节和小农户,拓展服务领域和模式。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生产、劳务等居间服务。
⑥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调控能力
·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机制,强化多品种联动调控、储备调节和应急保障。
·深化“一带一路”农业合作。
·加大农产品走私打击力度。
·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消费监测分析。
⑦持续深化食物节约各项行动
·弘扬节约光荣风尚,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
·挖掘粮食机收减损潜力,推广散粮运输和储粮新型装具。
·完善粮食适度加工标准。
·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
2. 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①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
·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
·加强农村高额医疗费用负担患者监测预警。
·加快推动防止返贫监测与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加强跨部门信息整合共享。
·研究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
②持续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
·强化帮扶产业分类指导,巩固一批、升级一批、盘活一批、调整一批。
·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符合条件的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统一管理。
·提升消费帮扶助农增收行动实效。
·推进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落实东西部劳务协作帮扶责任。
③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支持力度
·将脱贫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优化调整至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加强整合资金使用监管。
·国有金融机构加大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金融支持力度。
·持续开展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和科技特派团选派。
·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向脱贫地区倾斜。
·易地搬迁至城镇后因人口增长出现住房困难的家庭,符合条件的统筹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二)三提升
1. 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
①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并举、产加销贯通、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打造乡土特色品牌。
·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进乡村旅游集聚区(村)建设,培育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休闲露营等新业态,推进乡村民宿规范发展、提升品质。
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优化升级
·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促进就近就地转化增值。
·支持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发展智能化、清洁化精深加工。
·支持东北地区发展大豆等农产品全产业链加工,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
③推动农村流通高质量发展
·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同配送。
·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升级。
·布局建设县域产地公共冷链物流设施。
·实施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工程,推进县域电商直播基地建设,发展乡村土特产网络销售。
·持续整治农村假冒伪劣产品。
④强化农民增收举措
·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林下经济等家庭经营项目。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涉农企业扶持政策与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
·健全跨区域信息共享和有组织劳务输出机制,培育壮大劳务品牌。
·开展农民工服务保障专项行动,加强农民工就业动态监测。
·加强拖欠农民工工资源头预防和风险预警,完善根治欠薪长效机制。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推广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模式。
·做好大龄农民工就业扶持。
·在重点工程项目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积极推广以工代赈,继续扩大劳务报酬规模。
·鼓励以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方式盘活利用农村资源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2. 提升乡村建设水平
①增强乡村规划引领效能
·强化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对城镇、村庄、产业园区等空间布局的统筹。
·在耕地总量不减少、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基本稳定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增减挂钩和占补平衡政策,稳妥有序开展以乡镇为基本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盘活农村零散闲置土地,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用地。
②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因地制宜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完善农民参与和长效管护机制。
·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处置体系,完善农村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
·分类梯次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黑臭水体动态排查和源头治理。
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
·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加强专业化管护,深入实施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
·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
·推动农村分布式新能源发展,加强重点村镇新能源汽车充换电设施规划建设。
·扎实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消危”行动。
·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实施智慧广电乡村工程。
④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
·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
·稳步提高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人员比例。
·持续提升农村传染病防控和应急处置能力。
·逐步提高县域内医保基金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比例,加快将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
·健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老年助餐和互助服务。
·健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
·加强农村生育支持和婴幼儿照护服务,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等关心关爱服务。
·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⑤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一体化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修复。
·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加强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
·加强食用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控制和产品检测。
·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加快推进长江中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扎实推进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探索“草光互补”模式。
·优化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健全对超载过牧的约束机制。
·实施古树名木抢救保护行动。
⑥促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
·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构建以县城为枢纽、以小城镇为节点的县域经济体系,扩大县域就业容量。
·推进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
·实施新一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将城镇常住人口全部纳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围。
3. 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①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
·坚持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健全县乡村三级联动争创先进、整顿后进机制。
·全面提升乡镇领导班子抓乡村振兴能力,开展乡镇党政正职全覆盖培训和农村党员进党校集中轮训。
·推行村级议事协商目录制度。
·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三年行动。
·优化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选派管理。
·持续深化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整治。
·加强乡镇对县直部门派驻机构及人员的管理职责,加大编制资源向乡镇倾斜力度,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
②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改进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村庄、集市等末梢延伸,促进城市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增加有效服务供给。
·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和保护利用,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
·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
·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
③持续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强化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功能,持续推进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散埋乱葬等突出问题综合治理。
·鼓励各地利用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为农民婚丧嫁娶等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降低农村人情负担。
·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广清单制、积分制等有效办法。
④建设平安乡村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
·健全农村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持续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击农村宗族黑恶势力及其“保护伞”。
·持续开展打击整治农村赌博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加强电信网络诈骗宣传防范。
·开展农村道路交通、燃气、消防、渔船等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治理攻坚。
(三)一加强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①健全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改革完善“三农”工作体制机制,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压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
·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调查研究,推动解决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优化各类涉农督查检查考核,减轻基层迎检迎考负担。
②强化农村改革创新
·启动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整省试点。
·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探索防止流转费用不合理上涨有效办法。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对集体资产由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登记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下实行税收减免。
③完善乡村振兴多元化投入机制
·坚持将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创新乡村振兴投融资机制,确保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
·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
·规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乡村振兴重大工程项目建设。
·分省分类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化险。
·创新支持粮食安全、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信贷服务模式。
·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政府投资基金等作用。
·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在不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前提下,开展高标准农田和设施农业建设等涉农领域贷款贴息奖补试点。
④壮大乡村人才队伍
·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有序引导城市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下乡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加强高等教育新农科建设,加快培养农林水利类紧缺专业人才。
·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
·推广医疗卫生人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
·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鼓励科研院所、高校专家服务农业农村。
7.《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
2024年1月18日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2024年2月5日由中共中央发布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
《条例》是规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明确中宣部、中组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工作;明确各级党委(党组)承担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主体责任,基层党组织承担直接责任。
一、目的意义
为了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推动全党全社会学好党史、用好党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制定本条例。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是牢记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推进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二、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学史明理。教育引导党员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道理,从历史中寻经验、求规律、启智慧,坚定对党的领导的自信,坚定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学史增信。教育引导党员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三)学史崇德。教育引导党员涵养高尚道德品质,崇尚对党忠诚的大德、造福人民的公德、严于律己的品德,做到始终忠于党、忠于人民。
(四)学史力行。教育引导党员坚持在锤炼党性上力行、在为民服务上力行、在推动发展上力行,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斗争本领,把握历史主动。
三、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三)坚持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四)坚持统筹谋划、开拓创新;
(五)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
(六)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坚持全面抓与重点抓相统一、覆盖全党与面向社会相贯通。在党员学习教育中,应当突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这个重点。
四、领导体制和工作职责
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由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做好党史学习教育相关工作。
各级党委(党组)承担党史学习教育工作主体责任,领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开展工作,整合相关资源,统筹各方力量,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基层党组织承担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直接责任,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五、党史学习教育的内容
学习和运用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六、党史学习教育的主要方式
党员应当按照党章和有关党内法规要求,根据自身实际,通过阅读党史著作、开展研讨交流、参加教育培训、参观红色场馆、参加实践活动等形式学习党史。
基层党组织应当把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年度工作计划,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每年至少组织1次以党史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或者主题党日。在发展党员过程中,教育引导入党积极分子认真学习党史。
七、保障和监督
把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重大主题宣传,与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加强舆论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各级党委(党组)原则上每5年组织开展1次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情况综合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不断改进党史学习教育工作。
8.《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
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要点如下:
第一、明确政治巡视定位、工作方针和根本任务
各级巡视机构要坚持政治巡视定位,把“两个维护”作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始终保持巡视工作正确政治方向,更好发挥政治保障作用。
第二、明确巡视工作应当遵循5项原则
这次修订《条例》,明确了巡视工作应当遵循的5项原则:
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坚持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
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
坚持实事求是、依规依纪依法。
与原《条例》相比,新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发扬斗争精神”两项原则,这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贯彻巡视工作方针、发挥巡视利剑作用的现实需要。
第三、巡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这次修订《条例》,在第二章“组织领导和机构职责”中单列一条,明确规定“巡视工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实行党组织分级负责、巡视机构组织实施、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协助、有关职能部门支持、被巡视党组织配合、人民群众参与的体制机制”。
第四、巡视工作主体责任明确8项主要职责
开展巡视工作的主体是党委(党组),只有党委(党组)重视,特别是主要负责人重视,巡视工作才会有权威、有效果。这次修订《条例》,单列一条对巡视工作主体责任作出规定,明确了8项主要职责:
研究部署巡视工作的重大事项,按照权限制定巡视工作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审定巡视工作规划、年度计划和阶段任务安排,统筹谋划推进巡视全覆盖,定期听取巡视工作汇报;
统筹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统筹构建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工作格局;
发挥巡视综合监督平台作用,推动巡视监督与其他监督贯通协调;
统筹加强巡视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
研究决定巡视工作其他重要事项。
突出强调开展巡视工作的党组织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把巡视作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履行全面监督职责的重要抓手,研究部署巡视工作重大事项,统筹谋划推进巡视全覆盖,定期听取巡视工作汇报,统筹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推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
第五、巡视工作重点检查4个方面情况
这次修订《条例》,全面总结政治巡视深化发展实践,对巡视监督内容作出完善,进一步明确巡视工作应当紧盯权力和责任加强政治监督,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重点检查4个方面情况: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情况,领导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加强作风建设、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廉洁自律的情况;
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情况;
落实巡视监督以及审计、财会、统计等其他监督发现问题整改的情况。
第六、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
作为深化政治巡视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增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实效。巡视作为上级党组织对下级党组织的政治监督,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是应有之义、应尽之责。这次修订《条例》,专列一条规定“巡视工作应当加强对被巡视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监督,重点检查其对党忠诚、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依规依法履职用权、担当作为、廉洁自律等情况,对反映的重要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形成专题材料”。各级巡视机构要认真落实《条例》规定,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作为深化政治巡视的重要内容,体现到巡视工作全过程各环节,督促“一把手”严于律己、严负其责、严管所辖。
第七、打好“组合拳”
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开展巡视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工作的组织方式不断深化创新,特别是二十届中央首轮巡视统筹安排常规巡视、机动巡视和“回头看”,三种方式同时运用、同向发力,增强了巡视震慑力、穿透力。这次修订《条例》,及时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上升为法规制度,规定“开展巡视工作的党组织根据工作需要,采取常规巡视、专项巡视、机动巡视、‘回头看’等方式组织开展巡视监督,必要时可以提级巡视”。实践中,要把《条例》规定的组织方式贯通起来、穿插使用,打好“组合拳”,使巡视的形式更加灵活、成效更加明显。
第八、加强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
明确5个方面要求
这次修订《条例》,单列一章对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作出规定,主要有5个方面要求:
明确开展巡视工作的党组织应当加强对巡视整改和成果运用的组织领导。
明确被巡视党组织的整改主体责任。突出强调把整改作为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主要负责人承担第一责任人责任,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承担“一岗双责”。为解决“新官不理旧账”问题,规定“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有调整的,应当做好巡视整改交接工作,持续落实整改责任”。
明确被巡视党组织集中整改的主要任务。关于巡视集中整改期限,结合工作实际和调研中的意见建议,将原《条例》规定的2个月调整为6个月。对巡察集中整改期限,《条例》没有作出硬性规定,由开展巡察工作的党组织结合实际确定,防止“一刀切”、上下一般粗。
明确纪检监察机关和组织部门的整改监督责任,以及有关职能部门的成果运用责任。
明确巡视机构的统筹督促责任。
第九、对巡视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
这次修订《条例》,新增一章对队伍建设作出规定,突出高标准、严要求,夯实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组织保障。
一是明确开展巡视工作的党组织应当加强巡视干部队伍建设整体谋划,选优配强巡视组组长、副组长,重视在巡视岗位发现、培养、锻炼干部,有计划地安排优秀年轻干部、新提拔干部到巡视岗位锻炼。
二是进一步明确巡视干部应当具备的条件,强调抽调人员参加巡视工作应当严把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按程序征求党风廉政意见,对不适合从事巡视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予以调整。
三是明确作风纪律建设要求,强调巡视干部应当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巡视工作纪律。
四是对巡视机构和巡视干部自觉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等作出规定,促进依规依纪依法开展巡视。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重要时政汇编
时政周报
相关栏目
招考信息 更多>
招考指导 更多>
试题资料 更多>
备考资料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