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位优势 成华区有国内六大枢纽客站之一的成都东站,成绵、成南、成安渝、成渝4条高速路起点,成绵乐、成渝、达成、成昆4条客货铁路,地铁2号线、3号线、4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等多线贯穿,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成都绕城高速公路、成华大道等20多条城市干道和快速通道分布全区,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支撑,次干道、社区道路为补充,地铁、公交、慢行为辅助的多层次交通网络。
二、 经济和社会发展 2021年,成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 273.27亿元,按可比价值计算,比上年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03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383.10亿元、增长12.9%,第三产业增加值890.14亿元、增长8.7%;第一、二、三产业结构为0.00︰30.09︰69.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1 642元、增长12.7%。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505.82亿元、增长6.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39.7%。全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6.56亿元、增长9.5%,其中税收收入64.40亿元、增长15.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7.25亿元、增长2.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3.38亿元、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9.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8.8亿元、增长12.6%;引进到位内资总额226.74亿元、下降30.9%;实际利用外资总额31.28亿元、下降21.7%;外贸进出口总额178 438万美元、增长2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 349元、增长8.1%。
成华区建区以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获得全国百强区、全国幸福百强区、全国法治先进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四川省小康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等各项荣誉。 1992年,成华区被确定为“成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1993年,成华区被批准为“四川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实验区”。1994年,成华区获“四川省双拥模范区”称号。1996年,成华区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称号。1997年。成华区获“四川省小康区”称号。1998年,成华区获“四川省科技工作先进区”“四川省全面绿化达标区”称号。2001年,成华区被确定为“四川省社区建设示范试验区”。2004年,成华区获“四川省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区”称号。2005年,成华区被确定为“全国科普示范区”,被评定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获“四川省双拥模范区”称号。2006年,成华区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称号。2008年,成华区获“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2009年,成华区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获“全国文化先进单位”“中国商业地产最具投资潜力区”称号。2010年,成华区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区”“全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被评定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区”,获“首批全国法治先进区”“四川省双拥模范区”称号。2011年,成华区被确定为“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区”,获“全国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2012年,成华区被确定为“国家级科技和文化融合示范基地”,被评定为“全国绿色交通示范区”,获“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区”称号。2013年,成华区被评定为“国家级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首批中国文化旅游示范基地”,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称号。2014年,成华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获全国“六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中国县域网络履职绩效全国十佳”“中国县域网络形象全国百强区”“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2015年,成华区被确定为“全国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区”“四川省艺术区域整体推进试点区”,被评定为“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获“全国法治先进区”“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四川省第一轮艾滋病综合防治优秀示范区”称号。2016年,成华区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获“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集体”“全国第九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筹备组织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日特色活动优秀单位”“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市显著单位”称号。2017年,成华区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健康促进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获“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18年,成华区被选定为首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实验区”,获“全国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国社会治理创新示范区”“全省维护社会稳定先进区”“四川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区”称号。2019年,成华区被确定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创新实验区”,获“中国最佳国际营商环境城区”“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优秀城区”“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区”,全国“七五”普法中期先进集体称号。2020年,成华区被评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区”,被确定为“四川省全面依法治区示范试点单位”,获“全国百强区”“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单位”“四川省平安建设先进区”“全省居民收支调查工作先进区”“全省住户监测调查工作先进区”。
2021年1月,成华区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表彰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被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为“四川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被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确定为“四川省新型智慧城市示范城市”。2月,成华区被教育部办公厅确定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4月,成华区获评“十佳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区”。5月,成华区获评“全国幸福百强区”,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表扬为“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彝区贫困县先进集体”,被中共四川省委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室表扬为“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区”。6月,成华区被共青团中央办公厅确定为“全国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试点地区”。8月,成华区获评“全国百强区”,被四川省民政厅、四川省财政厅确定为“全省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区”。9月,成华区获评“全国政府采购百强区”,被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命名为“天府旅游名县”。12月,成华区获评“全国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区”,被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表扬为“全省居民收支调查工作先进区”。
一、水资源
成华区水源属长江流域岷江、沱江水系,地处都江堰自流灌溉区,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丰富。区内沟渠纵横交错、水量充沛,过境河流有府河、沙河、东风渠;境内无径流站,地面径流主要由降雨形成,常年总径流量4 712立方米,6—9月径流量占全年的77.12%。全区地下水天然存量丰富,年可开采水资源总量4 140万立方米,其中平原区可开采量2 750万立方米、台地区可开采量1 390万立方米。全区天然水补给总量7 943.8万立方米,其中河流渗入量5 395.03万立方米、在浅层地下水天然补给量中占主导地位,渠系渗入量 1050.28万立方米。
二、动植物资源
成华区生物资源种类多样,有动植物种类10纲百余科,其中饲养动物100种,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渔业资源丰富,有锦鲤、大闸蟹、特种虾和其他水产多种类;林业属典型城市林业,天然植被茂盛,栽培植物上千种,有红豆树、香樟、银杏、楠木、青枫、柏树、黄桷树等古树名木;种植业主要有蔬菜、果树、花卉等作物。
三、文化旅游资源
成华区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名胜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小熊猫等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魅力,熊猫摇篮”,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自然博物馆馆藏6万件自然珍品,其中马门溪龙、沱江龙、四川龙等恐龙化石是举世闻名的珍宝。天府熊猫塔塔高339米,可尽览成都市容美景。始建于唐代的成都昭觉寺被誉为“川西第一禅林”。沙河上古老的“三洞桥”是清代建筑作品,新绿水碾、科技秀苑、沙河客家和再现工业文明的麻石烟云是典型的现代园林。22.65平方千米的环城生态带和天府绿道、北湖生态公园被誉为都市“绿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东郊记忆•成都国际时尚产业园”集数字音乐、演艺展览、时尚文创、文旅体验等多元文化园区,是成都市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位于成华区熊猫大道1375号,占地1 500亩。基地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以大熊猫珍稀自然资源为载体,开展大熊猫及其他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繁育科研、公众教育、教育旅游、大熊猫文化品牌打造与传播、国际合作与交流、大熊猫野化放归研究等工作;依靠科技攻关技术,不断扩大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是国内外公认的开展圈养大熊猫保护科技实力最强、科技成果最多、应用推广效果最好的大熊猫迁地保护示范基地。截至年底,基地存大熊猫215只,是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基地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开展以大熊猫为载体的科普教育志愿服务工作,把志愿服务工作与科普教育工作同谋划同推进,荣获中科协2021年科技志愿服务队先进典型。
天府熊猫塔
位于成华区猛追湾街168号,占地10亩,塔高339米,为中国西部第一高塔。锦绣天府塔作为西部地标、成都名片和成都市科普教育及品格素质教育基地,是四川省广播电视传输发射的枢纽,由塔座、下塔楼、塔身、上塔楼、天线桅杆五部分组成,塔内8 000平方米用以开展高空旅游、餐饮、娱乐、艺术展、室内外观光、特色商品等服务。天府熊猫塔围绕高塔地标经济,推出线上AR灯光秀,打造以熊猫卡丁车、拾野博物馆等休闲娱乐,SPACE、贰麻酒馆等酒吧轻吧和特色成都美食为核心的夜间消费场景,成为独具成都特色的“最时尚”黑金消费新场景和潮流打卡地;以天府熊猫塔为主体,运用实景特效合成技术,融入大熊猫、大运会、盖碗茶和市徽图腾等成都元素,策划举办2场线上AR主题秀,冲上微博热搜,刷爆朋友圈。
东郊记忆景区
位于成华区建设南路,以“时尚设计与音乐艺术双柱求发展”定位,集数字音乐、展览演艺、时尚文创、文旅体验、戏剧等文化形态,是多元文化园区、工业遗址主题旅游地、艺术文化展演聚落、文艺创作交流园区、成都文化创意产业高地,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国家级AAAA旅游景区、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园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成为成都市“旅游+工业”融合发展的国际时尚产业园区;举办2021天府文化进万家主题活动、东郊记忆时尚艺术节、成都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第二届东郊戏剧展演季等多元性、国际化、演艺交流等活动20场次。
北湖生态公园
位于龙青路环城生态区绿道,依托熊猫基地文化打造集水文化、鸟文化、竹文化、客家文化于一体的成都市主城区最大的人工湖泊和最美的生态湖区。公园地处龙潭湿地,占地面积1 198亩,水体面积458亩,有“三区八景”,即“森林湖光禅道区、欢乐活泉云桥区、梦幻竹海绿道区”3个特色观光区,“熊猫驿站、太极广场、熊猫世界、阅湖长廊、浩渺琴音、独山古梅、萤火竹舍、月光山丘”8个特色景观,打造亲子体验游、自驾车营地,营造户外消费的新场景;融入熊猫文化的国际范,园区有憨态可掬的熊猫雕塑和熊猫景观,公园南门广场安装有高达16米的镂空熊猫雕塑,成为市民和游客新的网红打卡地,成华区国有企业“学习强国小站”亮相北湖生态公园;举行党建引领·强基铸魂”国有企业基层党建示范建设启动仪式暨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活动、2021年四川省“百万群众迎新登高”绿道健身活动、成都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暨2021年秋季义务植树等活动12场次。
成都昭觉寺
位于成华区昭青路333号,占地128亩,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中国重点佛教活动场所、四川重点佛教寺院。昭觉寺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历代高僧辈出,毁于明末战乱之中,清康熙年间由丈雪和尚重建,昭觉寺殿宇规模宏大,林木葱茏,为成都著名古刹之一,有川西“第一丛林”、川西“第一禅林”之誉,主要建筑有山门、八角亭、天王殿、先觉堂、圆觉堂、御书楼、观音阁、涅盘堂、藏经楼和圆悟禅师墓昭觉寺园等,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宏大、壮观的寺院之一。
成都动物园
位于成华区昭觉寺南路234号,占地60亩,动物园建有30组各种造型的动物馆舍,常年展出各种兽类、两栖爬行、鸟类以及观赏金鱼等253种共2 500只(头),是国家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专类公园、中国动物园协会西南协作区组长单位、动物移地保护和展出的场所,对公众进行野生动物科普宣传教育的基地和繁育研究野生动物的科研单位。
成都自然博物馆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位于成华区二仙桥东三路以北,占地85.3亩,建筑外观形似岩石、又似雪山,由六个单体组成,单体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设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地上部分含地质环境厅、矿产资源厅、恐龙探秘厅、生命探源厅、缤纷生命厅等展厅,有教育功能区、学术报告厅、4D影院、环幕影院等公共空间,可以让观众零距离体验地球地质、生态环境的独特魅力,可通过内置互动设备,体验《博物馆奇妙夜》中的神奇场景,作为展现巴蜀文化与风采的窗口。2022年12月23日,成都自然博物馆正式开馆。
成都拾野自然博物馆
位于成华区双林路339号A座,建筑面积7 000平米,陈列展品1 200种,数量8 000件,有野兽部落、物种天堂、爬虫秘境、动物剧场、中国双宝、贪吃小屋六大展示服务区,是一座科学与自然齐发,学习与探索并存的博物馆;完成馆藏藏品修复29件套,申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个。
孟子祥墓
位于白莲池街道石岭社区磨盘山南麓,是五代后蜀皇帝孟知祥与其妻福庆长公主的合葬墓,史称“和陵”。孟知祥墓坐北朝南,由甬道、主墓室与东西两耳室组成,是唐五代时期精湛建筑技术和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宝贵实物见证,是研究唐五代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80年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洞古桥
位于沙河中三洞桥上游,由上三洞古桥和三洞古桥公园两部分构成,占地79.5亩。上三洞古桥是一座仿照老古桥原貌修建的新桥,桥头两端分别立有上覆瓦脊的四方屋檐方形石柱,原桥是清代建筑作品,为三洞沙石拱桥;三洞古桥公园通过水源广场、喷泉、水渠、假山水池、方格水池、卵石驳岸等景观,反映川西平原水利格局,再现蜀人治水文化,1986年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