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面积】中原区位于郑州市城区西部。辖区范围:东起嵩山路(含路东碧沙岗公园)与二七区为邻;西与荥阳市豫龙镇接壤;南和二七区马寨镇、嵩山路街道搭界;北与惠济区老鸦陈街道和古荥镇相连。面积193平方公里。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辖区内,2003年,沟赵乡和石佛镇由开发区代管。面积97.1平方公里。
【建制沿革】中原区是郑州市属6区之一,县级。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中共郑州市委废除旧的保、甲制度,成立了郑州市一、二、三区,三区即中原区前身。1955年10月,郑州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将三区改为建设区。1960年5月建设区更名中原人民公社。1961年8月取消城市人民公社恢复街建制时更名郑州市中原区至今。区委、区政府驻桐柏路200号。
【区划调整】1948年10月,郑州市第三区初建时,辖区范围:东起南关,西至小赵寨,北起大同路,南至豫丰纱厂(郑棉二厂)。面积约87平方公里,9355户37289人。1949年12月,郑州市区划调整时,三区管辖范围由东向西退移到铁路两沿,铁路以东至福寿街、敦睦路、南北乔家门以及布厂街以西,铁路以西至京广路两侧、郑州铁路局、小赵寨一带。原辖大同路以南至南关一带划出。1952年组建了铭功路、蜜蜂张、乔家门、二马路、小赵寨5个街政府,居民有12480户45544人。1955年,郑州市在区划中将三区改称建设区,辖区再次西移,即铁路以西至三官庙,南起小赵寨,北至小孟寨、十二里屯。辖蜜蜂张、岗杜、小赵寨、建设路4个街道,居民12025户66497人。后经1956年、1958年、1959年和1960年区划调整后,辖区范围:东起嵩山路,西至西流湖,南起颍河路,北到火力发电厂,面积约26.4平方公里。1987年3月,郑州市在行政区划中,将原属郑州郊区的须水、沟赵、石佛乡和原属金海区的大岗刘乡划归中原区。时辖:建设路、三官庙、林山寨、棉纺路、桐柏路、绿东村、秦岭路、汝河路8个街道,中原、须水、沟赵、石佛、大岗刘5个乡。经省政府批准,1994年中原区须水乡撤乡建镇,1997年石佛乡撤乡建镇。1998年,沟赵乡沟赵行政村调整为沟赵、堂李、东连河3个行政村。2000年,大岗刘乡罗寨行政村撤销建立郭厂、段庄2个行政村。2000-2002年,在城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将原有的居委会全部整合为69个社区。2002年,中原区辖区面积1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98394人,其中城区356077人。辖建设路、三官庙、林山寨、棉纺路、桐柏路、绿东村秦岭路、汝河路8个街道69个社区,5个乡(镇)84个行政村223个自然村。2005年9月,河南省召开乡镇机构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中原区贯彻会议精神,对大岗刘乡、中原乡进行撤乡建办工作,经市政府批准,大岗刘乡更名为航海西路街道,中原乡更名为中原西路街道。
中原区原有社区70个,为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社区服务职能,经区政府研究同意,从2006年3月份开始征求各街道办事处意见,以方便居民群众、便于社区管理为原则,在70个社区基础上将大的划小,小的合并,并在航海西路街道和须水镇管辖范围新设3个社区,社区为99个。2010年8月,成立城开社区,并对其他部分社区进行调整,有社区100个。2011年2月,中原区进行了区划调整,将中原西路街道管辖的14个行政村进行了划分。其中,朱屯划归棉纺路街道管辖;冉屯村、董寨村、牛寨村划归桐柏路街道管辖;旮旯王村划归绿东村街道管辖;岗坡村划归棉纺路街道管辖;三官庙村划归三官庙街道管辖;林山寨村划归林山寨街道管辖;北陈五寨村仍暂时由中原西路街道代管。中原西路街道有罗庄、周新庄、洛达庙3个村和1个新接管的绿都社区。2011年3月,撤销须水镇,成立须水街道、西流湖街道。中原区由原来的1个镇、10个街道调整为现在的12个街道,分别为须水街道、西流湖街道、航海西路街道、中原西路街道、桐柏路街道、三官庙街道、秦岭路街道、棉纺路街道、建设路街道、绿东村街道、林山寨街道、汝河路街道。新增阳光花苑、锦艺东、茜城花园、昆仑、伏牛西5个社区,社区增至105个。
2012年,中原区成立5个社区,社区增至110个。成立社区分别是中原西路街道的万达社区,航海西路街道的观澜社区,建设路街道的阳光新城社区。2014年,中原区成立航海西路街道的前进南路社区和帝湖花园东社区、中原西路街道的颍河西路社区、秦岭路街道的锦艺西社区,共4个社区,并且调整了航海西路街道帝湖花园社区和中原西路街道绿都社区管辖范围,社区增至114个。2015年3月,中原区人民政府为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社区服务职能,根据《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国务院、省、市有关文件规定,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坚持人口适度、方便群众的原则,坚持就近调整、便于管理的原则,坚持以道路、河流为界划分的原则,坚持人、财、物合理调配的原则,坚持全员管理和无缝隙管理的原则,将 12 个街道的 114 个社区,整合划分为 91个社区。其中棉纺路、中原西路、须水 3 个街道共10 个社区不变,其余 9 个街道的社区进行了整合。2017 年,中原区成立棉纺路街道锦绣城社区、天汇北社区和西流湖街道凯旋路社区 3 个社区。中原区辖 46 个行政村、95 个社区。2020 年,中原区辖须水、西流湖、柳湖、莲湖、航海西路、中原西路、林山寨、桐柏路、绿东村、棉纺路、三官庙、建设路、秦岭路和汝河路 14 个街道,有 46 个行政村、105 个社区。
【地形地貌】中原区为荥阳山间平原向东延伸的一部分。由于长期地质变化,辖区西南部为侵蚀、削蚀浅山丘陵地区,其余部分为黄土状倾斜平原。按地貌分,全区总面积中平原占78%,丘陵占22%。整个地势是西部高、东部低,西南高、东北低,即西南向东北倾斜,或局部南北向倾斜。境内河流有贾鲁河、金水河、须水河。贾鲁河四季有较少基流,其余均为季节河,均属淮河水系。湖有西流湖,1974年郑州市为解决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用水,在贾鲁河河谷经人工改造而成,面积约125万平方米,容水量为100万立方米,为引黄入郑工程。黄河水经邙山三级提灌后,自西北向东南流入西流湖。水库有常庄水库,原设计以农业灌溉为主。2014年9月21日,丹江水进入南水北调郑州段干渠,试验充水最大流量50-100立方米/秒。23日,丹江水抵达黄河以南充水试验的终点——中原区段须水河节制闸。27日5时21分,郑州段双洎河渡槽节制闸闸前达到目标水位,水深7米左右,上游小洪河倒虹吸节制闸闸门关闭,郑州全段充水结束,进入静水观察期。
【自然资源】土壤:中原区土壤成分母质多为洪积冲积物,土壤种类以地带性褐土类中的砾黄土、潮黄土、沙砾土、褐土化砂土为主,适应农作物生长。砾黄土是主要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须水镇、航海西路街道的丘陵倾斜平原区的岗地,适于各种粮食作物,增产潜力较大。潮黄土、褐土化砂土也是主要土地之一,适种小麦、玉米、棉花等作物。
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地下水两种。中原区地表水量十分缺乏,全区各河流除贾鲁河有较少基流外,其余各河均已干涸。多年来平均地表径流量141.3万立方米,扣除年平均过境水流量,可利用的仅有流量的15%。过境水资源,包括污水资源和过境水源。污水资源在20世纪80年代日排放量16.53万吨。过境水源有贾鲁河、金水河、须水河、索须河,过境面积109.34平方公里,径流量1202.7万立方米。水质属碳酸钙水型,符合饮用、工业和灌溉用水的标准。由于须水河、索须河沿线乡村工业生产中未经过处理的废水排放,带来不同程度污染。
【动物】境内养殖动物主要有黄牛、水牛、奶牛、马、骡、驴、山羊、绵羊、猪、犬、鸡、鸭、鹅、鸽等,新增特种养殖动物有海狸鼠、珍珠鸡、鹌鹑、肉鸽、梅花鹿、小香猪、北京填鸭、小尾羊等。由于靠近城市,境内缺少山、河、湖泊,野生动物资源相对稀少。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和郊区乡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之化学农药的普遍使用,使以鸟类为主的野生动物的品种和数量均有明显减少。现存野生动物主要有鸟类、鱼类、鼠类及刺猬、黄鼠狼(黄鼬)、野兔、野鸡等;鸟类主要有喜鹊、斑鸠、麻雀、布谷鸟、乌鸦、鹭鸟、大雁、猫头鹰、燕子、黄鹭、啄木鸟等。
【植物】境内栽培植物主要有粮食、油料、蔬菜(含莲藕)、林木、果树、花卉、药材七大类。粮食作物有小麦、水稻、玉米、大豆、绿豆、红薯、高粱等。油料作物有花生、油菜籽、芝麻3种。蔬菜有白菜、包菜、萝卜、胡萝卜、大葱、葱头、番茄、茄子、黄瓜、辣椒、西葫芦、笋瓜、苦瓜、冬瓜、南瓜、芹菜、菜花、菠菜、油菜、韭菜、芥菜、荆芥、小茴香、香菜、土豆、豆角、叶菜等;从国外引进的新品种有樱桃番茄、荷兰豆、西兰花、西芹、球茎茴香、迷你黄瓜、迷你番茄等。果树有苹果、梨、葡萄、桃、杏、石榴、柿子、枣、核桃、无花果等。林木有杨树、柳树、泡桐、梧桐、槐树、榆树、椿树、楝树、松树、柏树、银杏、合欢等;新引进的绿化树种有常青白蜡、美国红栌、荚迷、金叶黄杨、大叶丝棉木、美国海棠、紫叶合欢、红叶臭椿、枇杷叶荚莲、玫瑰红紫薇、金边扶芳藤、光皮树、茶条槭、红芙杨、湖北枫杨、大叶女贞、榉树、速生柏、栾树等。花卉有月季、牡丹、菊花、白玉兰、康乃馨、瓜叶菊、一品红、一串红、仙客来、美人蕉、虞美人、郁金香、蟹爪兰、仙人掌等;新引进的花卉品种有蝴蝶兰、大花惠兰、玫瑰系列、绣球、非洲菊、红掌、百合、彩叶草、鹤望兰等。
【人口及人口变动】1948年郑州市第三区(中原区前身)总人口37289人。随着郑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三区管辖范围逐步由城区内向西部推移。1953年郑州西部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祖国各地支援郑州,其中来自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青岛、东北三省的人员较多。同时,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大中型企业陆续兴建和从外迁入,郑州西部人口骤增,1956年总人口达到130722人,其中男性75438人、女性55284人。1987年,郑州市行政区划实行带乡体制,中原区总人口362660人,其中农业人口122472人。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原区总人口为419538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原区人口698875人,其中男性355996人、女性342879人。2018年,中原区总人口768794人。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截至11月1日零时,中原区常住人口为962642人,常住人口数量居全市第四位,占全市的7.64%。
【民族构成】中原区是一个多民族区域,以汉族为主体,少数民族以回族居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推行民族平等政策,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和文化,少数民族人口也不断发展。辖区内的西十里铺、牛寨、刁沟、白砦、沙家、刘沟、址刘、赵仙洞、须水、石佛等自然村是回族群众集中居住点,其他少数民族散居在各个居民区内。辖区内1946年少数民族有回、蒙古、满、侗、土家、土、朝鲜、彝、白、苗、布依等14个,人口5477人。1982年少数民族有回、满、蒙古、苗、朝鲜、维吾尔、土家、侗、白、锡伯、达斡尔、彝、哈萨克、水、东乡、土、布依等18个,人口10897人。1990年少数民族有回、满、蒙古、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畲、水、东乡、纳西、土、达斡尔、仫佬、锡伯、俄罗斯、仡佬28个,人口19305人,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中原区总人口57.85万人,汉族有554973人,有回、蒙古、满、藏、彝、维吾尔、哈萨克、达斡尔、仫佬、毛南、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畲、水、东乡、纳西、柯尔、克孜、土、仡佬、锡伯、俄罗斯、鄂温克、京等34个少数民族,人口23427人,占总人口的4.05%。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原区人口698875人,其中汉族674868人,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傈僳、佤、畲、拉祜、水、东乡、纳西、景颇、柯尔克孜、土、达斡尔、羌、撒拉、仡佬、锡伯、阿昌、怒、俄罗斯、裕固、京、独龙、鄂伦春40个少数民族,人口24007人,占总人口的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