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硕博招聘 > 高校博士招聘 >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25年度招聘博士后启事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25年度招聘博士后启事

2024-12-13 10:29:41
博士研究生招聘网
分享: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可以通过 “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和“中西医结合”4个博士后流动站、16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博士后。学院科研条件完善,科研实力强劲,科研成果丰硕,师资力量雄厚。本年度共有52位教授和研究员招聘博士后。待遇优厚。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期待您的加入!

【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的前身是1954年9月14日成立的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学科历史可追溯到1913年,1985年5月更名为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学院经历70年建设发展,得到国家“211计划”、“985工程”、“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已成为国内领先的医学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学院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使命,首创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强基计划”试点专业和“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形成了基础医学专业拔尖人才培养的优势特色,培养了大批医学科研和教学优秀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院现设13个学系、1个教研室、2个研究所及1个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包括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内的1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地,创建校地联合的异地科研机构及多家校企联合实验室。基础医学学科2017年入选国家首批“双一流”建设学科。现有教授60余人、副教授110人,博士生导师140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6人,入选国家各类人才计划80余人次。

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学院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重大疾病防治需求,大力推进基于临床问题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加强前沿科技平台及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拥有1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6个二级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或1‰学科,在心血管、感染与免疫、肿瘤、神经科学、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研究领域建立了先进的研究平台,每年在国际一流杂志发表论文超过400篇,包括在Science、Nature、NEJM 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超过50篇。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年均研究经费一亿元,在疾病机制、靶向药物、新型疫苗、细胞治疗、分子影像、诊断试剂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等科技成果奖、国家发明专利、临床试验批文。

【招聘条件】

1.热爱祖国、品行端正,学风优良,品学兼优,身心健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无违法违规违纪等不良记录;

2.已获得博士学位不超过三年或者即将获得博士学位应届博士毕业生;

3.身体健康,年龄不超过35岁;

4.热爱科研工作,具有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科研交流能力与良好的英语写作能力;

5.发表本领域高水平研究论文或具有其他反映本人学术水平的代表性成果。

【博士后待遇】

在站期间享受各类保险、公费医疗等职工待遇和工会会员福利。

1.薪酬福利:

(1)国家资助A档(“博新”)博士后税前年收入约41万元(含单位公积金);

(2)博雅博士后税前年收入约30万元(含单位公积金);

(3)国家资助B档博士后税前收入约28万元(含单位公积金);

(4)普通全职博士后税前年收入约21万元(含单位公积金)。

在站满一年工作表现突出、成果显著的博士后可享受博士后年终绩效。在站第3年的基本年薪提高2万元。

合作导师为优秀博士后发放项目酬金。

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缴纳社会保险和公积金。

2.住房:博士后可申请博士后公寓,租住公寓者按照市场价缴纳房租。按照博士后类型享有不同的优先分配权。

3.各类基金申请:鼓励博士后申请各类人才项目、研究经费或奖励经费。如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国际交流计划学术交流项目和医学部博雅博士后等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

4.职业发展:鼓励和支持博士后的自主创新,根据学科发展和工作需要,优秀博士后符合条件可申请北京大学医学部预聘制教职。

5.户口:非京籍博士后可将户口迁至北京大学医学部集体户。博士后出站满足落户条件的,其配偶、子女户口可以随迁。

6.子女入园、入学:符合属地子女入园、入学政策的博士后,凭全国博管办介绍信可以办理子女入幼儿园、上小学和初中。

【应聘程序】

1.博士后申请全年可受理。

2.应聘者请将个人简历及相关证明材料发送至合作导师邮箱(见下【博士后合作导师、招聘意向及联系方式】),邮件标题请注明"博士后应聘+姓名";

3.综合考察应聘者材料,择优组织面试。北医博士后进站一般为每年1月、4月、7月、10月,面试时间一般比进站时间提前1个月。

4.按照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后进站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应聘材料】

1.个人简历(包括学习工作经历、主要研究工作内容、代表性学术研究论文或成果清单、获奖情况);

2.博士学位证书、毕业证书扫描件;【应届博士毕业生,可提交博士学位答辩决议书(加盖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的章)】

3.博士论文全文PDF版;如果是第一站博士后出站者,同时提供一站博士后工作出站报告PDF版;

4.学术研究代表作PDF版、或/和代表性成果获奖证书/专利证书扫描件;

5.博士生导师的推荐信、博士后合作导师推荐信;

6.博士后工作期间研究设想。

7.党员档案核查情况登记表

附件:【博士后合作导师、招聘意向及联系方式】

系所

合作导师姓名

导师、课题组简介 / 招聘意向

联系方式(E-mail)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孔炜

孔炜,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院长。长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入选者,基金委创新群体首席科学家。主要研究方向:血管微环境与重大心血管疾病。在Circulation,Cell Res,Blood, Circ Res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主持基金委创新群体、重点、国际合作及科技部多项基金。获得2023美国心脏病协会Circulation年度唯一最佳基础/转化研究论文奖(Joseph Loscalzo Award),2023年度中国十大心血管基础研究(排名第一),2024 国际心脏协会ISHR fellow。先后获得 “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部•比尔盖茨基金会创新大挑战-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担任中国生理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基质生物学会常务理事,担任Am J Physiology-Cell Physiology 副主编及Circ Res, Matrix Biology; Cardiovasc Res.等杂志编委。

招聘意向及人数:2人

1.拟招收具有单抗药物研究背景的博后1名;

2.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背景的博后1名。

kongw@bjmu.edu.cn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孙金鹏

孙金鹏,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药理学,2018年),国家杰青延续资助获得者(2024年) ,新基石项目研究员(2023年)。

孙金鹏教授于1998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双学位,2007年获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分子药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杜克大学Robert J Lefkowitz教授(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GPCR领域奠基人)实验室从事膜受体GPCR的相关研究,2011年2月全职回国,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孙金鹏长期从事膜受体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相关研究,在美国留学10年后回国建立了独立研究团队。回国后,聚焦于GPCR功能多样性的细胞机制以及针对GPCR的药物发展,立足国内,发展了Arrestin所介导的GPCR偏向性信号转导的药理学理论,阐明了GPCR偏向性在胰岛素分泌和糖代谢中的调控功能,并开发了系列偏向性干预策略。

目前以通讯作者在Nature(8篇),Science (1篇,封面), Cell(2篇,1篇封面),Nature Metabolism(1篇),Cell Metabolism(1篇),Nat Chem Biol(3篇),Cell Research(2篇),PNAS(6篇),Nat Commun(7篇)等SCI收录杂志发表80余篇文章,并在国际和国内学术大会做特邀报告,产生广泛学术影响。曾获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资助(2023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8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二等奖(2022年)、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2023年)、第十七届中国药学发展奖临床医药研究奖(202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023)等。目前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北京市重点项目等多项基金。

课题组简介

团队聚焦于GPCR功能多样性的细胞机制以及针对GPCR的药物发展,立足国内,发展了Arrestin所介导的GPCR偏向性信号转导的药理学理论,阐明了GPCR偏向性在胰岛素分泌和糖代谢中的调控功能,并开发了系列偏向性干预策略。

招聘意向:

主要招聘生物物理学(冷冻电镜,NMR,单分子荧光探针等)、药理学(药物筛选、作用机制研究)、肿瘤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后。

sunjinpengsdu@126.com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周菁

周菁,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长聘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杰青(2023)、优青(2015)。曾在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细胞所、台湾卫生研究院、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与工程研究所接受博士后训练,曾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任助理项目科学家。主要研究血管稳态调控和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力学生物学机制、新型力学信号受体分子的发现与功能鉴定。成果以通讯作者论文发表在Proc Natl Acad Sci U S A、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等学术期刊。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基质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单分子生物学分会委员等学术兼职。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

1. 血管壁力学微环境的在体与离体构建、微环境与细胞的互作机制及相关干预药物与技术;

2. 新型机械力信号受体分子的发现、功能鉴定及其传感机制;

3. 血管稳态调控机制、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

招聘意向:

具有生物力学或力学生物学、生物工程学、组织工程学、心血管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相关领域研究背景。

jzhou@bjmu.edu.cn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王凯

王凯,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北京市杰青(2023)、北医青年学者(2023)和北京市科技新星(2022)获得者。2016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2016-2021在哈佛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康奈尔大学接受博士后训练。实验室专注于干细胞与血管化类器官的研究,成果发表在Cell Stem Cell,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Advanced Materials等主流期刊。主持国自然面上项目和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子课题等基金。担任生理学会和病理生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及解剖学会血管分会委员,任Microvascular Research和Cell Organoid杂志副主编,Cell Transplantation编委以及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Burns & Trauma,Life Medicine,ACS Bio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等杂志的青年编委。

招聘意向及人数:1人

具有医学、药学或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

Kai.wang88@pku.edu.cn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周君华

周君华,博士,目前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级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

2016年获得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2016-2021在剑桥大学和伦敦玛丽女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相关研究工作以第一(含共同)发表在Nature Genetics,Hypertension 等国际期刊。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人才项目等多个项目,并担任中国生理学会循环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周君华此次与著名导师王宪教授联合招收博士后,王宪教授已发表原著论文150余篇,其中在国际SCI杂志上发表文章100余篇,获得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心血管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子项目等十几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课题组聚焦于肾上腺相关疾病的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1)肾上腺源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诊疗;2)肾上腺良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和诊疗;3)肾上腺发育、病生理和再生。

招聘意向及人数:1人

具有医学、药学或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

Junhua.zhou@bjmu.edu.cn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系

郑巧霞

郑巧霞,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获得者

课题组研究方向:

自噬是由自噬体包裹胞质组分并运送到溶酶体降解的过程,自噬异常与多种人类疾病密切相关。钙离子信号广泛参与自噬的各个步骤,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为钙离子信号的生理、病理条件下的生物学功能研究。主要方向:1)钙信号以及钙离子通道在心脏以及心脑血管相关生理、病理过程中的机制研究;2)局部空间钙离子在调控特殊细胞中自噬及其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招聘意向:

1.熟练掌握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研究方法。

2.在细胞成像、钙信号的功能等方面有一定基础的应聘者优先考虑。

zhqiaoxia@bjmu.edu.cn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尚永丰

尚永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多年来围绕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性激素相关妇科肿瘤的分子机理开展研究,为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靶标和新思路,在Cell、Nature、Science、Nature Genetics、Cancer Cell、Molecular Cell、PNAS、Genes & Development、Cell Research 、STTT、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Cancer Research、Clinical Cancer Research等杂志发表论文,连续多年进入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课题组研究方向

基因转录调控;肿瘤分子生物学。

博士后招聘意向及要求

岗位要求

从事基因转录调控的表观遗传机制及肿瘤分子机理研究(1~2名)

应聘条件

具有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或医学等专业博士学位。

epigenetics_bjmu@outlook.com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孙露洋

孙露洋,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和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北京市重点专项等课题资助下,围绕肿瘤发生、转移和临床耐药,鉴定了多个功能未知的表观因子和转录因子,揭示了组蛋白泛素化、乳酰化等对基因转录的表观调控,在Cell Metabolism和Molecular Cell等杂志发表论文。“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四完成人);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项,申请国际专利1项。

课题组研究方向

肿瘤的遗传与表观遗传。

博士后招聘意向及要求

岗位要求

从事恶性血液病发生及治疗反应性的遗传与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1~2名)

应聘条件

具有免疫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临床医学或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博士学位。

epigenetics_bjmu@outlook.com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李开龙

李开龙,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课题组长,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于美国西南医学中心完成博士后研究。2021年入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组建实验室开展重大疾病表观遗传调控的研究。近年来以通讯/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包括Cancer Discovery (2024,2020), Science Advances (2024),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24),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2018)及Cell Death & Disease (2023a,2023b)等,详情请见:

https://www.x-mol.com/groups/kailong_li_lab。

招聘博意向及人数:1-2人

优先考虑具有以下研究背景的申请者:表观遗传;基因编辑;肿瘤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

kailongli@pku.edu.cn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

陆天

陆天,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海外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美国哈佛大学庄小威实验室获得生物与生物医学博士学位,后继续在哈佛大学博后。期间开发了基于成像的单细胞空间表观基因组的方法,以及基于成像的高通量基因筛选方法。申请人以第一或共一作者的身份发表文章至Cell, PNAS等期刊,其工作受到Cell, Nat. Methods 和Nat. Rev. Genet的报道采访并受到广泛关注。

本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

1.时空基因组学技术的开发,

2.研究组织结构和分子分布的调控因子

3.时空多组学在疾病中应用。

招聘意向:

具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肿瘤学、基础医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专业的研究背景;以第一作者发表过高水平论文,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或有表观遗传学及基因转录调控机制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背景的应聘者优先。

Tianlu@bjmu.edu.cn

药理学系

强力

强力,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医学系长聘副教授,病理与细胞生物学系长聘副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糖尿病研究中心和肥胖症研究中心成员。以满分获得美国NIH 职业发展奖(K99/R00),国际Kern脂类代谢会议青年科学家奖。主持NIH R01、国自然重点、2030科技创新等多项研究项目。长期聚焦代谢疾病和衰老两大生命健康问题,立足原创,探索源头机制;注重交叉合作,专注代谢紊乱发病机制和靶向干预。研究工作发表在Cell Metabolism、Nature Nanotechnology、Cell、J. Hepatology、Advanced Science、Biomaterials、ACS Nano、APSB、JCI等期刊上。

招聘意向:

基础医学、药理学博士毕业,研究方向是代谢与衰老相关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代谢组织靶向干预。

qiang@pku.edu.cn

药理学系

杨宝学

杨宝学,教授,研究领域为肾脏药理学、中药药理学和新药研发。已发表SCI论文172篇,H因子52,连续10年(2014-2023)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用学者榜单。获授权专利14项。

招聘意向:

研究领域:1.肾脏药理学2.中药药理学3.新药研发

baoxue@bjmu.edu.cn

药理学系

祁荣

祁荣,博士,研究员,药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药理学系科研副主任;北京大学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北京大学血管医学卫健委重点实验室PI。承担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多项科技部、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研究。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领域内优秀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授权药物发明专利7项。

研究方向为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与新药发现,研究兴趣是调控衰老和再生过程的新靶点的发现及其对肝脏、血管和心脏疾病的影响;从天然或合成的化合物中,发现对靶点有调控作用的活性小分子,明确其对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干预作用;基于前药合成、新材料合成、剂型包载等技术设计药物的体内递送系统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抗心血管疾病的药效作用。

招聘意向:

博士或前一站博后期间至少发表或接受发表SCI论著1篇或者主持或参与(排名前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专业背景:前药、药物化学、材料学和药物递送方向,或者心血管药理学相关专业背景(熟悉分子生物学技术)。

ronaqi@bjmu.edu.cn

or

qirong0311@163.com

药理学系

铁璐

铁璐,博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助理。专注于组织损伤修复的分子靶点及新药发现,相关工作发表于Br J Pharmacol、Clin Immunol、Biochim Biophys Acta Mol Basis Dis等期刊,他引共1600余次,H指数27,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项,北京市科协基金1项,高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1项以及杨森科学研究委员会中国分会研究基金1项,入选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兼任中国药理学会生化与分子药理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药理学会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表观遗传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并获得了中国药理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理学工作者奖,中国药学会-赛诺菲青年生物药物奖等科研奖励。

研究方向: 
1.基于转录因子的新靶向分子发现。

2.糖尿病足及糖尿病肾病的分子靶点及新药研究。

招聘意向:

专业背景为医学、药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或相关专业等。

tielu@bjmu.edu.cn

药理学系

尹悦

尹悦,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持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青年项目和科技部精准医学项目(项目骨干)等多项科研项目。代表作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2)、Life Metabolism、eLife、EBioMedicine(2)等。课题组隶属于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硬件条件好,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平台、细胞培养室、流式分析平台、小动物代谢检测平台、PCR专用实验室、质谱实验室等。

招聘意向:

肥胖、内分泌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研究,包含动物实验、分子生物学实验等。

yueyin@bjmu.edu.cn

免疫学系

钟超

钟超,博士生导师、研究员、国家海外引进高层次青年人才获得者、免疫学系副主任。主要研究组织器官区域免疫调控机制及其与临床重大疾病间的联系(Nature Metabolism、Immunity、Nature Immunology、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等项目。

招聘意向及人数:2人

基于肠道菌群、代谢组和单细胞技术的新型免疫调控节点和关键疾病干预靶点发掘。

zhongc@hsc.pku.edu.cn

免疫学系

尹艳慧

尹艳慧,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长期致力肿瘤免疫治疗靶点鉴定及其临床应用探索研究,鉴定多个新的肿瘤-睾丸抗原并开展了基因工程修饰T细胞及基于肿瘤新生抗原的个体化疫苗的临床前研究,发现肿瘤-睾丸抗原促进肿瘤发生发展的新机制。相关研究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四十余篇,并获得国家科技部86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项基金的资助。

招聘意向及人数:1人

肿瘤免疫治疗靶点鉴定及其临床应用探索研究。

yinyanhui@bjmu.edu.cn

病理学系

翁良

翁良,副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代谢重编程和免疫微环境重塑在疾病尤其是肿瘤进展中的研究。揭示了翻译后修饰通过代谢重编程和免疫微环境重塑参与肿瘤和心血管相关疾病进展的新机制,建立了基于免疫微环境的肺鳞癌预后诊断模型,相关论文已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于Sci Adv、Cell Reports、EMBO J、PLoS Biology、STTT、JITC等杂志。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湖南省卫健委重点课题一项,获得省部级人才计划2项。

我们的远期愿景旨在通过深入理解肿瘤生物学机制,推动肺癌诊断和治疗的进步。目前研究方向集中于肺癌的发生及免疫治疗抵抗的机制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翻译后修饰在肺癌发生和治疗中的调控作用,

2、 肺癌亚型之间转化机制及其对治疗的影响

3、 基于数字病理和多组学探索新型肿瘤诊断标记物

招聘博后意向及人数:2名

1.包括但不限于医学、生命科学等背景,有生物信息学和免疫相关研究经验者优先;

2.熟练掌握常规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或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力。

wengliang@bjmu.edu.cn

病原生物学系

游富平

游富平,北京大学长聘副教授,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4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完成博士后入职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研究模式识别如何调节天然免疫和细胞死亡,及其在抗病毒、肿瘤发生过程中的功能和分子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靶点。在Cell,Nature Immunology Cell Host & Microbe,Nature Nanotechnology,Cell Research ,Genome Biology,Embo reports, Science Signaling, Cell reports 等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重点研究专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资助。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林松年杰出青年学者、绿叶杰出生命科学基金,北京大学医学青年科技奖。目前担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系统生物医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脓毒症与休克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招聘博士后意向

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信息学相关博士

fupingyou@bjmu.edu.cn

病原生物学系

刘小云

刘小云,长聘副教授/研究员,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课题组致力于发展和运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人类重要病原菌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理,以通讯作者(含共同)在Nature,Nat Microbiol,Mol Cell,Nat Commun,Cell Rep,Mol Cell Proteomics等期刊发表论文近100余篇(详情见https://www.x-mol.com/groups/proteomics)。

招聘意向:

拟招聘具有微生物学、生物化学、或细胞生物学等专业背景的博士。

xiaoyun.liu@bjmu.edu.cn

病原生物学系

魏国超

魏国超,研究员/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独立PI,北医博雅青年学者。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负责人。2018年获得德国海德堡大学病毒学博士学位。2018至2023年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安舒茨校区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6月正式加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HIV与宿主互作机制的研究。相关工作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于Science,Nature Microbi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Gut Microbes等国际一流杂志。

课题组研究方向:

1.揭示HIV与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结合病毒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及结构生物学等手段);

2.设计并筛选新型抗HIV药物;

3.建立HIV合并其他重大传染病病毒感染的模型并探究其免疫调控机制。

招聘意向及人数:2人

具有病毒学、结构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生物信息学等研究经历者优先。

weiguochao@hsc.pku.edu.cn

神经生物学系

万有

万有,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计划国家级人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万有教授主要从事疼痛机制及其转化研究,研究范围包括慢性痛的发生就机制、学习记忆、情绪与情感、认知等方面,涉及的研究方法包括分子与细胞、多通道电生理、行为学等。

招聘意向:

神经生物学专业优先,但研究领域涉及本研究方向的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专业博士。

ywan@hsc.pku.edu.cn

神经生物学系

王韵

王韵,教授,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院PI,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长,亚大生理科学联合会FAOPS第一副主席,国际生理学联合会IUPS理事,国际神经肽协会中国分会秘书长,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高等学校基础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先后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Science, Molecular Psychiatry, Cell Reports,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Science Signaling等神经科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6项。

研究方向:

1.慢性痛及神经精神共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2.神经发育及相关脑疾病;

3.神经损伤与修复(详见http://nri.bjmu.edu.cn/ktzjj/205634.htm)

招聘意向:

熟悉痛觉或神经发育研究领域,具备无创影像数据分析或电生理学背景者优先。

wangy66@bjmu.edu.cn

神经生物学系

邢国刚

邢国刚,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系副主任,教育部和卫健委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持和参加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卫健委行业专项基金等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在Advanced Materials, Molecular Psychiatry,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Pain, Science Signaling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著100余篇。参加编写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生理学》及《康复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等教材和专著10部。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中国针灸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

课题组研究方向:

1.疼痛与记忆、认知和情绪机制研究

2.干细胞与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研究

3.营养与脑发育机制研究(详见网址

https://nri.bjmu.edu.cn/ktzjj/219986.htm)

招聘意向及人数: 1-2人

熟悉痛觉或神经发育研究领域,具备临床队列研究、无创影像数据分析或电生理学背景者优先。

ggxing@bjmu.edu.cn

神经生物学系

伊鸣

伊鸣,长聘副教授/研究员。

课题组方向:记忆的精准操控与功能重建。学习与记忆是重要的认知功能,而病理性记忆是创伤后应激障碍、慢性痛等多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的共有特征。课题组联合应用在体与离体电生理记录、双光子钙成像、光/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多项先进技术,开展脑功能尤其是记忆功能的解码、操控与功能重建研究,并针对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开发新型临床诊疗技术,具体工作包括:(1)记忆的精准操控、功能重建与临床转化研究(Sci Adv 2020;PLoS Biol 2024);(2)痛记忆的细胞与神经回路基础(Nat Commun 2024;Autophagy 2024;Cell Rep 2019、2022、2023);(3)幼儿脑功能评估与康复(Med Image Anal 2024; Displays 2024)。

招聘意向:

学习记忆等脑高级功能机制、调控与临床转化研究。

mingyi@hsc.pku.edu.cn

神经生物学系

姜红

姜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4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2015-2022年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代谢所进行神经调控代谢的博士后研究。研究工作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作者身份发表于Neuron,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Cell Metabolism, Cell Reports, Medical Review等神经领域专业期刊。研究方向:实验室利用多种转基因小鼠,采用光化学遗传神经操控、在体记录、EEG/EMG以及经典的脑片膜片钳等电生理手段,结合小动物行为学研究睡眠觉醒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和干预手段;招收博士后2名;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政府间合作交流、北大校级和院级等多个科研项目,兼任中国生理学会应激生理学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神经再生与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委员、航天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人才举荐评审专家、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疼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招聘意向及人数:2人

因合作课题需要,针对基础医学、临床科研型、生物医学、神经计算等方向的青年人才招聘博士后,拟从事如下研究方向:

睡眠与代谢:侧重基于睡眠障碍模型及其产生的代谢紊乱机制。

hong.jiang@hsc.pku.edu.cn

神经生物学系

郑杰

郑杰,助理教授/副研究员.课题组主要围绕阿尔茨海默病(AD)及相关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开展研究工作:(1)从分子-细胞-神经环路-整体水平,研究AD病理机制,针对其中关键靶点开发治疗药物。目前主要以tau蛋白病变为关注重点。(2)探讨通过诱导神经再生治疗AD的相关问题。(3)AD诊断生物标志物发现、风险因素解析。

招聘意向及人数:1-2人

具有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药学、机器学习等相关学科背景的博士后。

zhengjiie@hsc.pku.edu.cn

神经生物学系

岑程

岑程,博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和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新体制独立PI)。主要从事感觉异常和脑疾病的神经机制研究,相关研究工作以通讯作者/第一作者(含共同)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 Nature Communications和Journal of Neuroscience等高水平期刊。申请发明专利3项,授权2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一等资助和北京大学临床医学+X青年专项等基金,并得到了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的资助。担任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离子通道与受体分会委员和北京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委员。

招聘意向:

熟悉痛觉或神经发育研究领域,具备临床队列研究、无创影像数据分析或电生理学背景者优先。

cencheng418@163.com

神经科学研究所

赵思源

赵思源,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2019年获得北京大学博士学位,随后赴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专注于新型神经技术的开发,围绕脑机接口、多模态神经界面、柔性生物电子器件和神经生物学等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第一作者(含共同)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在Nature Electronics发表展望综述。

课题组研究方向:

1.基于柔性电子器件的脑机接口技术研究

2.多模态神经界面的记录与调控机制研究

3.基于类器官生物芯片的神经系统疾病机理与应用研究

招聘意向:

具有以下研究背景之一者优先考虑:动物手术操作和行为学训练;神经环路研究;脑电信号的数据分析;超净间工作经验;微纳芯片加工技术;电路设计与单片机开发;生物传感器设计与应用。

siyuanzhao@hsc.pku.edu.cn

医学生物信息学系

赵东宇

赵东宇,研究员,国家级高层次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生物信息学系PI,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

研究方向:

1.建立精准的疾病基因识别方法和开发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

2.结合多组学数据研究疾病(主要是肿瘤、心血管)基因组变异和转录调控;

3.开发基于第三代纳米孔测序数据的分析软件。

招聘意向及人数:1-2人

要求博士在学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著≥1篇。博士后待遇按照北京大学医学部管理规定落实。

zhaodongyu@bjmu.edu.cn

心血管研究所

张岩

张岩,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研究员,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基金委杰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主要从事心血管生理和病生理学研究,研究方向是心肌细胞损伤和保护机制。作为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发表论文55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8篇,包括Nature,Cell,Nature Medicine,Nature Cell Biology,和Circulation等。作为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现为中国生理学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年工作小组副主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受体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遗传学会衰老遗传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年病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委员、心血管基础研究学组副组长,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血压防控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老年医学专委会常委等。

课题组研究方向:

心肌细胞损伤和保护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招聘意向及人数:2-3人

1.具有心血管疾病、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生物信息学或相关领域研究背景。

2.熟练掌握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及机制研究以及分子克隆相关实验技术,或具有生物信息学和组学分析等领域的研究经验者优先。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过高影响因子SCI论文者优先。

zhangyan9876@pku.edu.cn

心血管研究所

冼勋德

冼勋德,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脂谢紊乱与代谢性血管疾病实验室主任;国家级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北京大学博雅青年学者;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中国分会副主席。

于2008年至2019年在1985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获得者Michael Brown/Joseph Goldstein领导的美国德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分子遗传学系进行博士后,讲师和助理教授工作,长期致力于脂蛋白受体对多种代谢性疾病影响的研究,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肥胖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课题组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创建了基因工程仓鼠技术平台,建立了一系列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脂代谢紊乱的基因工程仓鼠模型并系统阐明了利用拟人化仓鼠模型研究脂代谢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优势,发表了一系列代表性论文,获得同行的高度认可。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Circulation Research,ATVB,PNAS, Elife, EBioMedicine, Metabolism, Science Signaling, Theronostics等国际著名期刊。

主要研究方向:

1.利用CRISPR/Cas基因编辑系统筛选与鉴定新型内源性调控脂代谢的分子并深入探索其调控机制;2)利用拟人化基因修饰仓鼠和小鼠动物模型研究高脂血症在胰岛素抵抗,肥胖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的作用;

2.开发靶向治疗脂代谢紊乱所致代谢性疾病的新策略;

3.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多种罕见病的致病机制和基因治疗研究;

4.建立以仓鼠为主的多物种快速条件性基因修饰技术平台以及资源保藏技术和数据库;

5.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靶点的研究;

6.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其治疗靶点开发。

招聘意向及人数:1-2人

具有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学、免疫学、神经生物学、生物信息学或者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熟练掌握动物模型研究经验者优先。

xianxunde@bjmu.edu.cn

心血管研究所

郭宇轩

郭宇轩,北京大学心血管研究所研究员,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PI。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022),北京市科技新星(2021)。北京大学本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哈佛医学院博士后。以第一/通讯作者在Circulation,Circulation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等主流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ESI高被引文章2篇。负责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科技计划及科学基金3项,曾获NIH K99/R00基金资助。现任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Fundamental Research杂志青年编委。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

1.针对心血管系统优化重组腺相关病毒与基因编辑技术,

2.从发育的角度研究心脏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修复再生策略,

3.开发心脏基因疗法及其配套的新型药物评估方法。

招聘意向及人数:2-3人

具有分子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生物信息学专业均可。

guo@bjmu.edu.cn

心血管研究所

汪丽恒

汪丽恒,博士生导师,北大博雅青年学者,国家级海外人才计划青年项目获得者。201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营养与代谢疾病专业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糖脂代谢稳态调控研究,聚焦肥胖,糖尿病,衰老等慢性疾病。

2022年9月份成为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糖尿病代谢研究中心的一名助理教授,2023年获得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西奈山糖尿病研究中心pilot grant及NIDDK R03 grant。先后在Cell,Cell Metabolism,JCI等期刊发表论文17篇。获得NIH职业发展奖(K01)、纽约糖尿病中心科学探索奖、国自然优秀青年基金(海外)等。

2023年8月作为国家高级青年人才全职加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心血管所,作为研究员在血管稳态与重构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中国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会脂质与脂蛋白青委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是糖脂代谢稳态的稳态的调控,聚焦其在代谢疾病和衰老的致病机制。具体拟以最新发现的转录因子TOX4以及最新发现的IgG为切入点,并结合高通量功能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以及人多功能干细胞等新技术,从新的角度深入研究糖脂代谢的选择性调控机制、代谢器官间相互调节的分子机理以及代谢弹性的转录及免疫调控机制,进而探索其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以及在代谢疾病治疗、实现健康老龄化中的应用前景。

招聘意向及人数:2人

1.从事过代谢疾病机理研究,动物各种代谢模型造模、基因和代谢组学(如ChIP-seq、 RNA-seq, Metabolomics等),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申请人会优先考虑。

lihengwang@hsc.pku.edu.cn

心血管研究所

赵强

赵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担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中国解剖学会血管分会副主委、Fundamental Research期刊编委等。主要从事心血管生物材料与再生医学研究工作,利用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等原理方法开展交叉研究,发展用于心血管修复再生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新材料与新技术。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 Transl Med、Nat Chem Biol、Nat Commun、Sci Adv、Cell Rep等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章节6部。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和天津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先后获得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019)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2022)。

招聘意向:

1.要求专业背景为血管生物学、生物材料、药物化学、心血管外科、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学科。

2.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1篇以上。

carlzhao@126.com; qiangzhao@bjmu.edu.cn

系统生物

医学研究所

吴聪颖

吴聪颖:研究员/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国际癌症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本科毕业,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C-Chapel Hill)获得博士学位并在HHMI/UNC Lineberger 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入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青”项目,并作为项目首席承担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关注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的机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于Cell、Dev Cell、Nature Commun、Adv Science等期刊。获得中国生物物理协会女性科研成果奖二等奖、绿叶生命科学青年研究员奖、林松年杰出青年学者奖等。

课题组研究方向:

课题组关注细胞结构和功能调控、细胞骨架与细胞器互作、细胞迁移和肿瘤转移的机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微流控体系、相分离体外重构、高时空分辨率活细胞成像、图像分析和多组学平台,并进行深入的临床合作,开展机械力信号—蛋白质相分离—细胞黏附结构组成和功能—细胞迁移和能量代谢—肿瘤发生发展等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近期相关工作发表于Developmental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Science等国际学术期刊。

招聘意向及人数:1-2名

要求拥有生物、医学或者生物信息学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研究经验:掌握基础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能,具备一定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经验,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领域和癌症研究,能够开展独立的研究项目,在研究中能提出创意性解决方案和思路,同时具备在多学科团队中协作的能力。

congyingwu@bjmu.edu.cn

系统生物

医学研究所

吕丹

吕丹,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优青”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探索免疫耐受以及免疫逃逸的发生机制,开发新型抗炎和抗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先后主持包括国自然“优青”“面上”在内的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2024), Nature Immunology(2020, 2015), Advanced Materials(2022), Nature Communications(2022, 2021),Advanced Science (2023a, 2023b), Cancer Immunology Research (2024), EMBO reports(2021),Cell Reports (2023)等杂志发表文章,获得六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招聘意向:

诚招对免疫学机制研究或者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或者治疗感兴趣的同道。

taotao@bjmu.edu.cn

系统生物

医学研究所

冯嘉汶

冯嘉汶,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新体制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肿瘤系统生物医学和转化医学,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Cancer Discovery(2篇)、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Cell reports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研究和学术论著多篇,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北京大学人才专项、北京大学临床+X青年项目,入选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工程,参与科技部重点专项、国自然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奖励。研究主要依托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肿瘤系统生物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高水平研究基地,与国内外高水平课题组及临床科室开展广泛学术交流与合作。

招聘意向:

具备表观遗传相关生物信息学或分子生物学(尤其泛素及类泛素化修饰)研究经验者优先。

jiawen_feng@hsc.pku.edu.cn

系统生物

医学研究所

王光熙

王光熙,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PI,新体制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病理学博士,先后在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遗传系工作。

主要从事机器学习-代谢组学及多组学肿瘤标志物发现,疾病检测新方法开发。应用多组学、机器学习和质谱成像等手段综合分析早期肺癌的脂代谢特征,开发了人工智能辅助的早期肺癌无创代谢检测方法,并揭示了相关的分子机制。相继开发出胰腺癌、乳腺癌、食管癌与胶质瘤等一系列针对不同肿瘤的人工智能-肿瘤代谢检测方法。

近年来,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Cell 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论文多篇;以课题负责人获批国自然两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专项等;获北京科技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两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研究方向:

1.联合机器学习-代谢组学及多组学发现肿瘤等疾病诊疗标志物

2.肿瘤代谢诊断及干预机制探索

3.人工智能医学

招聘意向:

熟悉肿瘤早诊早治、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精准多组学或单细胞多组学研究领域,具备临床队列研究、机器学习、代谢组学、蛋白组学研究背景者优先。

guangxiwang@bjmu.edu.cn

放射医学系

王嘉东

王嘉东,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放射医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临床医学高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Cell (2024,2019),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23), EMBO Journal (2023), PNAS (2024,2020), Cell Reports (2023) 等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系统性揭示了DNA损伤修复的精准调控网络及其生物学效应。王嘉东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

研究方向

DNA损伤修复与肿瘤发生和治疗抗性的关系

招聘博士后意向

具有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或者相关领域的研究经历,熟练掌握类器官或动物模型研究经验者优先。

wangjd@bjmu.edu.cn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刘建

刘建,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新体制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微循环学会理事、中国药学会微循环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气血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痰瘀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信息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微循环学杂志》编委、《World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青年编委。近年来,围绕心血管疾病及中医药改善心血管病的机制,发表SCI论文45篇,其中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PNAS,Diabetes(2篇),ATVB,Genes Dev.,EMBO Mol Med等期刊发表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等。

招聘意向:

具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学、药理学、生物信息学、中医学、中药学或中西医结合基础等专业博士学位。

liujianpku@bjmu.edu.cn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李茵

李茵,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微循环学会痰瘀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气血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委员。围绕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做了系统性的工作。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责任作者在本领域权威期刊APSB、Diabetes等杂志发表论文26篇,系列工作获得生理学张锡均奖;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13项基金资助,其中国自然面上/青年基金项目6项,联合基金1项,作为项目骨干参加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研究工作,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招聘意向:

具有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或中西医结合基础等专业博士学位。

yinli@bjmu.edu.cn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冯娟

冯娟,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和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独立PI,“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课题组关注血管损伤和修复的免疫代谢调控机制和中西医干预策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北京市基金等10余项。研究工作发表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Protein & Cell、Circ Res、Sci Adv、Cardiovasc Res、Redox Biol.等杂志。

招聘意向:

(1)关注中西医结合改善代谢性血管损伤和重塑的炎症免疫调控机制;

(2)具有生物信息学、免疫学、血管生物学或干细胞相关研究基础。

juanfeng@bjmu.edu.cn

中西医结合教研室

何林

何林,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新体制助理教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围绕肿瘤的表观遗传调控开展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身份在Cell Metabolism、Molecular Cell、Cell Research、EMBO Reports及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等发表研究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等项目。曾获评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北京大学拜耳博士后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优秀博士后等。

课题组介绍:

课题组研究方向聚焦肿瘤表观遗传调控及干预策略,揭示肿瘤等疾病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及基因转录调控机制,阐释中药及其活性成分发挥抗肿瘤等作用的分子机制,探索临床相关疾病治疗的中西医干预策略。

招聘意向:

岗位要求:从事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及中药有效成分抗肿瘤作用的机理研究。

具有免疫学、发育生物学、肿瘤学、药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或中西医结合基础等专业博士学位。

linhe@bjmu.edu.cn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陆林

陆林院士课题组围绕精神医学和睡眠医学范畴内的重大科研问题,致力于精神心理疾病和睡眠障碍的临床治疗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系统性和原创性的研究成果。课题组先后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973计划、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创新研究群体、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曾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团队成员背景涵盖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流行病与统计学、信息学等多个学科,长期与国内外的优秀研究机构和临床医院开展合作。

招聘博士后意向:

1)已获得睡眠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神经影像学及其它相关学科博士学位;

2)掌握脑电、脑磁、脑影像数据分析,单细胞和空间转录组测序、在体电生理、膜片钳等技术者优先。

linlu@bjmu.edu.cn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时杰

时杰,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脑计划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药物依赖性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副理事长,长期从事药物成瘾、睡眠障碍、抑郁症等相关疾病的神经机制、调控和干预策略研究,在Science、JAMA Psychiatry、Am J Psychiatry、Brain Behav Immun、Sci Adv、Mol Psychiatry及Biol Psychiatry等SCI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军委科技委、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北方科学中心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30余项科研项目,多次获得教育部优秀成果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等学术奖励。

招聘博士后意向:

1)具有成瘾医学、睡眠医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分子生物学、神经药理学等神经科学相关专业博士学位;

2)掌握单细胞测序、膜片钳、在体电生理、影像脑电分析、神经计算等技术者优先。

shijie@bjmu.edu.cn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薛言学

薛言学,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北脑青年学者。系列研究结果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在Science、JAMA Psychiatry、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期刊,单篇最高引用超过500次。目前承担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合和面上项目等多项。目前实验室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环路研究技术,搭建了完善的神经调控和临床研究平台,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治疗的转化。

招聘博士后意向:

招聘具有分子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或者临床医学研究背景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具有单细胞测序、膜片钳、在体电生理或者神经计算经验的优先。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揭示情绪记忆及相关疾病(成瘾、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分子及环路机制;

2)探索人的情绪(如社会行为、抑郁、焦虑、恐惧等)的神经编码机制,发展新的心理学和物理学干预手段;

3)以精神疾病人群(成瘾、抑郁症患者等)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实现干预策略的临床转化应用。

yanxuexue@bjmu.edu.cn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韩盈

韩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北医青年学者,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神经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作为第一/通讯(含共同)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Science Advances、Molecular Psychiatry、Sleep Medicine Reviews和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37篇,4篇入选ESI高被引文章,1篇被F1000推荐,申请发明专利9项并获得授权5项,获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22年首都前沿学术成果、CINP 2024 Excellent Presentation Award等学术奖励。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焦虑障碍研究协作组委员、中国毒理学会药物依赖性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北京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Integrative编委、Stress and Brain青年编委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自然青年和面上项目等。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应激导致精神行为异常的差异化分子和神经环路机制及其上下游精细结构和功能特征解析;2)中枢-外周调控的神经环路机制及其在精神疾病共病躯体疾病中的应用;3)精神疾病共病的微生物-肠-脑轴机制及特定细菌菌株/代谢物的作用。

招聘博士后意向:

岗位职责:

1)具备积极上进、诚实可靠、独立思考的品质,能够全心投入科研工作;

2)协助培养研究生及实验室管理。

yinghan@bjmu.edu.cn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李玮华

李玮华,助理教授/研究员,2023年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主要从事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影像学研究和干细胞治疗,专注于通过深度挖掘和分析影像数据,探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理、病理过程及临床特征,以揭示其潜在机制。同时,团队积极探索干细胞移植在帕金森病中的治疗潜力,研究其在帕金森病中的疗效和作用机制。团队拥有丰富的国内外科研合作资源,致力于推动神经退行性疾病及干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性研究。

招聘博士后意向:

方向一:宏观尺度人脑结构与功能动态耦合机制研究。研究在疾病状态下大脑结构与功能耦合的异常变化,探索这些异常如何影响疾病进程、临床表现及治疗效果,为揭示疾病机制和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岗位要求:

1)具有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或相关领域博士学位。具有相关科研经历和论文发表者优先;

2)具有较强的医学影像数据分析能力,熟练掌握编程和数据处理技能(如Python、MATLAB、R等)。

方向二: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疗效的在体可视化及机制研究。建立帕金森病干细胞移植治疗的可视化疗效评估方案,并研究其在动物模型中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

岗位要求:

1)具有生物医学、神经科学、干细胞研究或医学影像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具有相关科研经历和论文发表者优先;

2)具备丰富的动物实验操作经验,尤其是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研究的经验者优先;

3)熟悉干细胞技术和影像技术,有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

liweihua@bjmu.edu.cn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张艳

张艳,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药物成瘾的神经机制研究,探索成瘾和相关精神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潜在的治疗策略。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神经精神药理学专业,后于美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IH/NIDA)从事博士后研究,于2023年9月加入北京大学。

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利用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研究和在体光学成像等方法,探索药物成瘾和相关精神疾病的神经环路机制,包括药物奖赏与惩罚记忆的神经机制、以及奖赏记忆与社会交往的神经环路机制研究等。

招聘博士后意向:

1)解析奖赏与惩罚行为的神经编码机制;

2)解析社会交往行为障碍的神经编码机制;

3)将前沿的脑成像和光遗传技术与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动力系统建模等跨学科手段相结合,揭示调控奖赏等行为神经环路及算法原理。

yanzhang1012@bjmu.edu.cn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章文

章文课题组主要研究大脑抑制性传递与神经环路,探索神经环路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主要利用转基因小鼠模型、电生理、在体成像、行为学等探索药物依赖和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神经环路机制和治疗以及大脑皮层中抑制性环路的发育与功能等。实验室近年来在Nature Neuroscience,Molecular Psychiatry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

招聘博士后意向:

已经或即将获得神经生物学等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有一定水平研究成果,有良好英文读写与交流能力,有在体电生理或脑片电生理等实验与数据分析研究经验。

zhangw@hsc.pku.edu.cn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

孙艳

孙艳,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副研究员,致力于成瘾行为易感机制及防治方法研究。深耕科研一线,注重科研成果产学研转化,主导建立了多种物质成瘾及行为成瘾的大样本多维度随访队列。近5年以一作/通讯作者在Molecular Psychiatry、Biological Psychiatry、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Clinical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领域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3篇。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合作科研成果获得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国自然面上及青年项目等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参编中英文教材/论著/指南6部。申请/授权发明专利4项。担任中国毒理学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物质依赖学组成员等,在成瘾医学研究领域具有较好的学术影响。

招聘博士后意向:

方向1)成瘾及相关精神疾病的遗传影像学机制及纵向多组学研究;

方向2)睡眠中病理性情绪记忆的脑加工机制及闭环干预研究;

方向3)行为成瘾的非侵入性干预新方法。

sunyan@bjmu.edu.cn

 

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变更请以原发布者为准。

来源链接:

https://postdocs.bjmu.edu.cn/zpxx/a91ed698e55b4e6abe421d947f81ca16.htm

应聘时请将简历抄送一份到:jiuyeqiao@eol.cn,邮件标题:应聘单位名称、姓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2025年度招聘博士后启事
最新职位 更多
相关栏目
院校硕士招聘 更多>
企业硕士招聘 更多>
科研院所硕士招聘 更多>
医疗卫生硕士招聘 更多>
博士招聘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