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在游览了都江堰和青城山后,留下了“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的名句。其中都江堰作为 成都平原重要的水利工程,两千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后世带来了无尽的福祉。①然而,水文 治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重大课题,黄河的治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历朝历代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 力,但至今仍未能完全解决。气候变化和河道演变等因素都对水利工程的后续维护造成了挑战,难以持 久。
②那么,都江堰的特别之处在哪里呢?为何它能使得成都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修建过程又是如何 的?都江堰为何能够使用至今?这与它的科学设计、施工质量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密切相关。同时,都江 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是它能够历经千年而不衰的 重要原因。
岷江,作为长江的重要支流,其河口每秒的平均流量大约在2800立方左右,这使得它的年径流量比黄河 还要多出一倍。它的流域面积广阔,达到了135882平方公里,其中126280平方公里位于四川。岷江流经 多个地方,包括汶川、成都、眉山、乐山、双流等,其水文特征以都江堰为上游,是当地的主要水源。
③四川境内有许多崎岖的高山,但穿过这些高山之后,可以看到由江河冲击而成的平原。平原地区的经 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在修建都江堰之前,一旦遭遇洪涝,整个成都平原便会沦为汪,洋大海,发展几 乎无从谈起。
四川作为盆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尤其是成都平原。水稻的生长和 成熟季节在夏秋两季,这两个季节也是岷江洪水多发的季节。在都江堰还未改名之前,它被称为“湔 堋”,是青藏高原和成都平原的过渡地带。④岷江自上而下,直接冲向都江堰。那时的人们面对汹涌的 洪水,几乎束手无策,面临着“人或成鱼鳖”的窘境。
然而,岷江并没有因为发洪水而摧毁整个成都平原,而是选择了绕开玉垒山,向南进军。这就导致了成 都平原西部地区洪水多发,而东部地区则十分干旱。它既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丰饶的物产,也带来了 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些挑战促使人们去寻求解决方案,都江堰的修建,使得四川地区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保持稳定和繁荣。
在战国末期,秦昭王认识到巴蜀地区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他派遣了一位通晓天文地理的能人李冰,担 任蜀郡的太守。公元前256年,李冰上任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治岷江的水患,发展当地的农业,为 秦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李冰带着他的儿子,与当地的治水专家一同研究,他们借鉴前人的经验,同时对岷江地区的地形和水流进行了深入的实地考察。最后,他们决定将工程地点选在岷江穿越山地和平原交界处的玉垒山,这里是 成都扇形冲积平原的顶点,也是理想的分水引流的地点。这样可以确保灌区的分流灌溉。
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这三个部分各自分工明确, 配置合理,使得都江堰能够长久的发挥其功效。李冰和他的团队精心设计,巧妙地利用自然条件,使得 都江堰能够有效地防洪、分流、引水,为当地的农业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于都江堰水利工程,文段未提及的一项是:
A.修建背景
B.地理位置
C.工程结构
D.运作原理
【答案】D 【解析】 第一步,分析文章,将选项与原文一一进行对应。 第二步,辨析选项。 A项对应“在战国末期,秦昭王认识到巴蜀地区对国家战略的重要性,他派遣了一位通晓天文地理的能 人李冰,担任蜀郡的太守。公元前256年,李冰上任后,他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治岷江的水患,发展当地 的农业,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原文已提及,本题为选非题,排除A项。 B项对应“最后,他们决定将工程地点选在岷江穿越山地和平原交界处的玉垒山,这里是成都扇形冲积 平原的顶点,也是理想的分水引流的地点。这样可以确保灌区的分流灌溉”,原文已提及,本题为选非 题,排除B项。 C项对应“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原文已提及, 本题为选非题,排除C项。 D项原文未提及,本题为选非题,当选。 因此,选择D选项。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