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2.学期初,学生还没进入学习状态,朱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班级学生按去年的期末成绩从高到低进行分组,一、二名为一组,三、四名为一组,以此类推,分成二十五组,每组的两个学生进行比赛,以第一次月考成绩为准,赢得比赛的学生将会获得奖励,为了赢得比赛,大家学习更加积极,成绩也有所提高。这一案例体现了教育具有( )功能。
A.正向显性 B.正向隐性
C.负向显性 D.负向隐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B.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C.教育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性
D.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4.“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对人发展的影响因素是( )。
A.教育 B.环境
C.遗传 D.主观努力
5.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 D.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 答案及解析:
- 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本题选B。
- 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功能。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划分,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教育的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教育的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从教育作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亦称为积极功能与消极功能。正向功能是针对教育作用产生的积极的良好效果而言,负向功能是针对教育作用产生的消极的不良后果而言。题干中老师组织比赛的目的是激发学习热情,最终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属于显性功能,同时也是正向的功能。故本题选A。
-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性考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①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②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而不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活动;③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④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C选项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属性。故本题选C。
-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题干的意思是“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直立生长;白沙混进了土里,就变得和土一样黑”,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故本题选B。
-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