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芳)1月16日,深圳大学腾讯云人工智能特色班(以下简称“腾班”)的00后大学生,用AI“养”鸡增产,让在校的一万多名师生喝上了免费的鸡汤,品尝了一把来自AI的科技味道。
2023年,十余位学生走进贵州赤水乌骨鸡养殖基地,在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冯禹洪、沈琳琳、王旭、廖江海、周宇、张琦等老师和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采用AI技术和云平台,先后攻克硬件安装、乌骨鸡标注和识别、多模态算法训练等难题,历时8个月开发出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
此前在2022年,16名腾班学生曾用100多天为汕头特色鹅种狮头鹅打造了一款AI养鹅小程序,用“鹅体识别”等技术识别呆头鹅、发烧鹅,让鹅群整体存活率提升了30%。基于AI养鹅经验,项目组利用目标检测、追踪和行为识别等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及时发现“呆鸡”和“木鸡”,降低了疫病传播的风险;同时打造“异物报警”功能,让野狗和黄鼠狼等入侵者无法“偷鸡”;还利用温度、雨量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监控鸡舍环境。
随后,为了满足养殖基地场主、员工、顾客等不同身份群体的需求,同时解决山高林密等散养环境的遮挡等问题,项目组决定搭建一套完整的智慧养殖系统。相较于AI养鹅小程序,这是一套服务乌骨鸡养殖的产业级应用方案。
不只是单个小程序,而是实现“小程序+APP+智能大屏”的立体化终端布局;单个识别算法之外,还包含音频、传感器数据在内的多模态算法矩阵;不只是优化生产环节,而是要实现生产、管理、营销全流程环节的优化;不局限于乌骨鸡单个品类的数字化改造,而是要构建禽类的数据库和知识库——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人工智能系副主任冯禹洪说,腾班要做的,是突破腾班。
历时8个多月的研发攻关和持续迭代,对25万只乌骨鸡进行识别和追踪,10万张“鸡体”照片,汇聚成首个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系统运行半年多,养殖基地的乌骨鸡提升了30%的出栏率,增产6万多只。
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院长黄惠指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产业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建设这个案例,是计算机与软件学院落实“产学研创”四位一体人才培养为办学定位的生动典型。在该系统的建设中,学生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合作人,发挥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帮助他们蜕变为真正的AI人才,成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技术骨干和行业精英。
“乌骨鸡智慧养殖系统建设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一次成功实践。”深圳大学副校长张晓红说,“双方的紧密协作不仅让学生们解决了行业的真问题,也加深了自身对技术、理论的理解,练出了硬技能,长出了真本事。”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