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五音和鸣:文化交流的边疆乐章 ——2024边疆考古成果一览

五音和鸣:文化交流的边疆乐章 ——2024边疆考古成果一览

2025-01-03 09:13:36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作为中国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考古为印证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2024年一系列的重要考古发现,重现了历史上边疆地区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兼收并蓄,文明交流互动、交相辉映的生动故事。

   东北地区:

  与中原的青铜“二重唱”

   东北地区和中原之间的交往交流历史悠久,从青铜器制作方面亦可窥见一斑。考古发现,商王朝的青铜器矿料可能部分来自大兴安岭西南端。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王立新介绍,通过多年考古调查研究,陆续确认了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喜鹊沟、伊和沃门特、哈巴其拉、翁牛特旗尖山子等铜锡矿冶遗址。他根据铜锡矿料及初级产品的流向,并结合相关铜器及铭文资料等初步分析认为,“在殷墟历史的早期阶段,商王朝已通过贸易或贡赋手段从大兴安岭西南端一带获取铜、锡矿料,实际上已将这一地区纳入自身采、冶、铸分离的青铜器生产链条中的上游环节。”他认为,这一区域生产的锡矿料,很可能在殷墟早期阶段的安阳殷都铜器生产中起到了至为关键的作用。

   东北地区的许多青铜器都烙印着中原文化的痕迹。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礼艳介绍,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天宝同出土了铜甗,这是典型的中原式青铜器,推测应当来自中原地区;还有一类是本地仿制的青铜器,器形和纹饰是中原式的,但制作技术相对粗糙,如内蒙古翁牛特旗头牌子等;而本地生产的另一种青铜器,则是器形或纹饰风格受到了中原式青铜器的影响,但同时融合了自身特色,如夏家店下层文化水手营子出土的连柄戈等。

   西北地区:

  文化交流的“多声部重唱”

   丝绸之路不仅是丝绸、香料和珠宝等货物流通之路,更是文化、思想与艺术交流的通道。唐朝墩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讲述了丝路上文化交流及多民族交往的生动故事。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处在丝绸之路新北道的重要节点上。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讲师任冠介绍,通过对古城遗址中景教寺院壁画的修复与研究发现,其中有一类神祇的形象是骑马圣像,艺术风格受中原绘画风格影响。2024年,又在佛寺南侧的建筑中发现了一面为汉文、一面为回鹘文的经卷残片。这些发现印证了天山北麓地区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史实。

   丝路上文化多元、人群有别,却能和睦相处,共同书写丝路传奇,正如宫、商、角、徵、羽音调不同,但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音乐。青海都兰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距今约3500至3000年,位于早期高原丝路关键节点上,是目前西北地区所见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史前墓葬群。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杜玮介绍,遗址中既有源自西亚地区的麦类作物、牲畜,也有欧亚草原风格的铜竿头饰、菌状铜器,还有来自中原及北方地区的黍、彩陶、漆器及双重木椁葬具,更有来自南亚大陆的红玉髓珠,甚至有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暖水区的海贝等遗存,展现出柴达木盆地的文化十字枢纽地位,是欧亚大陆早期农牧互动、东西文明交流互鉴、多民族交往融合的历史缩影。

   西南地区:

  民族交往的“大合唱”

   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岭南,并实行郡县制度。在广西平乐县河口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为岭南纳入中原治理提供了实物证据。河口城遗址地处桂江源头,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干部李天月介绍,最新的考古发掘揭露了两座建筑基址:一号建筑基址为晋至初唐时期,可能与军事防御有关;二号建筑基址为秦至西汉初期夯土台式方坑大型建筑,目前发掘还未完成,但其规模已显示了高等级性质,暗示河口城在秦汉时期岭南郡县中有较高行政地位,或与汉“荔浦”治所有关。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的河泊所遗址还原了中原王朝在云南设置的益州郡的面貌,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考古实证。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介绍,2024年新发现的长方形环壕、城墙、道路和衙署建筑基址等遗迹,使益州郡的外部轮廓基本清楚。结合新出土的大量封泥和简牍,特别是新近发现的“益州”云纹瓦当等线索,可以确定,这一区域正是汉代益州郡郡治所在地。“大量官印封泥的出土,可证汉中央政府所设的益州郡的政治架构,而大量简牍文献的出土,则还原了益州郡对古滇国故地的治理实践。”河泊所遗址的考古发现,生动还原了西南边疆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过程,实证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西汉置益州郡”等史实。

   考古出土器物的造型、工艺、纹饰等,承载着一段段文化交流的史实。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伟从西藏考古出土的金银器中解读出西藏古代社会文化交流的生动场景。这些造型精美的金银器见证了中原与边疆的文化交流互动。何伟认为,当雄吐蕃墓地出土的金耳勺,造型和装饰纹样有明显的唐代纹样的风格,这可能是来自唐王朝对朝贡使臣的赏赐,展现了吐蕃与唐王朝通过金银器的流动来促进良好关系的建立。西藏阿里出土的金面饰下衬纺织物的习俗,体现中原丧葬习俗对西藏地区的影响。此外,西藏考古出土的金银器还体现了与周边地区广泛的联系,如查加沟墓地出土的马形牌饰,有鲜卑文化因素,说明西藏可能与北方游牧文化存在着交流。

   从塞北到南疆,从高原到大漠,2024年不断“上新”的边疆考古成果,反复印证着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灿烂的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

   (记者 李韵 王笑妃)

(责编:郝孟佳、李昉)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五音和鸣:文化交流的边疆乐章 ——2024边疆考古成果一览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