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精准供给、融合培养、多维评价 全面深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

精准供给、融合培养、多维评价 全面深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

2025-01-14 14:13:59
光明日报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是行业颠覆性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积极探索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的专业硕博士联合培养新模式,是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应从招生管理、培养过程、质量评价等环节实施全链条、系统性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建立“精准选拔、融合培养、多维评价”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国家综合国力提升、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强化精准供给,促进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供需匹配

工程硕博士是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工程硕博士培养模式,做到工程人才培养重点方向与国家发展需要同频共振。

超前布局工程硕博士招生学科专业。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体系,强化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布局,持续提升工程类学科专业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要围绕生命与健康、智能与制造、能源与物质等发展重点建设新兴交叉学科,构建支撑前沿科技发展和未来产业成长的新知识体系。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学科专业改革,推动传统工程类学科专业转型升级。

动态调整工程硕博士招生规模结构。要聚焦和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优势,建立不拘一格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选拔机制,主动对接产业发展、科技进步等需求趋势,加大急需领域工程硕博士招生计划倾斜力度,增加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和比例,切实提升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结构规模供给能力。

协同开展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招生。要积极落实卓越工程师产教联合培养行动要求,坚持需求牵引和任务导向,与重点科研单位、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招生,促进供给端主动匹配需求端。要成立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招生工作组,以全生命周期人才培养为目标,将工程硕博士招生管理“前移后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创新融合培养,重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要素

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具有专业知识深厚、创新能力卓越、实践技能突出等特点,具备应对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坚持以“三聚焦、三融合”为抓手,持续深化构建多主体参与、多学科交叉的全方位融合培养体系,整体性提升工程硕博士创新与实践能力,有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协同进步。

聚焦国家战略,科教融合培养人才。要积极倡导“科研育人”理念,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在工程硕博士培养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根据承接的重大任务开展有组织科学研究和有组织人才培养。要探索实施本研一体化培养模式,有的放矢培养急需紧缺人才,支持本科生提前进入硕士或博士阶段培养课程和实践体系,充分挖掘学生创新潜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科学素养和技术创新能力。

聚焦产业领域,产教融合培养人才。要深化工程硕博士专项改革,以“一专多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一流学科”优势特色专业为依托,以“一号课题”校企合作项目为牵引,以“一企一策”专业培养方案为核心,以“一线实践”工学交替培养为模式,通过“五个一行动”对工程硕博士培养全过程进行流程再造。推动“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学研深度协同模式,在真场景和实战环境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工程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聚焦创新前沿,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才。要探索“AI+Engineering”交叉融合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跨学科知识体系,组建多学科背景导师队伍,打造“跨学科招生—跨专业选课—跨领域创新”的三步推进式培养机制。要分类建设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跨学科平台,开设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专项班、微专业,在跨学科和知识整合中全面提升工程硕博士解决复杂系统问题能力。

实施多维评价,确保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科学、专业、客观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充分认识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按照学位类型建立分类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以评价改革促进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

开展分类评价,制定差异化考核标准。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学生开展分类评价,是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尊重培养目标差异化的基本要求。要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评价,明确工程硕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实施细则等,鼓励学生结合工程前沿技术研究、重大工程设计、新产品或新装置研制等撰写论文,突出对工程硕博士独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考察。

创新过程评价,全周期关注学生成长。对工程硕博士学习全过程进行持续跟踪,及时反馈并促进学生改进学习成效,有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要积极创新过程评价方式,动态了解工程硕博士思想和学习生活状况,及时开展各类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体验。要加强工程硕博士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更好应对学习科研压力;面向工程硕博士开展实验室安全知识测试,强化学生对实验安全的重视;定期开展工程硕博士思想动态问卷调查,及时掌握学生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导工作。

拓展第三方评价,提升教育评价全面性。第三方评价具有独立性、专业性、真实性、客观性等特点,有助于全面评价工程硕博士培养效果。在生源遴选和学业考察上,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注重作为需求方的行业企业对工程硕博士知识、能力、素养的评价,以行业企业评价倒逼人才培养改革。同时要增强企业导师、行业专家在工程硕博士招生选拔、实习实践、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的话语权,确保人才培养更贴近产业实际需要。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呼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要进一步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通过全链条改革选拔、培养、评价机制,实现工程硕博士培养与国家需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打造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样板。

(作者:轩福贞,系华东理工大学校长)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全面深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改革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