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刘清友:把成都理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刘清友:把成都理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2025-01-21 13:04:09
人民网-四川频道
分享:

人民网成都1月20日电 (记者刘海天)近日,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清友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分享成都理工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积极推动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成都理工大学落地见效的实践、成就和愿景。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成理力量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请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成就。

刘清友: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党委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了成理力量。

党建引领,筑牢高质量发展根基。学校党委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建引领作用。近年来,通过“磐石强基”党建工作品牌的打造,不断完善基层党建制度体系,提升了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5个,全省党建工作标杆学院1个、党建工作样板支部3个、“双带头人”工作室3个,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1个,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个,全省优秀共产党员2人,全省高校优秀党员2人、优秀党务工作者2人,四川省高校十大党建创新案例1个,“四川省2021年干部教育培训‘好案例’”1个,成功入选四川省高校十大“党建工作品牌”,并获全省推广。

学科建设,驱动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一流学科建设上,成都理工大学取得了显著进展。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成功跻身“2024软科中国最好学科”全国第三名,学校在“2024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持续攀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地球科学、工程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化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入选四川省首轮“一流学科”建设行列,6个学科入选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行列。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巩固发展。学校在四川省“双一流”建设绩效考评中获得第一名。学校参与多个国内外一流平台建设和项目执行。由王成善院士等中国科学家发起和主导的深时数字地球(Deep-time Digital Earth, DDE)国际大科学计划(简称DDE计划),我校是最早且持续参与DDE计划的单位之一,参与学科涵盖我校地质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优势学科。学校深度参与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进一步深化理论创新与地质调查、技术研发与应用、地学人才培养,与校地企深化合作,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共同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出新贡献。同时,我们成功举办了“国际地球科学学术研讨会”“沉积学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吸引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参与,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

改革赋能,创新人才培养。近年来,成都理工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出台《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调整管理办法(试行)》,聚焦国家需求,对接社会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持续开展专业优化调整。“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成功入选首批四川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发挥学科竞赛育人优势,赋能高质量人才培养。学校在“三大赛”中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获得特等奖(或金奖)。学校挺进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单前三十强。成理校友在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多名校友履新重要党政管理岗位,胡瑞忠、张水昌、唐菊兴校友获评“两院院士”,校友多吉院士、唐菊兴院士等获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校友熊盛青、周琦获评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刘纤纤校友驻村工作事迹被《人民日报》社会版深入报道,充分反映了我校高质量育人成效,在广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中引起强烈反响。

科研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学校科研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实现在《Nature》《Science》两大顶级学术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历史性突破,特别是近两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立项数保持在较高水平,年获批数量均超过110项。学校科研事业发展各项核心指标持续高速增长,科研体量显著攀升,高水平人才队伍规模快速增长;成功举办全国沉积学大会、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大会等学术盛会,学校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以上成就是学校深入推进有组织科研,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实施“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加快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开放办学,深化国际交流合作。近年来,学校以开放之姿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牛津布鲁克斯学院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首次评估;举办2024成都国际友城高校联盟校长交流活动;与厄瓜多尔中央大学开启境外合作办学新篇章;外籍专家凯斯·范·威斯腾(Cees Van Westen)获得2024年度第五届“金沙友谊奖”。学校获批四川省海外领事保护宣传教育基地,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文育人,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学校持续加大高水平文化供给,满足师生高品质精神文化需求。首届校园微型马拉松活动在成都校区鸣枪开跑,深刻诠释了成理“攀登精神”。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师生艺术作品展、中国校园戏剧节(成都理工大学分会场)系列活动、超万人规模的迎新晚会、青春歌会、新年晚会轮番登场,精彩纷呈,为师生送上一场场文化饕餮盛宴。

人才引育,筑牢发展之基。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多名教师分别入选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青、海外优青,学校教师(团队)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第十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国际沉积学家协会瓦尔特奖章、IAEG科学技术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荣誉。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

建议加深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基础类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人民网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了部署。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刘清友: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深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开展联合攻关。加强基础科学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也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高校应加大基础科学研究统筹力度,聚焦关键性技术“卡脖子”难题,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和科研创新平台,加强基础设施、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自己在基础研究方面主力军的作用,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鼓励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跨界合作,形成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和进度安排,提高科研工作的组织性和效率,确保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通过共享资源、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的快速应用和产业化。

二是加快基础类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学科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也是确保创新型人才持续补给的基石。加快基础类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提升我国在国际科学竞争中竞争力的迫切需求。拔尖创新人才具有合理的素质结构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能够在未来推动基础学科领域的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技术的发展,为解决国家关键技术领域的“卡脖子”问题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2024年我校将原数理学院调整为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两个教学科研单位,新成立成都理工大学数学研究中心,挂靠数学科学学院。未来数学科学学院将从微分方程、计算数学等五个方向发力,建成立足西部、面向全国的四川省一流学科。我校还积极推进数字实践平台建设,助力一流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于DDE平台数字地学实习基地建设”,完成整个实习区的精细数字底图建设,教学路线数字露头的建模、视频资料。建成峨眉、马角坝基地集科研、教学、实践、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数字地学实践基地,实现教学资源与知识图谱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扛牢压实责任,做好组织传达学习、宣传宣讲阐释、理论实践落地,积极推动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成都理工大学落地见效

人民网记者:请您给我们分享一下成都理工大学贯彻全国及全省教育大会的情况。

刘清友:全国及全省教育大会召开后,成都理工大学党委把学习宣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扛牢压实责任,做好组织传达学习、宣传宣讲阐释、理论实践落地等工作。

一是加强思想引领,把好前进“方向盘”。党委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把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组织专题报告会、专题读书会等传达会议精神,校领导在《科技日报》《国家治理》《四川党的建设》等党报党刊刊发理论文章。

二是强化学习宣传,用足提升“工具箱”。全校各级党组织扛起政治责任,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党支部“三会一课”、线下宣讲等多种方式,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加强学习宣传,通过全媒体渠道集中反映报道生动案例,在全校掀起了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热潮。

三是坚定使命担当,扛起责任“硬肩膀”。学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高水平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积极政校行企合作,共同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良好生态,积极推动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成都理工大学落地见效。

为把成都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人民网记者:站在新起点上,成都理工大学如何在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平台上,全面建设优势特色更加显著的高水平大学?

刘清友:站在新的起点上,成都理工大学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道路,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以时不我待的责任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为把成都理工大学建设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一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领航定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全国两会、全国教育大会、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强化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干部队伍,推动党建工作质量持续提升,建强四川省特色马克思主义学院,培优建强“两支队伍”,大力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组织开展校内常规巡察,营造风清气正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三是以高水平学科建设驱动“双一流”建设。持续深耕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加大科研投入,汇聚顶尖人才。一方面,继续实施“珠峰大科学计划”,聚焦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持续用力,筑牢高水平成果产出高地,吸引行业前沿项目落地,促使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如在页岩气勘探技术研发上力求实现新突破,为国家能源战略添砖加瓦;另一方面,优化学术生态,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地质学与环境科学、人工智能携手,拓展研究边界,催生新的学术增长点,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

四是持续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对外实施“珠峰人才计划”,面向全球招引“高精尖”人才,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对内完善教师发展体系,从教学培训到科研扶持全方位助力成长,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刘清友:把成都理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