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系统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内涵

系统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内涵

2025-02-11 11:26:05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扣中央关心、群众关切和社会关注,将深化教育改革贯穿全文,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部署,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体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系统观。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需要坚持和运用系统思维,深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价值内涵,更好发挥教育强国建设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中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支撑作用。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中居于核心地位,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根本保证。

   建设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握好教育领域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把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纲要》对建设教育强国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鲜明体现。落实《纲要》精神,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夯实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根基。要建立健全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维护教育系统政治安全与和谐稳定,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切实扛起教育强国建设的政治责任,把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让教育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坚持立德树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是教育政治属性的集中体现。坚持立德树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也是实现优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纲要》要求“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治理体系,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建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群;强化一体化“大思政课”建设,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阵地。要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提升思政引领力。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建设教育强国必须建强教师队伍。《纲要》提出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发挥好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引导教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要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奠定强国根基。

  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坚持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使命。

   《纲要》提出,正确处理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的统一。

   建设教育强国要按照《纲要》部署,从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视角深刻理解其战略目标任务,主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局。要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以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和导向进一步优化布局,全面提升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为我国战略科技力量、创新型知识体系及其治理模式的发展奠定根基。要着眼提高创新能力,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带动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要着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与新文科建设,不断推出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成果,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要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的教育动能。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和能力建设,吸引国际留学生来华留学;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鼓励支持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研修,扩大中外青少年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是我们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

   《纲要》提出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落实这一重大任务,要始终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价值追求,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要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要完善覆盖全学段学生资助体系和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要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要完善教育质量评价制度,构建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核内容体系,重点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考查。要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美劳育短板,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为抓手,探索数字赋能教育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作者:孙秀玲,系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院长、教授)

(责编:李昉、李依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系统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内涵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