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我做科普志愿者

我做科普志愿者

2025-02-12 13:53:42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今年春节,除了庙会、灯会、博物馆,各地科技馆也成为“一票难求”的热门去处。在科技馆当一天志愿者是什么体验?

  大年初三早上8点半,距离正式开馆还有1小时,中国科技馆西门外已经站满等待进馆的游客。

  “今天是春节假期开放首日,游客最多、变数最多、压力最大,最需要打起精神。”听着科技辅导员胡杨的叮嘱,记者赶紧套上志愿者的蓝色马甲,不禁深吸一口气。

  胡杨是中国科技馆科学表演的“王牌”。进馆工作18年,胡杨在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8个春节。十余年时间、上千次实验表演,形成了他独具特色、充满激情的表演风格。

  “您上台前会紧张吗?”今天,记者的工作是给胡杨当助手,在科技馆西大厅上演一场科学实验秀。

  “年轻时紧张过。”胡杨笑得自信,“熟能生巧,就能调动起观众的热情。”

  气球、纸杯、纸箱……确认好道具后,胡杨又调试了一下麦克风,便精神抖擞地登上舞台。

  只见他举起科普道具“空气炮”,半蹲下身,对着台下的小观众连连发射。活跃的互动游戏,直观地演绎着空气动力学的原理。孩子们一下来了兴致,纷纷举起小手呼应他的问题。

  “孩子们带着好奇心走进来,我们的任务就是让他们喜欢上科学。”牢记胡杨的叮嘱,记者也急忙上台,一边及时地递上小奖品,一边微笑着道出“你真棒!”,生怕错漏下答对问题的孩子。

  节假日是科技馆最忙的时候。当日值守的中国科技馆观众服务部副主任齐婧说,一双双热切的目光、一句句“谢谢老师”的话语,让一个个年轻人坚持下来,成长为“金牌辅导员”。

  这一天,“金牌辅导员”黄践特邀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同他共同主持航天主题探馆活动。

  这位硕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与技术教育专业的高材生,牵头统筹了一个“科学方法特训营”项目。今年将有近百位科学家、工程师和科技辅导员,为全市20所中学的学生开展航天主题的科普实践活动。

  站在空间站天和核心舱1∶1的实物验证件前,黄践向同学们抛出一个问题:“如果要为航天员在太空中建一个家,你们觉得这个家需要具备什么功能?”

  “卧室、餐厅、卫生间!”“还得有空气循环系统吧?”……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构思着未来的外星生活空间。记者跟在他们身旁,一边记录,一边恶补越来越超前的航天知识。

  “科技馆开展科学教育,是对学校课堂教学的补充。”黄践说,我们通过设计启发式、探究式的科普活动,希望打造一片培育科学思维的沃土,让有潜能的“创新种子”冒出来。

  从以前员工都是中专生、大专生,到现在年轻人多为硕士生、博士生;从观众多是本地市民,到成为北京的网红打卡地,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拖着行李箱前来参观……作为科普主阵地,中国科技馆的变迁,如同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发展的“晴雨表”。

  记者抛给科技辅导员同一个问题:这些年,你接触的观众有什么变化?他们的答案非常一致:观众的科学知识储备更丰富了,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科普模式和重复的内容。

  “行家越来越多,能很轻易发现我们的错误。”黄践说,为了满足观众越来越刁钻的“口味”,中国科技馆每年要开发60多个科普新课程、新教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技辅导员这个职业受到瞩目。“我们开发的科普活动、课程、影视作品等,都被纳入职称评定的条件。”去年,黄践评上了科普专业副研究员职称。

  “做科普和做科研一样,你必须不断创新,不断探索。”黄践的话,让记者又一次感受着科技新春的“开门红”。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温竞华)

(责编:李昉、李依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我做科普志愿者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