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释放科技计划项目科普潜力 ——科普法热点解读之一

释放科技计划项目科普潜力 ——科普法热点解读之一

2025-02-17 13:32:08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徐海曾获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他经常对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开展科普。去年年底,修订后的科普法正式施行,其中涉及科研项目的相关内容让他十分欣喜。

科普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除涉密项目外,应当结合任务需求,合理设置科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社会效益。

“这是强有力的‘指挥棒’,为我们在科研项目中开展科普提供了支持,希望未来能出台更多实施细则。”徐海说。

资源有待“盘活”

“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立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科技计划项目’)的囊括范围较广,既包括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也包括各地政府、国有企业利用财政性资金设置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等。”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肖尤丹介绍。

在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科普工作,是科研人员的应尽之责。正如自然科学基金委科学传播与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彭杰所言,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科研人员使用的是公共财政经费,有义务和责任把生产的基础研究前沿知识转化为社会和公众可理解的方式进行传播。

科技计划项目本身也是开展科普工作的“良田沃土”——从月球带回的月壤,不仅推动了我国行星科学的发展,更点燃了人们的探月梦想;国产大型飞机的研制,培养了无数航空人才,也为孩子们插上了翱翔蓝天的翅膀……在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科普,“盘活”了更多科普资源,也壮大了科普队伍。

对科研人员来说,开展科普工作,还有意外的收获。

徐海曾研发一款环保涂料。“通过研发一系列趣味科普实验,观众了解了该涂料的除醛除异味环保功能,我们的产品受到公众的认可,后面还得到了省科技厅关注并给予了相关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徐海感慨,科普工作推动了产品后续的产业化以及成果转化。

但令人遗憾的是,过去,我国部分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潜力未得到充分释放。“良田”被“撂荒”,这中间既有评价导向的原因,也受到经费支出等方面的限制。

彭杰介绍,目前,在科研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以及科研项目申请、中期与结题等评价方面,科普工作往往权重较低或没有强制性要求。这导致科普工作仍属于“软任务”“软指标”,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此外,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薛斌提到,就科普工作的经费支出而言,一些科技计划项目中,资金开支范围对此项没有明确规定。记者查阅发现,目前,不同依托单位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经费使用的要求并不一致——有没有专门的科普经费条目、能否从项目经费中支出……这些问题都会导致科研人员存在经费支出困难。

政策强化引导

为引导、支持科研人员在科技计划项目中开展科普工作,在科普法修订之前,相关文件已经出台。一些做法为落实科普法第五十一条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薛斌看来,合理设置任务是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我们需要避免激励、引导方式的‘异化’,比如设置了科普任务后,需要花钱去发表科普文章,这显然是本末倒置。”

2023年9月,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新时代加强科学普及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合理设置科普任务,《意见》提出对科研项目采用“大必须、小鼓励”的分类引导政策。

彭杰介绍:“具体而言,针对重大项目等资助强度较大的项目类型,《意见》提出‘应当围绕项目实施开展科普工作’,全面及时地反映重大科学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究进展;针对面上项目等资助强度较小的项目类型,提出‘鼓励科研人员在做好科研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普工作,将科普成果列入项目成果中’。”记者查阅发现,目前,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结题阶段,都已根据上述政策,增加了科普要求的相关表述。

在科普经费方面,近年来,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改革持续深化,为科研经费“松绑”,科研人员能够用“打酱油”的钱来“买醋”。

徐海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点:“尽管我承担的许多国家及省部级项目没有专门的科普经费条目,但国家给予我们科研人员一定的经费管理自主权,解决了我们科普经费支出的问题。”记者还了解到,结合新修订的科普法,自然科学基金委也将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或者配置相关举措。

在激励措施方面,多位专家建议引入适当的评价指标、完善职称评定工作。

彭杰介绍:“我们将尝试把依托单位开展科普工作的相关情况纳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先进依托单位’的评价指标,逐步探索对开展科普工作积极主动、科普内容丰富、方法新颖、成效卓著的依托单位和科研人员予以表彰奖励。”

“现在一些地方开始试点开展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但高校教师往往受单位评聘结合、职称体系等种种规定限制,不能进行科普专业职称的申报。”徐海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松绑”。(记者 吴叶凡)

(责编:郝孟佳、李昉)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释放科技计划项目科普潜力 ——科普法热点解读之一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