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天津师范大学:给湿地装上“数字神经”

天津师范大学:给湿地装上“数字神经”

2025-02-20 14:09:54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2月15日清晨,在天津滨海新区,天津师范大学京津冀生态文明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凡俊带着团队跋涉在滩涂上。

“这是互花米草,是天津湿地生态系统的‘隐形杀手’。这种外来植物的过度生长破坏了本地生态平衡,影响了原生植被和湿地鸟类的栖息环境。”王凡俊指着手心里的植物向记者介绍。

天津湿地包括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沼泽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沟渠和浅海水域等多种类型,是维护渤海流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养殖池塘围堰、外来物种入侵等对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区域面临岸线硬化、湿地格局破碎化、湿地形态人工化、湿地生态功能受损、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威胁。

为此,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成联合团队,运用多种科技赋能海洋生态修复,在致力于恢复天津滨海新区生态平衡的同时,将科学监测与管理创新结合,用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保护。

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项目团队可实时监测互花米草的分布和生长情况,从而制定精确的清除方案。“这就像给湿地装上了‘数字神经’一样。”王凡俊说道。

此外,项目团队还通过引入先进的生态信息化监测技术,构建了智能化海洋生态保护监测系统,通过安装热成像双光谱摄像机、建设生态监测浮标等手段,结合遥感卫星数据、无人机航拍技术,实现生态区域24小时动态监控,确保修复过程科学透明。

近年来,天津师范大学主动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产学研合作,在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管理、平台建设、教师创新创业等方面不断出新招、见实效。

(记者 刘茜 董山峰 王艺钊)

(责编:李昉、郝孟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天津师范大学:给湿地装上“数字神经”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