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劲草院士”任继周

“劲草院士”任继周

2025-02-25 17:36:04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人们说,中国的草业科学,是他用一生最好的年华,在西北大草原上默默“种”出来的。

你知道吗?这位老人已101岁了,可每天仍在坚持工作!

清晨7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的书房里便亮起了灯光。

打开电脑,把电子文档用硕大的“小1号”字体投影在一面大屏上,他拄着拐杖缓缓走到座椅前坐下,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虽然近年来视力下降得厉害,但任继周每天仍坚持工作5小时。他说:“能做多少就要做多少,我要爱惜‘借’来的三竿又三竿的时间。”

2023年,他开办了“草人说话”公众号,分享自己的学思与感悟。“草人”是他的自称,草业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任继周的少年时光,在炮火连天、饿殍满地的战争年代度过。1943年高中毕业,他以高分考取原国立中央大学的冷门专业——畜牧学。入学时,农学院院长冯泽芳问他,为何报考这一专业?任继周朗声回答:为了改善国人的营养结构,让人人都能吃肉喝奶!

毕业后,任继周又留校进修,师从王栋教授研习牧草学。1950年,在兽医学家盛彤笙盛情邀请下,他携妻子从南京辗转来到兰州,成为兰州国立兽医学院的一名教研人员。陪伴他的,是恩师王栋赠予的一副对联: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与牛羊同居,与鹿豕同游。

别人眼里偏僻、荒凉的大西北,却是任继周挚爱的科研热土。他在日记中写道:“甘肃横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再到内陆河流域的荒漠地区,从湿润到干旱,从低海拔到高海拔,草地类型非常复杂,我可不能浪费这块宝地。”

当时的中国草业科学,几乎是一片空白。为了深入调研,任继周花数年时间跑遍了西部多省的草原。交通不便,这位瘦弱的青年就骑马、骑驴、骑骆驼,在无边的戈壁原野间连日颠簸。有时路边是峻峭巉岩,把他的腿磨剐得鲜血淋漓;有时路边是万丈悬崖,稍有不慎便会粉身碎骨……

1956年,在海拔3000多米的天祝县乌鞘岭马营沟,任继周和同事们扎下两顶帐篷,建起了我国第一个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高山上的夜晚,滴水成冰,为了保护实验需要的蒸馏水瓶不被冻裂,他常把瓶子抱在被窝里睡觉。

跨越重重难关,他和同事们摸清了草地生态系统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他率先试行高山草原划区轮牧、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草原划破机燕尾犁,创立了世界领先的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为草原学向草业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边“育草”,一边育人。

任继周从1955年开始招收研究生,为我国培养了草业领域第一批专业人才。此后数十年间,他从未离开过挚爱的杏坛,培养的大批学生已成为我国草业科学科研、教学、产业领域的中坚力量……

名气越来越大,诱惑也接踵而来。

1981年,美国一家研究机构邀请任继周前往工作,待遇优渥。此时,恰逢他呼吁多年的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筹建通过审批。“我哪儿都不去,就搞这个研究所。”任继周态度坚定。

此后,北京、南京等地多所名校也高薪聘请。学生们出于身体健康考虑,都劝他换个环境。可没人“拗”得过他:“不去!我的根就在大西北、在大草原。”

记者采访任继周,常常问他是如何克服困难留在西北的。他的回答永远是这句话:“我就没有困难,我在西北住得好好的。”

那两顶帐篷搭建的天祝草原定位试验站,如今已发展为甘肃省祁连山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环境大幅改善,每年都有一批批年轻的面孔来到这里开展科研。

为了激励年轻学子把草业研究的接力棒传递下去,任继周倾尽家中积存,累计捐款近700万元,先后在全国各地设立了6项奖学金。

“从来草原人,皆向草原老。”这位老人心中自有一片生生不息的草原,他希望,更多有志于此道的年轻人投身这片广阔草原,以一株劲草的姿态度过一生……

(记者 王冰雅 尚杰)

(责编:郝孟佳、孙竞)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劲草院士”任继周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