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国际组织里的中国青年

国际组织里的中国青年

2025-03-13 13:29:09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一个周日的北京时间晚8点,记者打开电脑,加入一场线上会议。网线连接起几名身在不同时区的中国青年,他们分别身处中国北京、瑞士日内瓦、美国华盛顿……话题是:在国际组织工作有哪些收获与感悟?

  国际组织是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学院积极培养国际治理专业人才,推动不少毕业生进入国际组织工作。这些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青年有哪些工作感悟?他们对如何培养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如何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等话题,又有怎样的思考?

  

  种下一个理想

  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这些“高大上”的国际组织,听上去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很是遥远。或许少有毕业生会在求职时,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叩响这些机构的大门。

  但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学院,学生们在校期间,就通过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开阔了视野,加深了对国际组织的了解和认识,在心中种下了“去见更大世界”的理想。

  “如果不是在读研期间参与了一些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我肯定很难有机会在毕业后进入联合国这样的平台工作。”宋紫婷是广外国际治理创新学院2018级硕士生,目前以初级专业人员(JPO,Junior Professional Officer)身份就职于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行政司多语言与学习中心。

  宋紫婷本科学习的是英语专业,她原本打算将来做一名专业口译员。但在广外读研期间,她渐渐意识到,翻译仅仅是一项技能,如何用这项技能做更有意义的事,才是自己该思考的职业道路。

  宋紫婷曾参加国际治理创新学院与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开展的一个合作项目,与20多名同学共同为一份“教育促进公正”倡议提供翻译支持。“我记得当时大家翻译了30多万字。成果出版时,每个人都很兴奋、骄傲,因为我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可以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一份贡献。”

  宋紫婷说,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们与来自联合国的专家开展了非常多的交流,“这样的学习机会,对我选择职业道路产生了深刻影响。后来,当我申请前往联合国的工作机会时,面试主考官也对我这一实践经历很感兴趣。”

  华定是宋紫婷的同届同学,本科学习的是国际贸易专业,在国际治理创新学院读研毕业后,进入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担任研究分析师。

  “读研期间,我参加了一次学院组织的‘世界银行周’活动,近距离接触到一些在国际组织工作的前辈。他们出色的专业能力、宽广的视野,深深震撼了我。”华定回忆说,当时,活动邀请了3名来自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举办交流会,“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中国籍女性经济学家。当我看到她在台上流利地用英语进行专业讲解时,既羡慕又崇拜,心里想,要是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她一样,在国际组织中做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就好了。”

  心中有了榜样,前进更有动力。这次活动,不仅让华定了解了世界银行的工作性质,还让他坚定了自己未来的就业方向——到国际组织中去,代表自己的祖国从事相关政策研究工作。此后,华定开始格外关注各类国际组织官网的招聘信息,最终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系列笔试、面试选拔,获得了心仪的岗位

  “要加强中国国际组织和国际治理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让更多中国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增进对国际组织的了解和认识,帮助更多年轻人提升对国际治理问题研究的兴趣、对参与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的信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学院院长赵龙跃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学院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充分发挥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职能和作用,有针对性地培养符合国际组织选拔要求和相应素质的高端国际治理人才。

  “学院通过组织学术研究、人员培训等活动深化与联合国、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激发同学们主动了解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相关知识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各种国内外的调研工作以及各类实践活动,让他们能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赵龙跃说。

  收获独特经验

  在国际组织工作过一段时间后,这些年轻人对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已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工作近4年的李佩欣,十分庆幸毕业时的职业选择。她觉得,如今的职业路径,给自己带来最大的改变是“让人生更广阔”。

  “目前我的主要工作是支持银行年度业务及预算规划、预算执行监控及专项基金管理等。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职业起点,既能了解部门业务规划和日常运营,又能直观体会到一个国际组织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确保银行业务灵活高效运营,实现国际发展目标的。”李佩欣觉得,如果自己在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现在可能会更关心某个具体行业、领域的发展,“但亚投行是全球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在这样的平台上工作,我会把自身的成长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治理结合起来看待,思考自己工作的意义。这是自己从前所没有的思维方式。”

  华定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2年多后,决定继续出去看看,到更需要自己的地方去锻炼、成长。

  去年,华定通过了联合国经济事务领域的青年专业人才项目(YPP,Young Professional Program)考试。这几天,他刚刚离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抵达位于埃塞俄比亚的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担任经济事务官,从事非洲地区在自然资源、绿色经济、气候变化、粮食安全和创新融资等领域的经济分析、政策研究和相关技术支持工作。

  离开华盛顿的高楼大厦,远赴陌生的非洲大地,华定有自己的考虑,“在通过YPP考试后,我收到了两个机构的录取机会,一个在美国纽约,一个在非洲,经过综合考量,我觉得还是后者更适合自己未来职业发展。因为我渴望到一个新地方经历新体验,去获得对世界的新认识,积累人生经验。”

  华定希望,自己能在新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不仅从事研究方面的工作,也参与更多实践性项目,更好地利用各方国际资源为不发达地区提供经济、技术援助。“我想利用我的知识和技能,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只有深入实地,才能了解不发达地区的民生状况,从而在后续做政策研究工作时提出更切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华定说。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有关国际组织签署的合作协议,优秀青年到联合国部分专门机构任职初级专业人员可申请资助。宋紫婷初到瑞士的前3年,这项资助为她提供了巨大帮助。

  “在祖国的支持下,我能够在联合国系统内工作、成长,这让我深感幸运。”宋紫婷说,在国际组织内工作时间越长,越意识到自己应肩负起一份使命感,“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我在工作中与世界建立起密切连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工作伙伴对中国的印象。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除了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有创新的勇气和激情,乐于倾听、敢于表达、善于合作,在多元文化中找到共识,承担起时代赋予自己的责任。”

  在这一点上,华定也深有同感。他觉得,在国际组织这种多元文化环境中工作,一方面是非常有趣,能够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另一方面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不断增强跨文化沟通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吸收先进经验,力求以更加专业、严谨和负责任的态度去完成每一项任务。

  “我非常希望国际组织能够吸收更多优秀的中国人才加入,这将推动多方受益。”华定认为,中国年轻一代的专业人才,既可以在各项国际事务方面代表发展中国家发出理性的声音,推动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包容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可以充分总结中国在公共管理、数字治理、政策执行等方面的经验,为国际组织带来更务实、更高效的治理理念,帮助提升全球治理效率。当这些年轻人今后再回到中国工作,还可以运用自己在国际组织锻炼得到的能力和吸收的经验,服务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强化培养体系

  这些中国青年能够在国际舞台上熠熠发光,离不开当前国内高校对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视。

  2016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成立国际治理创新学院,致力于强化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和国际治理理论的教学研究,加速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得到外交部、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重视和支持。赵龙跃介绍,该校创立并坚持“五位一体”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始终把立德树人坚定理想信念放在首位,目标就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治理专业人才。

  跨专业、多学科、全方位的专业及课程项目,是广外加强国际治理学科建设的一大特点。像华定、宋紫婷、李佩欣这些同学,在本科阶段就读的专业完全不同,但都考入了国际治理创新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

  “我们学院招录研究生,要求是‘不拘一格’,希望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都能在这里共同学习、相互促进。”赵龙跃认为,培养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人才,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国际政治、外交、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推动构建涵盖国际治理、国际组织、国际战略和国际谈判等特色课程的国际治理交叉学科专业。

  积极推动与国际著名高校的交流合作,是广外国际治理创新学院的另一重要办学特色。目前,该院已与美国马里兰大学、欧洲大学学院等国外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余佳琪是广外国际治理创新学院2022级学生,目前正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进行交流学习。有了师兄师姐们此前的成功经验,余佳琪已早早将进入国际组织工作当成了自己未来的求职目标。

  她告诉记者,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学习的经历,对自己今后职业发展很有帮助。“作为一名拥有会计与审计学科背景的学生,我在这里得以拓展对公共财政管理、公共政策分析和全球经济治理的理解,并深入探索如何将学术理论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解决方案。此外,还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师生的交流碰撞中,不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视野。”

  课堂学习之外,马里兰大学还组织学生参访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在与相关专家的交流中,我进一步了解了国际组织的运作方式。这些活动让我意识到,全球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不同利益相关方共同博弈、合作、调整的过程。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在现实约束与长远目标之间寻找平衡,让我对全球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余佳琪说。

  赵龙跃认为,深化与国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帮助学生们拓宽国际视野、提升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交流能力,更有利于增进中外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互补,推动中外普通民众之间的友好来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各国青年相互交流、学习,以欣赏、互鉴、共享的观点看待世界,也是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责编:李昉、郝孟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国际组织里的中国青年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