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联动产业 优化调整 勾勒职教新蓝图—— 1434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

联动产业 优化调整 勾勒职教新蓝图—— 1434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

2025-03-18 14:26:09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现代畜牧专业是学校的王牌专业之一,学得好,就业就好!”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现代畜牧专业大二学生黄祖健笑吟吟地告诉记者。

现代畜牧是近年来新开设的高职本科专业。“很幸运,通过专升本,我顺利进入广西农职大,继续在现代畜牧专业深造。”中职就读于广西农牧工程学校畜牧兽医专业的黄祖健,对现代畜牧专业前景信心满满,“毕业后,我要把所学的知识和专业技能带去农场,为家乡的畜牧业发展尽一份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近年来,教育部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每年组织开展新专业增补工作,近3年累计增设85个专业,《专业目录》最近一次更新是在2024年12月,新增中职专业3个、高职专科专业20个、职业本科专业17个。截至目前,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总数达1434个,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有效促进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职业教育新增专业如何有效落地?专业调整又如何与产业精准匹配?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职教专业设置关乎人才培养质量

北京教育科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霍丽娟告诉记者,在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者。要用《专业目录》去引领人才培养,同时实现对人力资源的精准配置。

“近几年,涉海专业招生火爆,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学校及时优化了一批高水平专业。”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负责人李军介绍,近两年该校不断调整涉海专业布局,打造该类人才培养专业群,如2022年新增了工程测量技术(海洋测绘)专业,今年新增了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岩土工程技术、绿色低碳技术等专业。

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企业对新兴技术相关技能人才需求大幅增加。

“新技术、新知识喷涌而至,如何科学设立契合学校定位的专业,培育出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相关负责人刘义飞说。

关于专业调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校长朱运利举例说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是国家未来重点关注和发展的产业,目前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是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和吸引力的关键一环,也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和制造强国的重要基石。”霍丽娟强调,“要充分发挥专业牵引作用,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为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精准匹配产业需求,职教专业设置面临挑战

2024年是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调整和优化幅度最大的一年。计算机应用技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多个专业被撤销。所有新增补专业,职业院校均可依法自主设置,备案后即可于次年招生。如何增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如何保证所设专业的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

昆山开放大学正高级讲师张宏表示,随着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随之动态调整,这是职业教育的规律和基本理念。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历史惯性、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场所等各种因素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调整并不及时,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不高。

“理想情况下,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应该出于实现自身价值的考虑。如果学生所学专业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他们毕业后很可能不会从事相关工作。”张宏表示。

在采访中,一些专家向记者反映,我国部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同质化、对接产业不够精准等问题,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适配度有待加强。“比如,数据显示,2025年铁路系统招聘计划提供了4万余个工作岗位,而全国重点铁道高职院校年均毕业生已突破8万人。”有专家认为,未来在专业的精准对接方面,还要下大气力。

“当前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环节不完整、价值链层次较低。这不仅影响毕业生就业和职业发展,更难以适应区域产业的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等要求。”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唐智彬说。

“为了利于招生或迎合部分家长的想法,一些高职院校不断扩大财务会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电子商务等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但事实上,这些专业的人才需求趋于饱和。而其他一些岗位却缺乏专业对口人才。”张宏表示,“热门专业人才过剩与特色新兴产业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就这样越来越凸显。”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徐建俊表示,部分高职院校在迎合市场需求开设新专业时,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新设专业学生数量一旦增多,学校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实训场所、设备及优秀师资等教学资源,难以提供与行业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和实践岗位,导致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进而影响学校声誉与吸引力。

最新专业调整回应新兴技能人才需求

近年来,教育部不断加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力度,引导和支持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区域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民生紧缺需求。

在2024年12月的《专业目录》调整中,新增设专业重点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面向先进制造业、数字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新需求,新增相关专业占比超过50%。新增专业中,近半数是职业本科专业,以满足产业升级对高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本次职业教育专业增补中,高频词当属“智能/智慧+”。比如,围绕服务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增设了航空复合材料智造工程技术、航天装备精密制造技术等专业;聚焦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产业,增设人工智能数据工程技术、智能体工程技术等专业;服务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需要,增设生态环境数智化监测技术等专业……

“这一更新是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方面的动态调整能力。此次调整不仅体现了对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生态环境治理等战略领域的支持,还对乡村振兴、能源革命和体育强国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作出精准回应。”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端鸿表示。

比如,对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需求,增设乡村治理技术、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应用技术、茶叶生产与应用技术等专业;促进数字经济、海洋经济、低空经济发展,增设数字时尚设计、文物数字技术、远洋渔业、电动飞行器应用技术等专业;聚焦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增设足球运动、足球运动与管理等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新设17个职业本科专业,几乎占据了职业教育新增专业的一半。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徐国庆教授认为,职业本科定位于技能人才培养的“塔尖”,亟须重构教育教学体系。“新专业调整不仅要增加课程,更重要的是服务好产业需求。”

“事实上,过去在机械化、标准化模式下建立的职业教育体系,已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之变。”徐国庆表示,接下来,职业教育必须加速专业调整、加大变革力度。通过课程、教材、师资改革、实训基地、相关职业资格认定等一系列组合拳,做深做细做实专业人才培养。

“院校可以提前布局,充分论证专业设置‘适度超前’的现实可能。”唐智彬建议,应充分发挥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新型产教融合实体机构的重要功能,进一步增强产业与职业教育之间的联系。在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促进产业反哺职教发展。

(记者 王轩尧)

(责编:李昉、郝孟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联动产业 优化调整 勾勒职教新蓝图—— 1434个专业基本覆盖国民经济各领域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