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人工智能时代,推进语文教育正当时

人工智能时代,推进语文教育正当时

2025-03-19 16:46:41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通过对全国93所高校558个专业的调查发现,超过一半专业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而且理工科专业开设的比例更低。”此前,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海洋大学副校长宁凌建议,高校全面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提高该课程地位,规范教材和大纲,提升教学质量。据媒体报道,该建议日前获得教育部答复。教育部在答复中称,下一步将指导相关专家组织开展调研,深入了解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情况,推动高校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AI时代,语文何为?对教育部门而言,这一问题不仅关涉语言文学教育的未来,也触及人文传统的传承延续和创新发展。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语文一直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中小学阶段必修的语文课,还是各高校开设的大学语文等相关课程,都以制度形式明确了语言文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语言文学独有的教化和审美功能,深刻塑造了当代中国的基本面貌。讲究润物无声、“熏浸刺提”的语言文学教育,是我们涵养人的素养的基本手段。掌握母语用法、培育完整人格和提升国民素质是语言文学教育的初衷,这不仅是维系民族血脉与赓续文化传统的根本途径,更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以思想和审美“立人”的重要抓手。

在探讨教学改革的路径之前,厘清大学语文的价值问题更显紧要。总体而言,通过讲授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学语文能让青年学子“兴发感动”于熔铸其间、绵延不绝的思想方式和审美形态,继而赓续传统伦理、道德主义、忧患意识、家国情怀等各种宝贵的精神财富。

具体而言,其一是借“言”入“世”。当代大学生首先要从学习母语入手观察、理解和融入社会。语言是人类的栖居之所,什么样的语言系统就会制造什么样的生存环境。当网络用语替代日常言语和文学语言时,青年一代的认知也容易局限于虚拟世界,并因此忽视当代中国的其他面向。针对这一现象,大学语文可以承担复兴母语之责。以经典的文学作品为窗,青年学子尽可从中体察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文学语言不论是慷慨粗粝还是简约丰盈,都能以言造象、传承精神,是古往今来伟大作家们对中国与世界的思想重构。通过文学语言的意象、情境与意涵,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的思想传统才能为世人所体察。换言之,有了文学语言缔造的艺术世界供我们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今人才可赓续中华民族那些非物质性的精神财富。从这一点来看,学习母语,传承中华文化,应该成为当代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其二是由“文”立“德”。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既需要法律体系的保障,同时也离不开道德力量对人性的约束。而大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题中应有之义,便是维护社会道德。道德主义传统绵亘不绝,在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优秀文学作品中得以薪火相传。更为重要的是,文学作品所传承的道德主义,不局限于私德领域,它以惩恶扬善的叙事法则,弘扬了诸如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等至高道德。从这个角度看,高校推进大学语文教育,实则具有以道德本位培育新时代国民综合素质的现实价值。

其三是以“美”育“心”。当大学生遭遇价值困惑,大学语文课程可以用文学之美熏陶人心。如朱光潜先生所言,“慢慢走,欣赏啊”的审美经验,庶几可抚慰人心。借由阅读和创作文学作品,青年学子大可放慢脚步,在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中,深度体验喧嚣扰攘的人间烟火和阒然无声的万物滋长。生命的美好与世界的无穷,在文学带来的审美感觉里疗愈人心。由是观之,可以说推进大学语文教育正当其时。

(作者:叶立文,系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编:李昉、郝孟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人工智能时代
推进语文教育正当时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