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培养创新意识 挖掘发展潜力 ——高校“双创”教育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培养创新意识 挖掘发展潜力 ——高校“双创”教育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2025-03-19 16:54:35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创新创业(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已成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创业支持体系提升创业质量的意见》。意见提出,完善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推进课堂教学、科研实践、帮扶指导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这为高校“双创”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何要在高校推进“双创”教育?高校“双创”教育现状怎么样?如何推动“双创”教育实现提质发展?带着这些问题,科技日报记者日前与相关专家进行了交流。

搭建自我展示舞台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正是“双创”教育的重点。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王洪才指出,开展“双创”教育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探索、勇于实践,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学生而言,“双创”教育无疑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舞台。“在中小学阶段,学生们很少有独自探索的机会。”王洪才表示,开展“双创”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帮助他们挖掘自身发展潜力、探索自身能力的平台。“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少学生认为,完成课程学习任务就能实现自我价值,这种观念并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双创’教育要做的,是将学生从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让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他说。

“双创”教育的另外一个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例如,曾经我们评价人才的标准是看他是否具有渊博的知识,如今知识渊博已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王洪才认为,“双创”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得知识能够更好地为学生所用,最终服务社会。

“可以说,‘双创’教育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为学生、高校、社会之间搭建了实现良性互动的桥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孙宇指出,在“双创”教育的探索中,高校开始有意识地改变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提升创新竞争力。“这种转变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能够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对高校自身发展大有裨益。”他说。

转变人才培养思路

“曾经,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读了大学,日后便可‘高枕无忧’。这使得部分大学生缺少职业规划意识。”王洪才介绍,就业环境的变化,让大学生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大学生需要积极谋划自己的发展道路。大家也逐渐认识到,必须转变就业观,从被动就业走向主动就业,甚至是主动创业。

在这一背景下,“双创”教育的探索逐渐展开。1999年,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清华大学承办的首届“挑战杯”和讯网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在北京成功举办。此后,“挑战杯”系列赛事的影响力日益提升。如今,它已成为我国“双创”教育领域的顶尖赛事。

“不过,要防止‘双创’教育浮于表面。”王洪才指出,不少学校仍将“双创”教育视作一种活动导向的教育模式,这难免会影响学生参与“双创”教育的积极性。

“这也导致不少高校形成了不太科学的‘双创’教育模式。”孙宇指出,部分高校将“双创”教育简化为竞赛辅导或选修课“拼盘”,未与专业课程形成有机融合。这使得学生很难有机会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不少学生将参与“双创”教育相关活动视为履历评优的“加分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双创”教育的实施效果。孙宇认为,一些学生受“速成创业”观念影响,片面追求商业计划书包装或融资技巧,忽视技术积累与社会价值,存在为获奖而创新的功利化倾向,这不符合“双创”教育的宗旨。

“不少高校在‘双创’教育的师资配置方面明显不足。”孙宇表示,目前,兼具理论素养与产业经验的“双创”导师严重短缺,多数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历;而校外企业家导师因时间、地域限制难以深度参与教学,导致课程内容偏理论化。“要想做好‘双创’教育,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说。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对于许多刚入学的本科生来说,创新创业看似遥不可及,但创新创业精神却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备素质。

对此,孙宇认为,高校需进一步扩大“双创”师资队伍,应当让真正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通过言传身教,提升学生“双创”技能。“一方面,高校可鼓励教师赴企业挂职锻炼或自主创业,培养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另一方面,高校也可尝试完善企业家导师认证体系,通过‘双聘制’让更多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专家,深度参与课程设计。”他说。

在课程设计方面,王洪才认为,应精简相关课程,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来帮助学生建立创新思维和自主意识。此外,高校还可探索项目制课程体系,让学生主动探索并解决问题。

孙宇补充说:“高校可以尝试构建‘双创’课程体系。在学生的培养方案中,高校不仅可以设计专门的课程模块,还可以将‘双创’内容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甚至可以通过校际联动的项目制课程,探索协同式‘双创’教育。”

“要想做好‘双创’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孙宇认为,做好“双创”教育的重要前提是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可以放开手脚,主动探索。

“‘双创’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发明创新和自主创业,学生能够找寻到自己的潜在成长方向,发掘出自身的价值。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方可实现‘双创’教育的价值。”王洪才说。(实习记者 夏天一)

(责编:郝孟佳、李昉)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培养创新意识 挖掘发展潜力 ——高校“双创”教育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