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 “让职校生也有满满获得感”

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 “让职校生也有满满获得感”

2025-03-24 13:20:48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今年寒假,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系学生牛文浩一点也没闲着。

  一台三轴数控机床前,牛文浩和3名同学正忙着训练。有人盯主轴,有人盯面板,工作台上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银色工件。

  还有2个月,就要参加全国技能大赛了。除了吃饭,牛文浩就“泡”在学校实训基地。不过,小伙子乐在其中,“得争分夺秒啊!”

  从小,牛文浩就对机械组装很感兴趣,看相关视频常常入了迷。像他一样,当前全国有约3500万学生在各级职业院校学习。职业教育发展如何,关乎个人长远发展,也关乎产业未来前景。

  “要让职校生也有满满获得感。”谈及职教初心,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孔祥敏如是说。从鲁中一所区位优势不强的普通职校,到王牌专业超本科线60余分,学校25年的成长之路,正是中国职校一路爬坡过坎的生动注脚。

  在校园中行走,透过一张张青涩又专注的面孔,记者看到了未来产业一线的鲜活力量。

  

  破解实操实训难题——

  “找到共赢点,校企合作才长久”

  长期以来,“技岗不匹配”“实战培训少”等教学难题一直困扰职业教育发展。咋破局?莱芜职业技术学院的答案是四个字:校企合作。

  走进学校8200多平方米的机械工程实训中心,轰鸣声不绝于耳,300多台套机床设备齐整整地排开。这里,藏着一个“校中厂”——学校与中品智能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将企业的真实生产过程引入校园。在企业派驻技师指导下,学生就能直接上手加工订单零件。

  校中厂,有啥好?智能制造系教师付贵臣随手拿起一旁的零件举例:此前,学校因设备限制一直采用立铣工艺,零件加工出来,总有一圈圈亮闪闪的刀纹。跟中品机械合作后,学生们才知道,原来大型企业用的是卧铣工艺,一刀铣下来,纹路没了,零件光滑又漂亮。

  “有了校企合作,工艺、图纸、参数等一线的‘门道’,对学生将不再是‘黑箱’。”付贵臣表示,合办校中厂,一方面可以赋能学生实操、节省教学耗材;另一方面,企业也能降低人工成本,建起属于自己的“人才蓄水池”,可谓一举多得。

  校企合作可不是随意的“拉郎配”。智能制造系主任宋健向记者坦言,实践中,若校企合作成本与收益失衡,往往会降低企业对教学的配合度,陷入“校热企冷”的困局。

  “这说明,让企业单方面掏钱、掏资源的路子行不通。”宋健说,“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发现,只有找到共赢点,校企合作才长久。”

  共赢点,怎么找?还得真跑、真干、真调研。

  前些天,莱职低空经济产业学院挂牌成立。为了寻找产业合作伙伴,校方主动出击。“老师们曾跑到北京、成都、衢州等不同城市调研低空经济,多次参加行业大会,不断与我们沟通,与产业一线接触。”低空领域企业、北斗伏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张亚强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次调研,莱职终于“挖”出了校企的共赢点——

  一方面,低空产业一线紧缺无人机飞手、空域管理师等技能人才,恰需职校培养输送;另一方面,北斗伏羲的空管系统需要落地验证,学校有平台、有场地,何不联手开发应用场景?

  如今,校园里一个15米长、8米宽的无人机起降场格外吸睛,只需3分39秒,无人机就能从3.3公里外的商圈为学生取回外卖;在指挥基地的大屏上,无人机的飞行路线也可实时传回,放大三维地图,只见每一个路灯、每一棵树,都打上了密密麻麻的蓝色网格码,科技范儿十足。

  “我们的师生和企业一起,开发了半径5公里的低空路网,搭建了真实的校园物流航线,学生的实操、实训不愁了!”人工智能系党支部书记宫立圆骄傲地介绍,去年学校已有163人就职于低空经济产业链,学生还斩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组装”赛项的中国区金奖。

  找到共赢点,让校企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依托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学校与中铝集团、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中铝山东等单位深度融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开发课程和教材等。同时,通过现代学徒制、冠名班、订单班等多种方式,与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泰山钢铁等多家企业联合办学。得益于产教融合,学校已部署生产性实训工位9541个,近5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

  破解师资队伍建设难题——

  “不断自我超越,才能给学生带来新知”

  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关键。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让教师始终站在产业前沿?在莱职,三个故事给了记者答案。

  第一个故事,关键词是“机制”。

  “为了解医疗行业一手情况,我们规定,每年教师都要去当地医院一线轮岗。”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党总支书记毕研强坦言,“但也走过弯路,差点让‘去一线’成了‘走形式’。”

  原来,医护系全体教师都集中在寒暑假去轮岗。由于时间仅1个月,老师们刚熟悉医院的工作流程,轮岗期便接近尾声,实践效果不佳。见状,院系反复论证,自2023年起推行新机制:每批只选派五六名教师赴医院开展临床实践,一去就是半年,如此,实现五年内全员轮训。

  “在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一次轮岗的时间变长了,大家能真正俯下身、沉下心。普通医护干什么,我们就做什么,一点不含糊,这样教学才有底气!”医学技术与护理系主任孟凌春说。

  第二个故事,关键词在“激励”。

  付贵臣原是莱芜钢铁集团的一名技师。在企业里,老付技术过硬,但有个事总让他犯愁:自己是专科出身,最多干到“大班长”,要想晋升管理层,难!

  转机出现在2017年。当年,莱职邀请他到机电一体化方向从教,一入校就可定为中级职称,一年后还有机会升副高。“学校有激励机制,能晋升、能评奖、有福利,我的职业天花板更高了,个人成长更好了!”付贵臣说。如今,莱职“双师型”教师已有405名,按照山东省办学质量监测指标计算方法,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8.97%。

  第三个故事,关键词是“超越”。

  今年是人工智能系主任曹凤莲从教的第二十二年。学计算机出身的她,向记者细数课程几度“大换血”的经历:刚入校,教的是信息技术基础;“动漫热”涌现,她教起Flash动画;再后来,Flash被市场边缘化,她改教Java、C语言等编程技术;未来,自己还要承担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授课任务……

  今年初,横空出世的DeepSeek,又让人工智能系的教师微信群“炸了锅”。“DeepSeek有何独特架构”“啥是本地部署”……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得火热。两周后,这项新技术便嵌入新学期的教学中。

  “我常常开玩笑,职校老师想‘躺平’都不行。”曹凤莲介绍,针对新技术,大家从网上自学,也去企业顶岗、调研、请教,常常天黑了,院系办公室里的灯还有一两盏亮着。“产业变化太快了,只有不断自我超越,才能给学生带来新知。”她感叹。

  3个故事,是莱职教师队伍努力接轨产业一线的缩影。而这几年,新入职的年轻人又有了不同的变化。

  “去年,我们与莱芜高新区5家企业签订共享协议,共同引进了4名博士。他们既入编、落户学校,也纳入企业研发和技改团队,可叠加享受校企双份的人才政策红利。”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周美栋表示,一系列筑巢引凤政策,让更多高层次人才投入职业教育的大潮中。

  破解“全人教育”难题——

  “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已撑起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一个问题也拷问着职校发展:除了学到一门手艺,在职校,学生还能获得什么?

  “职校走到今天,既是一种职业教育,也应是一种全人教育。”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徐运国道出了自己的思考,“不仅是能力的锻造场,职校更要成为素质的滋养谷,助力学生长远发展。”

  长远发展,心理健康是基础。在职校,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文化课水平不理想,容易陷入迷茫。为此,莱职开展春秋两季心理健康普查,建立了68名重点关注对象的成长档案。

  “仅过去一年,我们就开展了40多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累计接待个体心理咨询100余人次,帮学生走出迷茫。”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孙燕介绍。

  成长,还需要向上的活力。在莱职,“无体育 不青春”的品牌文化正逐渐形成。不仅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体育还和专业技能有机融合——

  办校园足球联赛,几名师生买来画线车和腻子粉,自己动手完成了4000余平方米的场地画线,省下近6000元费用;

  体育课也有新花样:汽修专业的学生翻运轮胎,通过深蹲训练提高“下盘功夫”;护理专业则练起“绑腿跑跳”,提升急救协同能力……

  “我们提倡体育运动,也重视心理健康,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更能成长为一个心理成熟、情绪稳定的人。”徐运国解释。

  成长,还需要持续学习的能力。未来产业无疑会加速迭代,怎样让学生有更好的职业迁移能力,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走进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实训中心,只见两名学生正在病床前模拟老年护理场景。记者注意到,他们交流时用的不是中文,而是英语。

  “我们很重视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无论是参加世界职业技能大赛,还是将来走入职场,外语都是一项必备技能。”孟凌春介绍,学校已与芬兰罗约阿应用科学大学签署共建中芬康养学院,推进双方课程互融互通,进一步提升医护系国际化水平。

  据介绍,当前莱职累计与多个国家的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开设海外办学点,立项建设13门国际课程标准。在国际化办学中,学生们视野更开阔,自信心更强了。

  如今,全校学生已累计斩获1000多项国家及省级奖项,同时积极回馈社会,有600余人通过志愿服务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孔祥敏表示:“我们希望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企业员工,更是人格完善、开放自信、内心充盈而幸福的人。”

(责编:岳弘彬、牛镛)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 “让职校生也有满满获得感”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