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2025-03-31 13:37:13
《学习与研究》
分享:

二十届中央委员,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 怀进鹏

  2024年9月,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全面动员令;10月,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系统将深刻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抓好贯彻落实,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篇章中勇担新使命、彰显大作为。

  1.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系统科学回答“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重大命题,整体擘画教育强国建设战略图景,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指引教育强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教育系统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

  准确把握教育的“三大属性”。大会强调,要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政治属性,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必须确保我们培养的人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人民属性,事关教育的基本立场和价值追求问题,必须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战略属性,事关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必须发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功能。这“三大属性”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本质特征的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深化对教育发展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深刻揭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先进本质、鲜明特色、独有优势,把我们党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认识提升到新境界,是教育强国建设顶层设计、谋篇布局的“原点”和“靶心”。

  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六大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引领力,是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有效塑造青少年价值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能力。人才竞争力,是人才的综合实力、竞争实力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国际比较优势。科技支撑力,是有效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并通过科技自立自强有效支撑国家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民生保障力,是有效回应人民群众对更加公平优质教育需求、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能力。社会协同力,是调动央地两个积极性、有效协调整合全社会资源、形成共同支持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国际影响力,是中国教育的全球话语权、吸引力和在全球教育治理中的引领力、塑造力。

  准确把握教育强国必须全面构建的“八大体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要求,建成教育强国,必须全面构建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开放互鉴的国际合作体系。这“八大体系”,构筑起了教育强国的“四梁八柱”,推动教育体系更加注重系统性、综合性集成,推动教育组织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多元多样,推动教育发展更加注重胸怀天下、自信自立,推动教育活动更加注重向更加灵活广阔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延伸。

  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要正确处理的“五个重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正确处理五个重大关系。一是支撑国家战略和满足民生需求的关系。这把教育强国的战略先导作用和根本价值追求有机统一起来,明确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重点和最终目标。二是知识学习和全面发展的关系。这深刻把握了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明了方向。三是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关系。这体现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践要求,有利于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配性和有效性。四是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这为完善学校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化解学校安全风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五是扎根中国大地和借鉴国际经验的关系。这要求我们坚定教育自信,把握世界教育强国共性特征和规律,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这五个重大关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世界现代化发展、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对人才支撑创新、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化了我们对教育强国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准确把握建设教育强国的“五项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教育强国建设重大任务进行系统性、整体性部署。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充分认识这是教育强国建设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跃升的重要布局,是必须牢牢盯住、确保拿下的主攻领域。

  “三大属性”“六大特质”“八大体系”“五个重大关系”“五项重大任务”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丰富发展,表明我们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开拓了新境界。

  2.深刻认识以教育强国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背景和重大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教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明确,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这是作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支撑和引领作用的战略安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后紧接着部署“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作出重要安排。党中央的系列重大部署,充分体现出教育强国建设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重要功能的基本定位。这次全国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强调建成教育强国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标志着教育在国家现代化战略全局中的地位作用达到前所未有高度。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来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必然性。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果”,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因”。16世纪以来多个世界科学中心的更迭,无一例外显示出,教育的优先布局与国家的兴盛强大密切相连。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富有创新能力,能更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综合国力持续提升、经济持续繁荣。世界各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起步阶段小学教育、初等教育是关键,进入发展阶段更需要中等教育,而走向更强、走向引领、走向创新的时候,高等教育就是一个关键博弈点。大学是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因为它能创造知识、传播传承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术创新和商业价值,能培养社会治理所需要的各类应用人才,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多类型的公共服务。当前我国正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国家的战略利益、战略目标决定了国家发展的优先导向,决定了教育强国建设需要摆在优先位置。

  从中国式现代化和教育的密切联系中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的深远影响,面对我国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加快的迫切需求,能不能培养出世界一流人才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大批高素质建设者,能不能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提供支撑,是摆在教育面前的重大课题。这就要求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汇聚一切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要素和科教资源,跑出教育加速度,助力国家抢占先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面对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性特征,教育资源布局配置、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等迫切需要前瞻谋划,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使具有不同禀赋和潜能的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从教育的现实基础和差距挑战中深刻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紧迫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充分肯定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指出教育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当前面临的挑战,比如,高等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撑力引领力不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学科专业和社会需求匹配度有待提高,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与学龄人口变化尚未完全适应,教育“内卷”现象依然存在,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的协同度急需增强,等等。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只有10年时间,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要以百年树人的战略眼光和百舸争流的奋斗姿态,全面推动思想观念、推进方式、规划方法、评价机制的转变,更好担当起职责和使命。

  3.以钉钉子精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这就要求自觉运用科学规律,以综合集成的系统观和重点突破的成效观,注重系统集成、增强协同能力,一体统筹谋划、抓紧推进急需布局的重大事项、重要改革,把教育强国战略图景转化为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和具体成效。

  夯实育人这一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一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三进”,是思政工作的重大任务。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持续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用好大中小学读本。目前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已经实施了20年,需要整体优化设计、升级为新方案。同时,系统完善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注重运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打造一批增进思想认同、引发情感共鸣的“大思政课”。坚持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二要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优势,深入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深刻揭示蕴含其中的道理学理哲理,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相应的学科方向和课程教材。构建以各学科标识性概念、原创性理论为主干的自主知识体系。推出“中国系列”原创教材,打造自主教材体系。三要以身心健康为突破点强化“五育并举”。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着力解决“小眼镜”“小胖墩”等问题。持续推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工作体系。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深入实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美育浸润行动,让学生既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又提升人文素养、厚植文化自信。

  强化服务这一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这强调的是教育的服务导向。要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着眼提高创新能力,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学科设置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一要加快推动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从国家重大战略中凝炼科研方向,突破现有学科路径发展依赖,打破学科、院系和校际边界,创新高校有组织科研机制,在协同高效的科研攻关中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重大科研任务引领学科交叉融合再创新,催生新兴学科发展,使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和交叉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竞相涌现,夯实国家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战略基座。二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好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持续推进基础学科“101”计划实施,打造一流核心课程、教材、实践项目和师资团队。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汇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头部企业和国家实验室力量,着力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三要分类推进高校发展,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功能,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建立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持续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四要加快推进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和高等研究院建设,重塑国家大学科技园体系,把企业和产业的问题带到大学来共同研究并推动转化。推动高校应用型学科与区域重点优势产业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合,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五要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着眼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打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产教联合体,实现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提升。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让不同禀赋的学生能够多次选择、终身学习、多样化成才。

  用好改革这一动力。深化改革是教育强国建设动力之源、活力所在。把政策、制度和组织机制的一体化部署调整作为保障和支撑,围绕教育强国建设中遇到的绕不开、躲不过的问题,推动观念更新、工作评价和方法变革。一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评价导向,统筹实施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选人用人评价等改革工作。借助和发挥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推动加快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的有效路径和方式。二要把公平融入改革各方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探索各学段学龄人口变化监测预警制度、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三要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深化同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不断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

  抓好队伍建设这一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队伍建设极其关心、念兹在兹,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一要实施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准入、发展、评价全过程,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不断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二要稳定支持一批40周岁以下优秀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实施长周期评价、持续稳定支持,营造心无旁骛、潜心研究的良好生态,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开展原创性、非共识性创新研究,勇闯科学“无人区”。三要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健全教师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师范教育办学水平,推动高水平大学开展教师教育,让更多成绩优秀且乐教适教的人才从教。四要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针对人口、城乡结构变化和教师结构性、阶段性、区域性短缺问题,创新编制管理,加大教师编制统筹配置,优化学校师生配比和教师岗位结构比例。五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注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做好教师荣休工作,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建设教育强国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未来可期。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教育强国的宏伟蓝图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