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冷门绝学“热”起来!

冷门绝学“热”起来!

2025-03-31 13:53:57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近年来,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媒体的蓬勃兴起,甲骨文表情包、文物修复短视频、跟着《黑神话:悟空》游山西等话题“破圈”传播,让甲骨文、古建筑学等一批冷门绝学走进大众视野。

冷门绝学,通常是指那些文化价值独特、学术门槛高、研究难度大、研究群体很小,甚至后继无人的小众学科。这些学科虽不为大众所熟知,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独特记忆与智慧结晶,对于国家发展、文明传承、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这些学科是如何被“焐热”的?如何提升大众对它们价值的认识?在数字时代,它们迎来了怎样的发展新机遇?听听这些“冷门绝学”的守护者怎么说。

用代码“复活”甲骨文

讲述人: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永革

河南安阳是殷墟所在地,也是甲骨文发现地。我常想,3000多年前的商王是否也在这片土地上仰望星空,用甲骨文记录下疑惑与答案?如今,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源代码”,更是一座亟待破解的文明迷宫。

1985年,安阳师范学院成立甲骨文研究团队之初,前辈们面对的是堆积如山的甲骨拓片和文献。那时,甲骨学研究还停留在“纸笔时代”,学者们需要耗费数年才能完成一片甲骨的缀合与释读。2000年,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我加入团队,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用代码“复活”甲骨文?

我们用了3年时间,开发出全球首个甲骨文可视化输入法。这是甲骨学与计算机科学的第一次“跨界握手”。但真正的突破始于2019年上线的“殷契文渊”平台。网站集纳了23.9万幅甲骨图像、3.4万种论著,向全球免费开放。曾有海外学者感慨:“过去查资料要跑遍世界,现在动动手指就能‘穿越’到殷商。”

然而,挑战远未结束。殷墟出土的约16万片甲骨中,90%是碎片,有的薄如蝉翼,有的小如指甲盖。传统的缀合工作依赖学者的经验和直觉,效率极低。2021年,团队研发出基于人工智能的甲骨文自动缀合系统,两分钟内能从1500片碎片中筛选出300多片候选,再通过边缘、纹理、残辞匹配,精准拼接。目前,我们已成功缀合105组甲骨,其中一对碎片甚至还原了商代的一次日食记录,为商代史和历法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

甲骨文若只停留在学术论文中,终将沦为“博物馆里的化石”。如何让这门“绝学”不绝?我们一直在思考和实践。

2024年4月,“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上线,公众可以通过手机感受甲骨文的魅力。在“创造”模块中,还可以用甲骨文“自创”高铁、飞机等现代词语。“甲骨文广播体操”已在河南省中小学校全面推广,其将19个甲骨文字融入肢体动作,孩子们在跳跃伸展中感受“鹿”字的灵动、“射”字的张力……

去年,实验室第一次招满了10名研究生。看着这些年轻人熟练地操作三维建模软件,我仿佛看到20多年前的自己。不同的是,他们的工具从放大镜变成了AI算法,研究场景从库房拓展到数字云端。

有人问我,坐20多年“冷板凳”是否值得?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值!数字技术让甲骨文不再是学者独享的密码,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文明记忆。当年轻人用甲骨文设计表情包,当海外学者通过云端共享数据,当AI与人类共同破解文字谜题……甲骨文已然在数字时代“热”了起来!

简牍走出“深闺”人争识

讲述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 张继刚

出土简牍是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历史上,以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时代大致为夏商到魏晋,前后约2000年。简牍文献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写本和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脉络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以来,全国出土的各类简牍已有200多批次、30万枚左右,极大丰富了传统史料,对相关历史时代的研究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西北师范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简牍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起,黄文弼、阎文儒等先辈学者就已在我校开始西北汉简的发掘整理工作。

2007年,我在西北师范大学李宝通先生指导下攻读硕士学位。那是我首次接触简牍学,并被深深吸引。传统史书偏重于政治制度的记载,关注的是社会上层。但在一枚枚墨迹斑驳的西北简牍中,我们看到在两汉王朝拓土开疆的宏大背景下,边地百姓日复一日辛苦劳作、驿置小吏年复一年迎来送往……这正是被传统史书忽略的平凡而真实的历史细节。

2013年从南开大学博士毕业后,我回到母校任教,加入了由田澍和张德芳先生组织、带领的简牍学研究团队。这些年,我们先后整理出版《甘肃秦汉简牍集释》《肩水金关汉简》等重要简牍资料,为后续研究奠定了文献基础。我们聚焦先秦秦汉魏晋史、西北边疆、丝绸之路等研究领域,主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先后出版《河西走廊通史》、“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等大型研究成果,力求让“冷门不冷,绝学有继”。

我们还致力于简牍知识共享和文化传播,推出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简牍学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将资料库向全球用户免费开放。此外,我们走进西北师大附小的课堂,带着孩子们穿汉服、读简牍,一起了解“仓颉造字”的故事;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博物馆紧密合作,共同挖掘简牍文化的当代价值……

近年来,“简牍热”持续升温,公众对简牍展示出前所未有的好奇与热情。甘肃简牍博物馆建成开放一年,便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参观人次逾百万。作为简牍研究学者,我很高兴看到简牍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融入大众生活。

做中国气派的西夏学

讲述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院长 杜建录

提起“西夏”,人们往往为其打上“神秘”的标签。一度,由于西夏未被列入正史、文字难以辨识、遗存破坏严重等原因,解读西夏文犹如破解“天书”,研究西夏史如同坐冷板凳,西夏学成了公认的“冷门绝学”。

然而,国内外对西夏学的研究从未间断。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西夏学研究产出了《西夏史稿》《西夏天盛律令》《夏汉字典》等著作,还首次在中国通史中确立了西夏史的地位。西夏学的研究范围从早期的文献整理和文字释读,拓展到对党项民族及西夏政治、经济、军事、宗教、语言文字等全方位研究,这意味着完整意义上的西夏学初步形成。

虽然研究成果很多,但我们面临的困难也不少。当时,西夏学研究力量相对分散,缺乏系统的学科建设,往往因个别专家退休或调动,这个单位或地区的西夏学研究就停滞了。此外,大量西夏文献沉睡在库房,难以实现跨单位共享。1991年,宁夏大学成立西夏研究所,我于次年调入该所工作。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人手短缺、资料匮乏。

2001年,教育部在宁夏大学设立西夏学重点研究基地,这让我看到了希望。我们按照“承担任务进基地、完成任务出基地”的规定,聘请国内外西夏学专家,引进和培养青年学术骨干,并与中国社科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西夏文研修班,面向国内外招收学员。

队伍有了,可依然“无米下锅”。长期以来,大量西夏文献流失海外,特别是俄藏黑水城文献占目前所知西夏文献的大部分,因此就有了“西夏在中国,西夏学在国外”的说法。不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合作的加强,俄、英、法、日和中国藏西夏文献陆续整理出版,为西夏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高效产出科研成果?还得抓大课题、大项目。作为研究基地负责人,我带领团队确立了文献资料整理出版、文献资料专题研究以及西夏社会历史研究的“三步走”战略。我们先后承担了100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牵头组织出版《中国藏西夏文献》等多部大型文献丛书,即将出版400万字的大型历史著作《西夏通志》。有人说,“高冷”的西夏学慢慢被“焐热”了。

下一步,我们将以“绝学”学科扶持计划为契机,带领团队面向世界建设学科,立足一流培养人才,推出更多优秀成果,努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中国话语、中国气派的西夏学。

古建筑“跳”出课本

讲述人: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 路易

与古建筑修缮打了近20年交道,我深切体会到冷门学科发展的不易。

古建筑保护研究作为建筑学专业中的冷门学科,吸引力较低,就业压力大,导致人才储备不足,研究力量薄弱,国内能够开设中国古建筑学科且具有研究能力的团队屈指可数。因古建筑相关学科的冷门属性,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研究经费支持,难以开展延续性研究。公众对这些学科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认为它们“无用”或“过时”。部分研究机构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上进展缓慢,未达到普及程度,不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提升研究效率。

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古建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古建筑研究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2023年,我和同事负责对山西省太原市崇善寺大悲殿进行研究修缮。这座明代官式建筑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恭王为母亲祈福而建,但由于年久失修,又受水患影响,出现了病害。在修复前,我们使用了三维扫描、无损探伤、环境监测等技术手段,发现大悲殿所在区域地下水位较高,柱基存在不均匀沉降,且建筑整体向南歪闪。为了保护殿内的一尊塑像,我们布设了三个不同位置的传感器,对它表面的含水率进行监测。

去年国庆假期,佛光寺东大殿和文殊殿安装了9个室内型无线二氧化碳、温湿度合一监测终端,对文物保存环境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人流量对文物究竟有什么样的伤害?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周期的监测,在科学数据分析下进行判断,平衡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真正实现“让文物活千年”。

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也让古建筑“跳”出了课本。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的爆红,不仅让山西古刹、牌楼、石窟等建筑元素突破次元壁,更推动相关取景地旅游热度飙升。敦煌莫高窟数字化项目则通过VR/AR技术,让全球观众得以“亲临”石窟欣赏古老的壁画。

从数字文创开发到社交媒体传播,从3D建模复原到无人机测绘,技术革新持续拓展着古建筑保护的维度。未来,应继续加强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推动跨界合作,提升公众参与度,为冷门学科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项目团队:记者 方曲韵、王胜昔、张文攀、王冰雅、尚杰、李建斌 通讯员 薛静迪、何睿、张俊军)

(责编:李昉、郝孟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冷门绝学“热”起来!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