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赓续文化根脉 凝聚奋进力量 2024年陕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作为

赓续文化根脉 凝聚奋进力量 2024年陕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作为

2025-01-14 16:38:00
陕西日报
分享: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宝鸡市考察,参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察看渭河生态公园,对文化保护传承、生态保护治理等作出重要指示,充分体现了对陕西工作的关心关怀,充分彰显了对三秦人民的深情厚爱。

“要加强青铜器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宣传阐释,更好激发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热爱。”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激励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好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

2024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陕西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文化强省建设,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力文化条件。

深化理论研究

筑牢信仰之基

陕西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理论学习提质增效,理论研究注重体系化学理化,理论宣讲平实务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

理论只有学深入、学透彻,才能入心见行。

省委常委会带头深化理论学习,“第一议题”制度自然成规。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开展专题学习14次,做到学习跟进、认识跟进、行动跟进。

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把习近平文化思想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重要内容,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学习培训课程。

采用“新青年+新媒体”“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等形式,开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筑牢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

理论研究越深入,理论学习和宣传的学理支撑就越坚实。

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全国和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省重点社科研究基地等单位举办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学术论坛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习近平经济思想理论与实践论坛等学术研讨活动400余场次。

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新时代以来文化建设实践,陕西持续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推出党的创新理论阐释解读文章400余篇,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量居全国第一方阵。3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数量位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理论宣传重在有感染力、亲和力。

陕西各地开展了分众化、精准化理论宣传宣讲,用平实的语言为群众讲政策理论,让宣讲更接地气、更有生气。

持续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宣讲团走进基层,广泛开展基层宣讲活动,全年共宣讲400余场次,受众6万余人次。

创新网上理论宣传,“学习强国”陕西学习平台总浏览量达82.5亿次,省内活跃用户超400万。推出“‘风从千年’来——学习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陕西篇”特别策划,专题浏览量超6000万次。

我省新闻媒体坚持办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专栏,精心组织“温暖的回响”“筑梦现代化 共绘新图景”主题宣传。

从田间地头到城市社区,从机关到企业,从线下到线上……一场场热气腾腾的宣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

壮大主流价值

激发前进动力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的主基调,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激发三秦儿女前进动力。

红色文化放射时代光芒——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三秦大地到处喜气洋洋,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群众以各种方式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

书画展、摄影展、集体诵读、音乐会、全民阅读、非遗体验、合唱展演……欢声笑语,掌声阵阵,三秦儿女抒发着对祖国母亲炽热的情感。

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红色资源落地生花。

杨家岭革命旧址、薛家寨革命旧址、渭华起义纪念馆、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园……这里有峥嵘岁月,这里有红色记忆,如今,都成为人们缅怀先烈、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红色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克服困难,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新的胜利。今天,一曲歌、一首诗、一部剧,依然讲述着革命的历程和英雄的事迹……

2024年11月5日,陕西出品的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西北岁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首播,各大网络平台同步播出,收视率及收视份额遥遥领先全国同类型、同时段节目,引起观众共鸣共情。

全国70家省级主要新闻单位和市县融媒体中心将“新闻+剧情+党史”有机结合,通过短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等形式,引导观众重温西北大地烽火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丰功伟绩。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

“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持续下功夫,不折不扣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2024年9月25日,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与会人员更加坚定了不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拓展的信心决心。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全会闭幕后,陕西组建省委宣讲团、专家宣讲团,赴各市(区)、有关行业系统和基层一线,开展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宣讲。截至目前,全省开展宣讲3.5万余场,受众300余万人次。

新闻媒体开设“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等专栏,充分展现我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生动景象。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迅速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强大舆论声势,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更好鼓舞士气、激发斗志。

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更加显现——

2024年12月30日,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举行,全省顺利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消息令人振奋。会议发出了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动员令。

过去一年,陕西抢抓战略性机遇、政策性机遇、历史性机遇,坚持扬优势、育新机、补短板、守底线,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突破。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坚持把强信心、稳预期作为一项重点任务,扎实做好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深入宣传习近平经济思想,讲清楚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持续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组织“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22家中央和省级媒体的115名记者深入我省各地采访调研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陕西治水兴水等做法经验。全网信息量达1.2万余条,累计浏览量达16亿余次。2024年,中央主要媒体刊发宣传陕西稿件1.8万余篇,陕西好故事频频登上媒体重要版面、重点栏目,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聚焦深化“三个年”活动,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等工作,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等专题专栏,举行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以报纸、网络等多种方式生动展现陕西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万千气象。

时代主旋律在三秦大地蔚然成风——

延安市宝塔消防救援站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路生梅被授予“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9人获评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大力选树和宣传“三秦楷模”等先进典型……

一个个名字,被定格在这个时代,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范,彰显榜样的力量。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以文塑人。

结合各自特点,全省各地还创立农民家庭会、红色故事会、百姓小喇叭等宣讲品牌,推动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综合治理,引导人们争做文明风尚的培育者、美好生活的创造者。

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

102.1亿人次!2024年10月20日至31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浓墨重彩全网宣传革命老区延安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带领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的生动实践和喜人成效。活动累计宣传推广稿件6200多篇,11次登上全国热搜榜单。

陕西扎实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网上传播入脑入心、网络空间道德建设蔚然成风、网络空间文化培育创新开展、网络空间生态治理有力有效。

坚定文化自信

激发创造活力

传统与现代交融,守正与创新并重。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责任在肩、使命在心,助力陕西在建设文化强省的道路上呈现出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亮点纷呈——

作为“天然历史博物馆”,陕西拥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万余处、可移动文物774万余件、备案博物馆360座。

为了用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文物“活”起来,陕西深入实施“博物馆+”策略,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通过实施“云展览”“互联网+文物教育”等30多个项目,不断推进博物馆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

聚焦文物保护,赓续传承文脉。推动黄帝陵、延安宝塔山、陕北民歌、陕南民歌等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推进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建设,深度参与石峁等“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项目,深入实施秦东陵考古大棚、陵园发掘保护方舱等科技考古项目。汉文帝霸陵动物殉葬坑入选“2023年度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文艺文化创作精品迭出——

2024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山河诗长安》中,动画人物李白与分会场的观众万人同吟《将进酒》的场景令人热血沸腾;杂技剧《如梦长安》亮相上海美琪大戏院,赢得观众阵阵掌声;在西安录制的《2024中秋诗会》节目三期连播,收视率领跑,让观众看到陕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都长安的无穷魅力。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2024年,我省在电视剧、戏剧、电影、纪录片、广播剧、美术等方面成绩斐然。话剧《生命册》、电影《长空之王》、电视剧《人生之路》、歌曲《一路生花》(2024特别版)、理论文章《延安〈讲话〉与中国文艺的文化创造》等5部作品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获奖数量及评分居全国第一方阵,省委宣传部再获组织工作奖。

微短剧创作精品不断。出台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内容播出、精品奖励等方面加大支持,形成空间集聚、主体丰富、创作活跃、科技赋能、服务精准、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

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新闻工作者推出一篇篇“沾泥土”的报道。2024年,我省《陕西日报2023年5月20日4—5版》《从孤羽七只到万鸟竞翔 濒危朱鹮保护创造生态奇迹》《微光·小店》《秦岭为媒,长江黄河“牵手”》《聚焦“六个维度”,推动党报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一女生突发罕见脑瘤危及生命 西安北京千里接力大营救》《杨贵林的“山水生意经”》《延安苹果挑起乡村振兴“金扁担”》《报忧也是担当》等9件作品获第34届中国新闻奖,获奖奖次及数量均创历史新高。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越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越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从省级到市级,从县上到村上,文化资源日益丰富,文化的力量日渐凸显。

优产品、强供给。安康市委编办以2024年1号文件出台《安康市机构编制支持保障“三个共同体”建设十条措施》,针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等三方面工作构建人财物统管、责权利一体模式,多举措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

制度激活公共文化服务一池春水。

岚皋县“村晚”备受游客和当地群众欢迎。甲辰龙年新春,四季镇月坝村群众参与演出“村晚”,共1100余人到场观看,网络直播观看量达25.95万人次。

搬上凳子到村部,节目就开演。2024年9月13日,汉阴县平梁镇石门寺村联合县老体协,带来健身操、广场舞等老年人喜闻乐见的节目。

服务更加“菜单式”“订单式”。白河县社区、社团、文艺团体齐上阵,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表演,社区自排节目也登上舞台。

目前,安康在全市1882个村(社区)推进建设“乡村文化理事会”,按照“组建一支文化社团、开展一项非遗传承、开展一项特色文化活动”的标准,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周五看戏去!“中国花鼓之乡”镇安县深挖文化资源,让群众“周周有戏看”。根据群众需求,依托重要节点,线上线下提前发放节目单,征求群众意见,调整公示后再形成年度演出节目单,为群众量身定制、按需输送。

群众在哪里,惠民文化活动就送到哪里。

台上开嗓、台下喝彩。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秦腔、喜爱秦腔、传播秦腔,历经百年岁月的西安易俗社,足迹遍布20多个省份近百座城市。易俗社文化街区培育40多个本地秦腔自乐班,观众也成了演员。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把舞台搬进村里。400余名演职人员全年下基层演出近200场,观看群众近200万人次。《铡美案》《周仁回府》《赵氏孤儿》等秦腔经典传统剧目,广受群众喜爱。

2024年6月14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进西安经开第十小学。在生动讲解与互动体验中,三意社秦腔小分队为孩子们上了一堂乐趣满满的“秦腔课”,为青春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

剧院、村广场、社区街道、城市地标街区、工厂车间……各地文艺院团深入开展惠民演出,尽显“绝活儿”。网络云端也成为“文化惠民”演出的新舞台。

乡村离艺术有多远?西安美术学院师生将艺术带进西安市鄠邑区蔡家坡村,与村民进行艺术共创。他们用风格各异的艺术装置、题材多样的墙体彩绘装点村庄,让村里“长”出家庭美术馆,拥有村史馆、美术馆和公共剧场。如今,蔡家坡村村民会说:“割麦,就是艺术。”

前屋是柴米油盐,后院是诗和远方。越来越多的艺术院校师生和文艺工作者走进蔡家坡村。热闹的蔡家坡村迎来一场又一场盛会,在外打工的人也陆续回了村。

2024年,我省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9200余场;建成以城市书房、驿站为代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800余个,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发放价值2600万元的电影消费券、文旅惠民券,为群众带来丰富的观影和文化消费体验。

终身成长,离不开阅读。过去一年,陕西组织开展各类阅读活动2700余场次,参与人数1100余万人次,让书香萦绕三秦大地。

文旅文创融合深度推进——

从流光溢彩的大唐不夜城到人头攒动的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从《长恨歌》演出一票难求到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博物馆观展热”……陕西文旅热点层出不穷,市场热度持续攀升。

全国首个超大型秦文化主题演艺《赳赳大秦》剧院舞台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荣获“Largest Theatre Stage最大的剧院舞台”称号。舞台以巧妙的构思、宏伟壮观的舞台设计和精湛的建筑工艺备受瞩目。2024年以来,《赳赳大秦》累计接待观众超19万人次,成为陕西旅游的又一“现象级”产品。

更多融合互促的有效机制,为陕西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文化强基、为未来蓄势。

推动出台加快文旅产业发展26条措施、财税金融支持文旅企业发展15条措施;

举办2024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吸引国内外164个代表团793家企业参展参会,现场签约金额达134亿元;

依托多家国家和省级文创产业试点文博单位,我省每年开发深受大众喜爱的文创产品400余款,市场认可度逐渐提升。

2024年,我省共举办各类文旅促消费活动3354项、7657场次,带动文旅消费9.3亿元。

以文赋能,让发展活力更澎湃。

陕西万亿级文旅产业集群生机勃勃,文旅创意产业链活力迸发。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1666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11.85亿元。

讲好陕西故事

传播有声有色

讲故事是传播的最佳方式。故事里丰富的情感最动人心弦、最引发共鸣。

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综合运用文艺展演、文物展览、学术论坛、影视出版等形式载体,全方位讲好陕西故事。

“2024丝路春晚”成功举办,20多个境外渠道平台同步播出,全网总传播量超14亿次。16个国家的驻华外交官参加“机遇中国看陕西——2024年驻华外交官陕西行”主题活动,全网总传播量超过1亿次。“2024丝绸之路万里行·繁荣之路”横贯亚欧13国,行程累计2.9万公里,完成600小时融媒大直播,全网传播量超10亿次。

“走出去”,让更多人看到陕西、熟悉陕西、爱上陕西。

龙年春节前夕,悉尼,“欢乐春节·锦绣长安——2024西安新春民俗文化展”开展,打造丰富的年俗文化体验场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去年3月,俄罗斯,首次亮相的“国风秦韵——陕西非遗精品展”迅速在当地掀起一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潮;

去年3月,德国,陕西省文旅厅在柏林举办“文化陕西”(柏林)旅游推介会,介绍陕西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美食特产、民俗风情,推介2条中国入境游经典线路;

去年9月,法国,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与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互鉴共通·龙凤呈祥——中国明代金器特展”开展。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一次次活动,将历史与现代交融,展现出三秦大地日新月异的精神风貌,铺展开三秦儿女振奋人心的新图景。

宣传思想文化的力量,如春风化雨浸润百姓心田,又如浩浩东风催人奋进。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锐意进取、守正创新,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记者:齐小英 刘曌琼 屈荔鹏)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赓续文化根脉 凝聚奋进力量 2024年陕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展现新作为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