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创新导向与分类评价是研招改革的重要方向

创新导向与分类评价是研招改革的重要方向

2025-04-01 13:42:02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石,其人才选拔机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质量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近年来,我国多所高校相继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复试环节进行优化调整,这一变革是研究生教育事业提升创新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现。

  复试考核的重点在于科研创新潜质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研发实力的稳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诸多领域逐渐从“跟跑”转向“并跑”,甚至“领跑”,各行业研究团队的核心工作也正在经历从“模仿创新”走向“自主创新”,直至“引领创新”的发展道路。相应地,就业市场对于人才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总体需求也在不断深化,如何培养适应科技进步和产业变革,具备创新潜力和创新思维的青年人才,成为当前教育体系面临的重要挑战。我国自主培养的各类研究生在社会创新创业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作为选拔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初试环节通过统一命题笔试测评考生专业知识水平的基础上,复试考核重点从知识记忆能力向科研创新潜力演进,正是研究生培养单位适应新发展阶段人才培养需求的改革举措之一。

   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的面试环节通过动态互动帮助高校识别考生综合素质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优化人才培养与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综合面试的诸多设计环节更加贴近科研工作的实际场景,考生在现场接受专家组提问并作答,与研究生阶段进行的论文答辩、课题研讨会形式相近,从知识的灵活运用程度、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等多个维度,帮助学院及导师更直观地判断考生的学养水平、创新潜力和性格特质,因此越来越多的培养单位在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复试阶段降低专业笔试权重或取消复试专业笔试,同时增加面试环节权重、增设科研专业能力应答环节,形成以综合面试为核心的立体化能力评估体系。考虑到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存在较大区别,部分专业的研究生培养具有特殊性,一些招生单位仍然需要在复试阶段开展笔试测评,以此作为对本领域必备的前沿知识或研究范式的补充考核。虽然各高校在笔试或面试的比重及主要内容上存在差别,但总体来看,在客观反映专业能力素养的同时,充分挖掘和展示考生的科研创新潜质,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考核的重点及改革方向。

  加强分类评价,提高复试考核的适配性

   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并行的分类培养模式是研究生教育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两者具有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和职业指向,人才选拔的理念和方式也有所区别,目前主要体现在报考条件、初试科目、招生计划等方面。例如,报考条件方面,部分专业硕士要求考生具备行业工作经验或本科专业对口,而学术型硕士一般对工作经验或本科专业无严格限制,跨专业报考的情况比较普遍;学术型硕士的初试科目对英语要求相对更高,专业课考核侧重学科基础理论,专业型硕士的初试业务课考试内容更加关注行业实务;招生计划方面,近年来学术型硕士的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部分学科面临缩减招生,而专业型硕士扩招趋势较为明显,《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指出,到“十四五”末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分类培养的前提是分类评价,为了在复试中尽可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素养和科研创新潜质,招生单位需要根据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和成长规律完善复试内容,构建分类评价体系。学术型硕士旨在培养学术创新型人才,复试环节一般通过前期学术成果、科研经历和研究计划的审核来评估学生的科研潜力,在综合面试环节注重识别学生的学术问题分析能力和研究适配性等相关科研特征;专业型硕士旨在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复试可能更加侧重通过案例分析、项目设计或者实际操作测试等方式,考查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行业问题解决能力。差异化的招生考生设计是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精准育人的必然要求,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学术基础和实践经验在一些学科两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均需考虑,因此需要根据学科特性,形成符合各学科学术型硕士和专业型硕士两类人才培养规律的复试分类评价体系,最终实现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匹配。

  根据招生制度改革需求,系统优化考核机制

   创新导向与分类评价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方向,其内生动力来源于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需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智能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加快、人才知识技能趋向多样化,研究生教育要密切关注全球科技前沿的发展态势,根据国家重点产业布局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的研发创新需求,抓紧培养一大批服务于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硕士研究生招生既要同时满足学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人才选拔需要,还应遵循培养多样化人才的教育规律,进一步优化人才评价的科学性、效率性与公平性,统筹完善招生计划。

   细化考核方式,提升招生考试的科学性。要根据不同学科知识体系和科学研究的差异,明确复试核心能力评估指标,避免考核标准模糊化、同质化。理工科或人文社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考核方式应当各有特色,除了通过询问答辩形式考查学生对学科前沿或交叉领域研究方向的理解和兴趣之外,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如医学、艺术、工程等需要强化实操环节评价;学术性较强的专业如基础学科可探索本博培养模式,允许符合条件的优秀本科生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培养。专业型硕士研究生重点考查学生的项目参与经验、行业认知水平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素养,综合面试环节可邀请部分行业专家参与指导把关,部分专业领域可根据培养要求探索材料审核与综合面试结合的申请制。要加强沟通协调提升招生考试的高效性。可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区域政府、企业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根据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动态调整学术型硕士与专业型硕士的招生比例,结合科技进步、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定期完善考试内容,淘汰陈旧知识点,探索智能技术赋能考试组织管理的实践路径,提升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内容的时效性和形式的适配度。

   构建保障机制维护招生考试的公平性。要加强制度设计,在充分引导考生展示创新潜质和科研基础的同时,减少主观性偏差或信息不对称等相关问题对复试考核结果产生的负面影响。例如综合面试环节通过集体评议模式或“双随机”抽签制度,保证复试过程规范化;同时要加强欠发达地区高校的研招宣传与辅导资源投放,减少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地域信息差,对偏远地区考生提供技术辅助,避免因经济条件或设备差异影响考试公平。

   (作者:薛新龙,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责编:李昉、李依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创新导向与分类评价是研招改革的重要方向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