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从“应试筛选”到“能力导向” 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

从“应试筛选”到“能力导向” 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

2025-04-01 13:44:33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2024年3月,浙江中医药大学应届毕业生邓楠(化名)以425分的高分通过了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硕士研究生考试初试。查到成绩后,她迅速做了一系列准备——查看前些年的复试分数线、谨慎选择是否调剂、阅读相关硕士导师文章、对学术前沿成果进行中英文双语储备,还准备了丰富活泼的PPT,对自己的学术经历进行总结。“当时觉得自己准备充分,初试分数也很高,没想到复试还是落榜了。”邓楠遗憾地说。

总结原因,她认为,缺乏营养学方向的实验基础是一大短板,“今天,研究生复试形式多样,对于考生来说,通过初试只是第一关。”

当前,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正在进行中。不少高校在复试中做出新的尝试与改革。例如,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等4个学院,复试形式由去年的专业笔试测试+综合面试改为只进行综合面试,不考专业笔试,且面试分数权重上调40分,由220分涨至260分。

更早一些,202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发布的学硕、专硕复试方案中均明确,复试内容包括两部分,综合面试、外语听说面试。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24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办法同样明确,复试包括外语口语测试和专业面试两项。

研究生招录形式有哪些新变化?多样化考核背后,体现出分类化人才培养的哪些变革?

降低笔试比重追求适配度

“复试由培养单位自行组织,一般包括专业课笔试、综合素质测评面试。综合素质测评面试既包括专业能力和科研潜力测评,也包括外语能力以及思想政治素质评价。复试的组织安排和笔试面试成绩比重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复试中比较常见的笔试面试分值权重是4比6,或者3比7。”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彭湃介绍。

近日,不少高校陆续公布《2025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复试参考信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复试不再进行专业笔试的高校和学院有显著增加。

其中有哪些考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赵世奎认为,“复试主要考察某学生适不适合读某专业,从人才培养适配度来看,面试的考查更加直接。”

“我国实行笔试国家统一考试,复试院校主导考核的考研制度。前者保证了公平性和统一性,后者保证了院校的特殊性。从这一角度考虑,有些院校认为前期的统一笔试已经完成了其使命,后续不必再设置笔试复试,是有合理性的。有些院校认为需要在统一考试基础上,增加对专项、专业领域的笔试考核,也是可取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育与开放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秦冠英说。

2024届应届考生范绪青在2024年成功“上岸”,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我的一些本科同学在复试中落榜。据我所知,他们专业学得很好,但目标学校复试的数学笔试难度较大,影响了成绩。”他认为,复试中的笔试设置,应当更注重基础能力考查,过分追求难度不一定有利于筛选出合适的学生。

“一些培养单位发现,招生中无论是初试还是复试的专业课笔试,在筛选具备科研潜力的人才方面都缺乏效度,学生可以通过机械记忆、校外辅导班培训来提高考分。”彭湃说,“在复试中降低笔试成绩比重或取消笔试主要有三个考虑:用综合素质测评面试筛选具有科研潜力的人更有保障;可以减少有关笔试命题质量担忧和阅卷负担;增加培养单位招生自主性。”

彭湃认为,复试中降低笔试成绩比重或取消笔试需要条件保障。“首先,要确保综合素质测评面试的评价质量足够高。比如,面试问题要能真正检测学生的科研潜力;面试委员的评分一致性要高,等等。其次,初试国家线的划分不宜固化,要让培养单位有一定达线率,才有足够生源供复试阶段筛选。再者,对需要强化实践能力检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在面试中要有特别的‘招数’,确保实践能力较强的人入选。”彭湃说。

从“应试导向”向“能力导向”转变

2020年9月,教育部等三部委出台《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

在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方面,《意见》要求,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

据了解,传统研究生招录的分数权重多为初试70%、复试30%。随着强化复试考核的要求逐渐明晰,更多高校采取5∶5权重分配。在复试形式选择上,理工农医类学科的笔试或实操仍占较大比例,人文社科类则普遍降低笔试比重,强化面试与材料审核。本科论文、竞赛获奖、专利等材料评分占比,以及理工科实验操作占比都在增加。2020年以后,线上复试让高校进一步研究优化了复试评价的维度,部分高校通过增设科研材料评审、远程模拟等方式,使复试评价更立体。博士招生“申请—审核制”的推广也为硕士招生评价维度的丰富提供了借鉴。

通过自己的复试经历,范绪青感觉到,展示和表达是复试面试环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面试中,我们都会通过ppt详细介绍自己参加的各类创新创业比赛、竞赛、科研课题参与情况,以及对研究生期间研究方向的大致设想和计划等。”范绪青说,“这有助于导师更好评估我们的科研潜力,适配合适的科研方向。”

尽管邓楠在复试中落榜,但她良好的英语表达能力与深厚的知识储备,依然给导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2024年4月,她被北京协和医学院调剂录取。

“近年来,不少人对‘考研高考化’的担忧日益加重。复试比重提升反映了研究生选拔从‘应试导向’向‘能力导向’的转变。”赵世奎说,“对于考研学生而言,仅靠初试高分‘上岸’的时代逐渐过去,更需要注重长期能力积累和提前规划科研、实践。”

“笔试和面试各有侧重,但同时,两者有交叉的部分,不是泾渭分明。笔试中可以增加应用类、实践类考题,如结合某理论分析某类问题,或是让考生表述某现象所体现的学术理论。”秦冠英说。

探索人才分类选拔方式成趋势

选拔方式的改革,归根到底是为了筛选出更合适的学生。

2025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正式施行,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分类发展的导向更加明确。

然而,一些专家指出,专业学位人才选拔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是“在模仿学术学位人才选拔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两者在复试形式和考核内容方面区分度不足”。

记者注意到,2023年11月,教育部公布《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在“优化人才选拔标准”一节中提到,学术学位重点考核考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以及考生的学术创新潜力;专业学位重点考核考生的综合实践素质、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及职业发展潜力。

“复试中多样化考核最关键的要素是筛选的效度问题,即能不能招到符合培养规格的学生。比如,专业学位研究生,面试中要更突出实践能力考核,要从学生过去参与实践的经历去考查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术学位研究生要注重考核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对前沿学术成果的了解。”彭湃说。

“参加考试的考生,一方面要符合研究生的质量标准,如基础理论的掌握、使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相关领域现实问题的把握,对相关领域发展方向的思考等。另一方面,要符合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增加对于该类型所需特质的考核。”秦冠英说。

(记者 刘博超)

(责编:李昉、李依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从“应试筛选”到“能力导向” 研究生复试招录改革走向多样化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