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记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

“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记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

2025-04-02 13:17:48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经过连日春雨的滋润,位于赣西北九岭山脉西段的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河保护站,云雾缭绕、山林苍翠。

4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团队,来到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兰花谷。在幽静的山谷中,隐藏着春兰、寒兰、建兰等不少兰花界的“大咖”。在一个转弯处,一簇金黄色、虾尾般的花跃入眼帘。“这就是200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大黄花虾脊兰。”杨柏云指着这簇花介绍,大黄花虾脊兰是国家一级保护植物,2021年国家林草局统计发现,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实际存量不足300株。

2015年,江西境内首次发现了野生大黄花虾脊兰的踪迹。“它们到底还有多少株?我们不知道。我们既不知道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也不知道该如何保护。”随后,杨柏云连忙赶往井冈山将大黄花虾脊兰标本带回实验室,并成立了“知兰而行”科研团队,开始了大黄花虾脊兰的拯救工作。

然而,撒下万粒兰花种,萌芽的仅有两三株。原来,大黄花虾脊兰的种子有胚率极低,再加上自然界为其有效传粉的昆虫缺失,以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类过度采挖等因素,导致其处境极危。“如何对大黄花虾脊兰进行繁殖?”杨柏云苦苦思索着。

历时5年,经过上千次重复试验,杨柏云和他的团队终于攻克了大黄花虾脊兰的繁殖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建立起国内首创的大黄花虾脊兰快速繁殖体系以及共生培养体系。

从大黄花虾脊兰在野外发现,到实验室繁育,再到野外回归,这是一个用科学手段保护濒危植物的过程。在收获的背后,如雨的汗水不可忽略。

“在将大黄花虾脊兰野外回归时,我们被蚂蟥咬、被蚊虫叮、被岩壁划,车陷泥泞、路遇野猪、与毒蛇对视等都司空见惯。”团队科研人员罗火林回忆道,“有一次,井冈山下的回归点突然被野猪冲破护栏,回归自然生境的小苗全部被踩烂。马头山的回归点也曾有草食动物到此饱餐一顿,几年的心血化为泡影。”

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如今,大黄花虾脊兰的回归点已达19个,总数2万余株。回归植株连续3年在野外开花,完成了其在自然界的自我更新,标志着这一物种的保育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傍晚,记者随杨柏云下山。在半山腰歇息时,杨柏云驻足回望山上那一片片金黄的色彩,入了神。他说:“花开有时,错过就是一年。所以,花在哪里开,我就去哪里。”

除了植物保育,杨柏云不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或带学生,就是奔波在乡村的田头地角为农民传授技术。他经常“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每次回来脚上都沾满泥巴”。

“我们计划逐步扩大保育规模,力争将大黄花虾脊兰成功引入长江流域各省份的适宜生长区域,并期待在政府各部门的支持下,实现10万株大黄花虾脊兰回归目标。”杨柏云说,希望将这一保育项目打造成为中国植物保育的典范,让大家更深入了解“生物多样”之美。

多年来,他先后在南昌市、进贤县、宜丰县和井冈山市等市、县建立了铁皮石斛、金线莲、龙牙百合、红豆杉和山药实验种植基地,用高新技术为当地农户带来了经济效益。不认识他的人说他就是农民,而认识他的总爱打趣地说:“他一半是科学家,一半是农民。”

“1986年7月,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党员,如今已有近40年的党龄。”杨柏云说,始终牢记自己是一名党员,要把服务农村、农业、农民融入日常生活。(记者 魏依晨)

(责编:郝孟佳、李昉)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上一篇:
下一篇:(暂无)
关键词阅读
“花在哪里开
我就去哪里” ——记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杨柏云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