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人工智能大幅提升科研效率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北京引领“AI+新材料”风口

人工智能大幅提升科研效率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北京引领“AI+新材料”风口

2025-03-20 13:57:00
北京日报
分享:

作为当前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人工智能正以颠覆性创新重构传统产业格局。从3月18日举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预热集体采访中获悉,北京已聚集“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型企业近10家,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引领着这场AI与新材料的时代风口。

  AI改写材料科学“游戏规则”

  新材料作为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但长期以来,新材料研发依赖于理论探索和经验积累,需要经历反复实验,导致研发周期漫长、成本高。一款全新的材料,从科研发现到走出实验室落地应用,至少需要二三十年。

  如今,新材料的研发速度正被重新定义。“AI正在改变材料科学的研发范式。”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鄂维南说。

  在北京中关村鼎好大厦里,一家名叫深势科技的科学智能企业,正钻研让科研效率提升成百上千倍的“AI魔法”。深势科技政企事务副总裁刘会师介绍,以新能源汽车电池材料研发为例,传统模式下,研发人员需要在实验中尝试很多种不同的电解液配方。而如今,科研人员可通过计算模拟等技术将几十万种配方全部先“算”一遍,再从中筛选出成功率较高的几十个配方进行实验,降低高昂的实验成本,也大大加快研发进度。

  “通过计算模拟和高通量筛选的方式,我们帮助一家企业客户将用于新能源电池的电解液产品研发周期从18个月压缩到了12个月左右,提速三分之一。”刘会师举例道。

  新药研发、新能源电池材料研发、蛋白质发现……据悉,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和深势科技联合团队发起了大原子模型计划OpenLAM,并已与多方合作迭代发布2代深度势能预训练大模型,可应用于半导体、合金、有机分子等多类材料体系研发。目前,大原子模型计划下的另一款Uni-Mol分子大模型在蛋白质预测能力方面仅次于谷歌发布的AlphaFold3,位列世界第二,但研发投入成本仅为其四百分之一。

  智能实验室里创新不停歇

  实验室里,人们穿戴着白色实验服、实验帽、手套,全副武装地摆弄瓶瓶罐罐和化学试剂,并不时查看实验进展、记录结果——无论在高校院所还是企业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曾延续数十年的这种日常工作场景,正因智能实验室的出现而发生剧变。

  3月18日,在深云智合的智能实验室里看到,自动加料、自动反应、自动稀释、自动过滤、自动分析、自动数据处理……所有流程都由智能实验舱内的软硬件系统自动完成,无需人为干预,24小时不停歇。在这里,实验设备能够自主执行任务并实时优化实验参数,AI系统可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生成报告,用手机、平板就可以轻松远程监控与查看结果。

  据悉,在深云智合的智能实验室,每一套设备占地面积仅几平方米,每天却可以进行上百个自动化试验,接近百名博士的研发团队工作量,极大提高研发效率。“过去需要10到20天才能完成的科研工作,如今只需要1到2天。”深云智合创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宇宙说。

  智能实验室是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发展布局的重要物理载体。钢研集团、深势科技、深云智合、戴纳科技……一批新材料、人工智能、智慧实验室等各领域创新主体均在积极布局建设软硬一体、干湿闭环等新材料智能实验室。

  标杆性成果不断涌现

  “人工智能+新材料”的创新成效,已经在产业中落地显现。北京新能源汽车明星企业小米先后发布的SU7、SU7 Ultra车型,其搭载的“泰坦合金”材料,正是“AI+新材料”的典型成果。

  据悉,小米团队使用自研的多元材料AI仿真系统,从上万种合金配方中快速锁定最优解。通过一体化压铸,泰坦合金应用于小米首款车型SU7车身结构件,焊接点减少840处,大幅提升车身结构的稳定性,并减轻车身重量、提升续航能力。这一新型材料成果,不仅助力小米汽车在市场上脱颖而出,更为整个汽车制造行业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解决方案。

  除此之外,中国钢研科技集团6个月内设计开发出世界上强度最高的高性能抗氢厚板材料;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引入AI分子表示学习模型,设计出不含贵重金属的新一代OLED发光材料。一批AI赋能的新材料标杆性成果正在北京不断涌现。

  “北京的优势在于顶尖人才、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开放的创新生态。”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邵斌一语道出“AI+新材料”在北京蓬勃发展的关键。

  不久前,《北京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提出到2027年,北京“人工智能+新材料”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将形成15个人工智能赋能的标杆性新材料产品,形成国际领先的新材料创新策源与人工智能应用高地。在鄂维南看来,北京是“AI for Science”(科学智能)的策源地,在率先打造“AI+新材料”新范式上,北京有基础、有优势,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北京新材料产业发展路径与外地不同,制造业产能可以外迁,但数据留下、创新留下,就能打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并探索形成专业化的数据咨询、数据金融服务业。”中国钢研材料数字化研发首席科学家苏航说。(孙奇茹)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人工智能大幅提升科研效率 创新成果加速涌现 北京引领“AI+新材料”风口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