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强化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

强化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

2025-04-11 15:55:38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清明节期间,宁夏固原千名学生徒步百里祭英烈引发众多媒体关注。作为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众多师生参与其中,深刻体悟先辈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将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铭刻于心。可以说,一场百里徒步,就是一场极具实践意义的人生课堂。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时代使命。实践育人不仅是思政育人的重要环节、重要载体和重要抓手,还是思政教育的创新引擎以及延展育人时空维度、促进知行深层转化、检验教育实效的关键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出重要指示,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等要求。在此精神引领下,众多高校开启火热的实践探索,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打破传统课堂局限,将校园与社会有效贯通起来,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夯实信仰根基、解码“中国之治”,形成浸润式育人新范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进师生价值认同。思政教育中,理论教学通过系统梳理知识脉络、深度剖析内在联系、科学确立认知坐标,以逻辑推演回应“何以立身”的育人课题。实践育人则通过解码红色基因、触摸社会肌理、见证时代成就等路径,以场景式体验回应现实课题。比如,天津组织京津冀三地青年到延安开展直播助农,让年轻人深入革命圣地,用自身所学助力乡村发展;上海市在乡镇基层建立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学生既能见证产业兴农的鲜活样本,也能直面农村发展的现实痛点,更可在实践中形成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立体认知,从而形成知行闭环。理论为实践注入思想动能,实践为理论畅通认知渠道,二者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过程中螺旋上升;让教学与场景共融、评价与成长同频,才能使学生在知行互动中深化认知、锤炼品格,也才能实现理论育人与实践育人的深度融合。

创新机制,打造协同联动育人网络。要实现“政策引领、资源整合、多元协同”的育人机制,离不开持续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比如,天津将社会实践纳入学分体系,成立“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盟,大中小学一体化打造“行走的大思政课”“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等特色品牌,邀请社会人士到学校兼职担任思政课教师,结合自身经历为学生呈现精彩课程。通过这种创新协同机制,推动社会资源、育人师资共同发力,建立完善的沟通渠道、协作规则与交流平台,实现协同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重塑场景,筑牢沉浸式育人根基 。场景化教学的核心要义,在于重新构建认知的发生机制。通过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把思政课堂拓展至现实中的特定场域,借助空间叙事,激活理论阐释力。比如,当学生在天津觉悟社旧址身着“五四”时期服装研讨相关历史内容时,物理空间的象征意义与角色扮演的行为嵌入,使学生更深刻感知到什么是历史选择、人民选择。通过身临其境、融入场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理论转化的效能,让实践育人的现实意义得到进一步展现。

技术赋能,构建虚实共生新生态 。虚拟仿真技术的教育价值,在于破解传统教学中单线时间和狭窄空间的障碍。比如,在天津大学的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学生们可以佩戴VR眼镜,随时“走”进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南湖革命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红色场馆,学习红色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借助技术中介重构“理论-实践”关系,不断革新教学形式,让学生既成为理论的学习者,也成为历史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从而增强认知深度,促进精神的提升与沉淀。

引导学生在历史场景中坚定信仰,在现实挑战中锤炼本领,在创新探索中拥抱未来,这是教育之要、时代所向。让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互融合、同向同行,让思政课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金雪飞,系天津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编:李昉、李依环)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强化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融合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