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
为促进农村劳动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一项架起灵活就业数字化桥梁、助力乡村振兴的创新探索正在山东日照进行——
在东港区南湖镇,稼沃蓝莓基地的负责人一直记得今年6月25日那一天,暴雨将至。如果不及时抢收,大片即将熟透的蓝莓就全被冲毁了。这时,镇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第一时间帮助他在启动不久的“零灵发”就业平台和“南湖发布”公众号上发布招工信息。
信息一经发布,迅速得到响应。基地周边30余个村100多名村民加入到抢收队伍中,抢收稼沃蓝莓8000余斤,挽回经济损失50余万元。
今年以来,日照市围绕基层群众“急难愁盼”,着力推出“零灵发”灵活就业平台,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县级融媒体“两中心”融合,将其打造为撬动农民工就业模式变革的“蓄水池”,致力于让广大群众脸上笑起来、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
破题:“零灵发”开启就业“新赛道”
九月中旬,清秋已至。在日照市河山镇申家坡便民市场的大门口,天色虽近黄昏,人流、车流仍然穿梭不息,裹挟着市场的烟火气息扑面而来。
57岁的许崇青不时用目光梭巡着进入市场的人群,提醒他们扫场所码和戴好口罩,除了帮着维持秩序,他也替市场里的商户干些搬运的活儿。对于这份在“零灵发”平台上找到的新工作,他很知足:“离家近,每天能挣100多块钱,工资都是按时发,很有保障。”
“不用蹲马路,躺着抢零活”,这是镇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专管员和志愿者在走访宣传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身边的工友们大都下载了这款APP,在许崇青的手机上可以看到,平台涵盖了种植、养殖、手工、家政、物流等十几个大类,实名注册后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技能进行抢单。
“政府推广的平台,用着踏实。”许崇青一边滑动屏幕一边介绍。他的手指关节粗大且粗糙,写满了多年劳作的沧桑,就像时代的一滴水珠,折射出农民工就业在改革发展大潮中的深刻变迁。
许崇青是土生土长的申家坡村人,作为两个女儿的父亲,要供养她们读书、上大学,多年来他干过木工、泥瓦工,也在建筑工地当过焊工,虽说是靠手艺吃饭,拼的还是体力。被拖欠工钱,也不新鲜,“有一年帮人干装修挣了万把块钱,一年多才结清。”
随着年龄渐渐增大,他明显觉得干不动重活了,“不想增加孩子们的负担,就近找点零活贴补家用,还能省下去外地打工的住宿、交通开支。”
以往,他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到劳务市场“蹲活儿”,遇到合适的工作时,得从用工方付给的报酬里拿出至少10%的比例抽成给中介。
今年上半年,受新一轮疫情影响,很多劳务市场暂时关闭。同龄人中,许崇青用智能手机还算游刃有余,他也尝试过用一些手机平台找活儿,但大量的虚假信息和中介费用让他望而却步。
出生于1965年的许崇青,历经农民工进城务工大潮的浮沉,当双手布满年轮的锈迹,他们仍把自己当坚韧的钢,只为了继续撑起家庭的生计。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将近三亿人口的庞大农民工群体正经历新转变:第一,农民工的整体年龄越来越大,这是不可逆的趋势;第二,本地农民工增速高于外出农民工,流动半径在进一步缩小。
正如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所说,农民工流动变化背后是近年来产业在地域间有序转移的成果,也是从中央到地方实施的一系列支持农民工就地就近创业就业等政策的成效。
从人口结构上来看,日照“小城大乡”特征明显,农村人口比例相对较高。许崇青所在的河山镇,处于日照市的城乡接合部,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近几年被整建制划入高新区。高楼住宅、工业园区与建设工程的大量迁入,给这片
“城市与乡村的夹缝处”带来了巨变,也涌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但“招工”和“就业”,看似一路之隔,却经常遥相对望。
民有所呼,政有所应。
如何搭建一个有效发挥通壁垒、畅渠道、挖内潜重要作用的就业平台,进一步改善农民工就业状态,确保“外出务工有门路、就近就业有奔头”?
今年4月份,日照市专门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融合发展工作推进会议暨启用日照“零灵发”灵活就业平台新闻发布会,各级宣传部门牵头抓总,联合多部门同部署、共推进,培育市场。
从时代的“桅杆顶”中看到趋势、看到未来,这既是一种战略思维,也是干事创业的重要能力和素养。
布局:零工市场数字化的政府逻辑
“找活的人找不到活儿,招工的人找不到人”是零工市场的现实痛点。要实现用工方和劳动力的精准匹配,生成精准用户画像,建立“信息池”是第一步。
市场培育初期,把零工市场碎片化分散的内容形成聚集优势,需要融合更为成熟的渠道和平台加入,尤其是政府的支持监管,是取得群众信任的“压舱石”。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均是打通群众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重要载体,更是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阵地。
在日照市委宣传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王军卫看来,推动“两中心”融合发展,核心关键在“为民服务”,要落脚于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将“零灵发”平台融通嵌入“两中心”融合,相互赋能,是一种添活力、增黏性、吸人气的有益尝试。
“零灵发”灵活就业平台的推广落地,不仅是打通零工市场两端的数字化桥梁,也是时代大潮下政府基层治理的重大课题。
全面摸排“招工”“找工”底数,做实“平台上发活”和“平台上找活”两张清单,需要的是愚公移山精神的韧劲。
在五莲县,潮河镇党委书记宋宗升翻开了厚厚一摞“零灵发”注册台账:238家个体工商户,108个合作社,4472名群众,数字还将持续更新,但密密麻麻的信息基本勾勒出这座小镇的零工市场图谱。
这背后,写满文明实践专管员、志愿者们的足迹。
行走在日照这片土地,深入乡村肌理,就会在诸多细节处发现一支接地气、有人气、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基层工作队伍。
如同一朵朵“蒲公英”,他们行走于城市和乡村的街头巷尾,线上线下征集招工用工线索,手把手帮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群众下载、注册、抢单。
在莒县峤山镇东徐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镇宣传委员滕络先小心地用手摩挲着院里张贴的招工信息:“字体下次得打印得更醒目一些,不然有些年龄大的村民看不清楚。”
这样的信息栏,在全市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817个文明实践所(站)都已经全部设立。与此同时,“零灵发”被植入市级主流媒体和县级融媒体公众号,通过有线数字电视、数字乡村平台、智慧广播等,将短视频、鲜活事例从“云端”进企入户。
在峤山镇,民间老艺人王佃相渔鼓一敲,简板一打,身边就是一个大舞台。
“简板一响站台前,各位父老听我言。今天咱不上哪里去,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去看看……”富有乡土韵味的渔鼓戏声声入耳。
如今,村民们只要在家里打开电视,就能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理响峤山”栏目,随时看到这样接地气、有人气的作品。
“一些宣传零工零活的短视频点击量很高,说明零灵发确实切中了当下百姓的需要。”日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侯学阳说。
“日照市4个区县、3个功能区,县镇村四级全部建立工作专班,链条制、项目化推进‘两中心’融合发展和工作。”作为“两中心”融合专班市级工作群的“群主”,侯学阳会随时对“零灵发”平台的推进情况及时发布指导提示,确保“重要工作及时推进、重要节点及时提示、重要问题及时解决、重要经验及时推广”。
江河有源,大树有根。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兜底帮扶的初心,变成一群人燃起的“火花”,并成为一种巨大力量。
10月12日,在山东省文明城市暨文明实践工作视频会议上,王军卫在发言中公开了一组数据:自4月份启动“零灵发”灵活就业平台以来,已有24.87万人在平台注册,平台发布工单量4.22万个,工单金额量突破7100万元。
短短半年时间,一座城市零工市场的互联网逻辑架构初具雏形。在“零灵发”互联网就业平台的落地中,日照市“两中心”融合发展的吸附力、实效性得到实实在在的呈现,形成“双向奔赴”的良性循环。
纵深: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图景
日照,一座以“日出初光先照”得名的城市。一个互联网灵活就业平台的诞生和发展,就像海面上初升的朝阳,从划过茫茫黑夜到绽放出第一缕光线,会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带来什么?未来,将如何通过常态化长效化机制普照大地、照耀万家灯火?
每一个时代的浪潮来临的时候,不同的站位,会有不同的视角。在不同地域和产业生态下,“零工经济”会呈现出不同的就业场景,这些都会成为整合资源、体制机制创新、服务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样本图鉴。
潮河镇,作为日照市实施“南茶北引”最早的乡镇之一,是有名的茶乡。采访期间,正是茶园秋季管护的关键时期。一大清早,西蔡家村村民李书明便和同伴们在茶园里忙碌了起来。
“来茶园除草,一个小时挣20块钱,现在趁农闲,找些零用钱补贴家用。”趁着太阳不晒,李书明抓紧把手头的活干完。
“用这个‘零灵发’挺方便,随时随地能看到周围几公里之内的零活儿发布信息。”
西龙茶叶专业合作社,是潮河镇“零灵发”注册台账里记载的108个合作社之一。近年来,带头人钊安翠带领村民把原生态茶叶做出了名气,随着茶园种植规模的发展,除了固定用工,她也经常需要一些有经验的临时用工。
西蔡家村种植茶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村民们大都有着种植茶叶的经验。这几年,钊安翠还多次在五莲县组织的残疾人培训班上作报告、授课,将多年的茶叶生产管理经验传授给大家。
通过“零灵发”,附近村庄不少闲散劳动力,包括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更加方便地实现了“精准就业”“碎片化时间就业”,缓解了政府帮扶压力。
在莒县陵阳街道小官庄村,39岁的家庭主妇李玲,最近的生活模式发生了不同以往的变化。
作为两个男孩的母亲,照顾孩子曾经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的时间。今年九月份,随着小儿子上了小学,李玲的时间多了起来,便寻思着找点零活补贴家用。
同一时期,在几公里外的美森服装厂,法人于长远正在为5万件即将交工的订单发愁。由于前期疫情造成延误,眼看着这批货的交单日期越来越近,他算了个账:目前厂里的固定工人有160人左右,还需要40多个包装和缝纫岗位的零工。
通过“零灵发”,合作关系迅速建立,在森美服装厂第一天,李玲挣了96元钱。
“时间灵活,还不耽误接孩子放学。”尝到甜头的李玲决定在这里长期干下去。
由打零工到成为长期工,她也开始考虑起此后自己的权益保障问题。
事实上,对于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在顶层设计层面,主动的思考和实践一直都在进行。
为了更好的保障灵活就业者的权益和服务好企业,在线上,通过建立网上支付、契约凭证、上工认定等保障措施,实现零工就业去中介化,有效减少纠纷,避免层层转包、推诿扯皮、工资拖欠等不良现象。
在线下,“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也在同步推进,除了每月定时定点下村开展法律便民服务工作外,法律顾问还进驻村民微信群,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指引、矛盾纠纷调处等各项法律服务,群众动动手指就能咨询法律相关问题,让法律服务从“指尖”到“心间”。
未来,必将会挑战与机遇并存。
可以看到的是,这样一个互联网就业平台的落子,提供的不仅是助农就业增收的路径,还是万家灯火里的那份安心和热望,更是打开自身转型升级、拥抱数字经济、开启新生活的窗口。
当时代的鸿篇巨制落脚于一个个村庄,这里的山河故事正在汇聚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浪花,推动着中国式现代化潮涌的到来。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