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全貌,不予置评”,网络暴力何时休?
【热点背景】
1.《生来即轻,还时亦净》——1月24日,“寻亲男孩”刘学州在发布7000字绝笔长文后,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个不满18岁的少年,做出如此悲怆的选择,让人分外唏嘘。
如今,人不在了,很多事实真相难以追索。但可以肯定的是,只凭他刚认亲不久、已分别组建家庭的亲生父母单方面发声,就跑到刘学州社交平台上大肆谩骂、乱扣帽子、宣泄情绪,已经构成了典型的网络暴力。
(来源:北京日报)
2.北京冬奥会赛事正酣,观众们随着赛事起伏而心绪跌宕在所难免。但以粗俗、暴戾的语言泄愤于网络空间,对在赛场上挥洒汗水奋力拼搏的运动员的表现横加指责,甚至上升至对他们的人格侮辱,实属不该。
(来源:人民网)
【热点模拟考场】
近日,“寻亲少年”刘学州之死,部分网友对冬奥运动员进行言论攻击、讽刺侮辱引发了大家对于网络暴力的大讨论。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热点分析】
网暴如一把“消音的枪”,杀人于无形。刘学州和遭网暴的冬奥运动员的悲剧,既是作为亲生父母的遗弃与大众的冷漠相对,更是键盘侠的攻击和为博眼球、赚取流量的媒体的恶意炒作。网络暴力,轻则违背公序良俗,重则击穿法律底线,我们要坚决抵制。
键盘侠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毫不负责地谴责着那些他们完全不了解真相的事情,还自认为正义感爆棚,殊不知网络暴力已成为当事人“不可承受之重”,甚至可以轻易摧毁一个人。那么,网络暴力为什么能够甚嚣尘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网络具有虚拟化、匿名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媒体和网民的法律观念和责任意识,无形中充当了“网络暴力”的“保护伞”。在“匿名身份、无须负责”的心理暗示下,就会无所顾忌地对当事人进行谩骂和攻击,很少有人会对事件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网民的年轻化、从众心理和盲目性,使得网络言论带有更多的情绪色彩,甚至很多仅仅是无节制的情感宣泄。另外,有些网民和媒体为了不使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孤立的境地,通常会附和多数人的观点,即便是提出新的看法与建议,也会被群起而攻之,强势的声音也就会成为主流意见。
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不仅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更是难以明确责任主体、划分责任边界,使得法律意义上的责任追究难上加难,也致使许多网民有恃无恐。
要想抵制网络暴力,需要从德治与法治两个层面入手,具体做到几下几点:
第一,人人坚守底线,明白表达的责任,自由的边界。网络空间的环境生态如何,深度影响每一个人,更依靠着每一个人。网民,尤其对于那些本就拥有大量粉丝,功能等同于媒体的大V来说,更要管好自己。
第二,网信办重拳出击,加大对网络暴力的整治力度。中央网信办开展为期1个月的“清朗2022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就包括集中整治网络暴力、散播谣言等问题。
第三,加快网络立法建设的步伐。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是需要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做制度保障的,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网络暴力事件。
第四,规范网站行为,倡导行业自律。部分网站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抛之脑后,为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提供了平台。因此,需要规范平台行为,大力倡导行业自律,形成积极健康的良好风气。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