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职业生涯规划 > 职业生涯资讯 > “海归”就业:放下光环,认清形势

“海归”就业:放下光环,认清形势

2024-03-06 15:48:14
一览英才网

1872年第一批官派幼童留美算起,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留学史至今已有140多年。期间,一批批负笈海外的学子投入祖国的建设,对国家的基础建设、社会文化、人文思想历史等领域均作出难以磨灭的贡献。但与这些父辈不同,当下的“海归”正面临前所未见的危机:留学光环逐渐褪色,就业难日趋凸显。

“夹道欢迎”不复存在

近日,“留法学友”与智联招聘针对在沪留法归国人员召开小型招聘会。在就业形势报告上,欧美严峻的就业形势被作为开场白,这引起在座许多曾经留学法国的中国学生的共鸣。

失业问题是今年重要的经济特征,数据显示,2012年11月美国失业率为7.7%-8%,欧盟国家的失业率为11.7%,发达国家的失业率居高不下。

在此背景下,一批中国留学生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内,学成的他们打包行李回国谋业。数据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不断攀升,出国累计总数从2003年底的70.02万人,到2007年底的121.17万人,再到2012年底的264.47万人,其中2007年到2012年五年人数增长了118.2%。与此同时,一批批“海归”回到故土。改革开放以来留学回国人员累计总数从2003年底的17.28万人,到2007年底的31.97万人,再到2012年底的104.87万人,其中2007年到2012年五年增长了228%,增幅远超出国那组数据。

另一组更直观的数据可以反映归国人员越走越快的脚步:改革开放以来回国总数占出国总数比例如下:1978年-2003年为24.7%,1978年-2007年为26.4%,1978年到2012年则达到41.3%。

过去五年,智联招聘简历库也目睹着“海归”简历悄然飙升:从2009年的241.3万份到2010年的64万份,再到2011年的89.28万份。

毫无疑问,“新回国潮”已经到来。

不过,不同于前几代留学生,这次迎接“海归”的恐怕不是夹道欢迎,相反,他们要想在国内就业变得越来越困难。目前,“海归”就业面临双重竞争:一方面是百万级本土高校毕业生,另一方面是数目同样可观的“海归”群体。

更不乐观的消息是,“海归”的光环早已褪去。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就在过去十年,国内招聘者对海归的印象从“天之骄子”转变为后来的“海带”、“海豚”等负面印象,直到近几年,这种负面印象逐渐消除,招聘者将海归视作普通求职者。近期,智联招聘的海归就业力调查显示,近7成招聘者表示对海归将“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放低身段”似乎已成为海归们的共识。智联招聘近期调查显示,近7成海归对于月薪的期望值在3000-8000元,其中33.65%的海归期望月薪为3000-5000元。

放下“留学投资回报公式”

调整心态,融入本土,是海归们需要补上的就业课。在客观评价个人优劣势(包括语言、技能、经验、视野、思维、适应、人际等)之后,根据智联调查,留学生最需解决问题前三名是:定位(定位困难:高不成、低不就)、心态(国内大环境的落差)、薪酬福利(与国外同学的差距)。与此同时,不能忽略用人单位的意见,他们认为海归最大的问题依次是:好高骛远、所学专业无用武之地,空有理论知识而无实践经验。显然,海归们在就业市场上的“心态”并不为招聘者看好。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但如果还有海归找不到工作,需要把视野放得更大些。根据智联的调查,海归就业城市扎堆京沪——37%在上海,31%在北京,其余在其他城市。并且,追捧“大”公司。超过50%的留学人员选择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选择民营企业不到5%。讽刺的是,根据岗位更新动态,民营企业公布的职位占招聘海归职位的52%,是市场上绝对“招聘主力”。

盲目“求大”与学生对留学的预期有关。“买房钱拿去留学,回国后情何以堪”是许多留学生的心结,心里默算所谓的“留学投资回报=月薪/百万留学经费”。事实上,与本土学生相比,海归平均薪酬根据不同年限会有更明显的变化,根据智联调查,不同年限海归的平均薪酬为:1年,8.3万元,2年,13万元,工作3年,则达到32.7万元,这里呈现出一个“鬼资”起步,“兔速”增长态势,切莫死盯一时薪酬。

潜力匹配稳定找到好工作

对于正迷茫于找什么工作的“海归”来说,就业要明确“三业”:行业、职业、企业。问问自己想去什么行业,想干什么职业,想进入什么类型的企业……这些问题答案的交集就是你的就业方向。

明确个人定位后,关注市场需求也必不可少。据岗位统计,目前,对“海归”需求最多的行业包括能源/矿产、贸易/进出口等,最多的职业有销售营销、市场营销、教育培训等。在求职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扩大求职渠道,关注招聘网站、社交网站、商会、学友会、海归组织等发布的求职信息。

目前,招聘方对“海归”的要求可归纳为:潜力匹配稳定,即在考察海归的学习、技能潜力同时,注重求职者的稳定性与忠诚度。能力考察包括沟通表达、逻辑思维、创新意识、团队合作、个性特点(诚信自律、进取心、责任感)等。

中国“海归”五代史

根据我对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可以将“海归”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海归是两次鸦片战争之间,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自强,一批幼童被派到海外学习。1854年,当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回国后,成为现代意义上第一个真正的留学生,也开辟了中国留学运动的大潮。这批留美幼童包括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回国后创造了中国第一批铁路)、欧美同学会创始人之一梁敦彦等。不过,此时属于中国官费留学时代。

第二阶段的海归是在1900年-1927年期间,他们的目的地包括日本、法国、苏联等,不少人经历的是勤工俭学的求学历程。他们中比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海归推翻了清政府。后来,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人深刻影响着辛亥革命后新中国的走向。并且,不光是政治家,这群海归中还诞生了鲁迅、胡适、蔡元培、巴金、徐悲鸿等人,他们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第三阶段的海归为1927年-1949年,主要是赴欧美留学生,他们中诞生了许多诺贝尔奖科学家,比如杨振宁、李政道等。

第四阶段的海归是1949年-1965年,新中国成立后,这些都是留学于前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盟国的留学人员。这批留学人员基本上回到国内,他们对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五阶段的海归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今天的全方位留学时代。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一次留学潮,留学人员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教育部统计,在中国目前大学校长里,78%是留学人员,博士有63%,像中科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里,海外留学人员占比很高。和前四代相比,这代海归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是时代赋予的特点,并且,留学人员的家庭与学历背景也日趋多样,年龄跨度巨大,是一个“全民留学”时代。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上一篇:
下一篇:(暂无)
关键词阅读
“海归”就业
放下光环
认清形势
相关栏目
课程讲座 更多>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