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在聊城大学采访时了解到,聊城大学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最新研发的一款可实现四轮转向功能的全向线控底盘技术,一经推出立刻得到企业青睐。前不久,该技术在山东铭德机械有限公司完成转化。
据统计,聊城大学作为山东省科技成果转化综合试点单位,近三年来针对地方产业需求推出1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90%以上成果已实现转化。聊城大学党委书记关延平表示,高转化率得益于学校政策的灵活调整和体制机制的深入改革。
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近期,聊城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邢柱东及其园艺植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团队沉浸在喜悦之中——他们精心培育了14年的“聊大红金桃”黄肉毛桃产品上市并开始销售。这款产品为市场少见的红皮黄肉、离核、带有杏香味且耐储运的毛桃新品种,商品性强,经济价值高。同时,它也是聊城首个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并通过国家审定的果树新品种。
填补区域产业空白,瞄准痛点找到破解之道,这是邢柱东及其团队的心得,也是聊城大学教授刘才龙及其团队屡获突破的经验。
人造金刚石是聊城近几年崛起的细分行业领域。针对培育大颗粒优质金刚石单晶存在的径向温差、温度不均等难题,刘才龙及其团队完成了“大腔体金刚石合成块关键技术及应用”的成果转化,并在中南钻石股份有限公司、黄河旋风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推广。
高校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一直是个难题。但聊城大学却保持着较高的成果转化率,原因之一在于该校打通了成果转化的堵点。聊城大学在十年内三次修订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将成果转化项目组与学校收益分配比例从6∶4提高到8.5∶1.5。此外,该校成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聘任了26名有经验的教师担任专员,为成果转化提供“保姆式”服务。2023年,聊城大学的科技成果转化合同达到了46项。
打通产业发展堵点
在聊城大学,从管理层到专家团队都形成了一个共识:城市的发展难题就是大学的科研课题。
在聊城大学黑水虻种虫繁育和有机废弃物转化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聊城大学教授李路胜精心培育了一群特别的虫子。它们的幼虫形似蚕蛹,成虫却与蜜蜂相似。“这些就是黑水虻。”李路胜表示,“我们率先构建了全人工环境繁殖供卵技术体系,通过孵化、层叠式饲养,利用餐厨垃圾和动物粪便培养出黑水虻成虫,再将其加工成宠物饲料和高端鱼食。”
李路胜养殖这些虫子的初衷是解决当地产业发展的痛点。聊城作为畜牧业大市,生猪家禽等养殖体量居山东省前列,但同时也产生了大量排泄物,而黑水虻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此外,阿胶及驴产业也是聊城的优势产业。然而,产业发展却面临着驴冷冻复苏的精子活力低和受胎率低等难题。针对这些问题,聊城大学教授王长法及其团队研发出一套便捷高效冷冻精液授精技术体系,将毛驴的繁育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同时,他们制定的德州驴联合育种方案成功入选了农业农村部国家育种联合攻关总体方案。
前不久,聊城大学黄河学研究院获批山东省高校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项目。得益于聊城大学推动的跨学院、跨学科人才流动模式,该研究院汇聚了11个学院的人才和学科资源,为科研效率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近年来,聊城大学着力改革,整合不同学院和研究院的学术资源,先后成立了化学与材料学部、生物医药与健康学部等五个学部,构建人才自主高效组合的学术生态。“此外,我们根据聊城市农业、铜铝产业、医药产业等领域需求,立项建设了畜牧学、生物与医药等12个‘强特色’学科,培育建设了智能制造、运河学等10个山东省内一流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群。”聊城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白成林说,他们主动对接聊城“制造业十大产业”,大力提高应用型专业占比,新增4个“四新”专业,设立了多个校企合作专业、应用型微专业。
关延平表示,聊城大学顺应大科学时代的科研规律,不断优化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生产环境,推进科研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不断培育符合聊城定位的新质生产力。(记者 王延斌 通讯员 陈升磊)
(责编:郝孟佳、李昉)
意见收集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