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建设“教联体”,多社会主体怎样协同参与?

建设“教联体”,多社会主体怎样协同参与?

2025-01-21 14:19:21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聚焦“教联体”协同育人】

编者按

日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要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

社会参与,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社会主体该如何发挥合力,将各自的资源优势整合起来,共同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本期,本版通过案例分享、专家分析等方式,继续关注“教联体”建设。

江苏南京市西善桥街道:从“向善家长学校”到“理想教育小镇”

途经蜿蜒小路,来到天保池畔,听鸟叫蝉鸣,在树荫下席地而坐;进入“雨核城市数字展厅”,超大电子屏流光溢彩,高楼、学校、公园“拔地而起”,孩子们满脸都是惊喜和向往;在非遗竹编和绒花制作体验项目中,孩子们尝试动手制作竹编“红船”……

这是一场在江苏南京市西善桥街道开展的“家门口研学”,西善桥街道联合福润社区组织的25组亲子家庭参与其中。西善桥街道位于南京主城西南部,南京市最大的保障性住房片区——岱山保障房坐落于此。这里人员结构复杂,社会治理难度较大。曾经,提到这里人们只会联想到“脏乱差”;如今,这里却已嬗变为一座幸福宜居的新城,变化尤其大的,是居民们的精神面貌。

变化是如何实现的?

原来,除了持续加强“硬件”改善之外,西善桥街道尤为重视居民素质提升,把“突破口”锁定在了家庭教育上。“我们构建起了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协作模式,明确以街道为主体,以学校为阵地,以街道和社区妇联为督导,面向全域每一个学生家长,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推进家庭教育指导。”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介绍,“通过家长学校来改变家长,给家长带来科学的育儿方法,使其成为孩子的榜样;同时,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从一个孩子入手来影响其父母、祖父母。如此一来,全街道70%以上的居民素质有望得到提升。”

协同育人、覆盖全部年龄段,具体要怎样做?

2017年9月,西善桥街道成立了“向善家长学校”,针对辖区12000多名学生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2018年9月,街道启动“理想教育小镇”建设,围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庭、学校和社会全要素发力,全年龄段终身教育,教育关联产业全链条发展”的“四全”目标,探索建立覆盖全域、全周期、全人群的教育体系。

为保障“向善家长学校”有效运转,西善桥街道专门成立“理想教育小镇”推进办,并由街道妇联指导监督“向善家长学校”及各社区家长学校的日常管理。辖区内学校则提供场地和师资力量支持“向善家长学校”80%的课程与活动落地。

“只要是真心为家庭服务的项目活动,从来不用为钱犯愁。”西善桥街道西善花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沈飞说。2017年以来,西善桥街道坚持每年财政列支约200万元家长学校专项经费,用于采购专业社会组织服务、组织专家指导课和社会实践活动。

芮杏菊是受益于这一模式的家长之一。“我从孩子上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参加了‘向善家长学校’的学习,领到了一本《家长自我教育记录本》。”《家长自我教育记录本》需要家长填写“我感恩、我祝福、我向孩子学习、今天亲子活动”等4部分内容。对这种家庭教育模式,芮杏菊从好奇到习惯,再到内化为与孩子相处的日常模式,感觉受益匪浅:“我坚持写了3个月,和孩子的交流变得更好了,不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焦虑感。”

同时,辖区内各所学校也参与到“理想教育小镇”建设中来,取得了一系列成效。

“西善以建设‘理想教育小镇’为指引,用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耕耘出一块区域教育综合改革的试验田。”南京市成人教育学会秘书长刘茂泉表示。

教育不是一城一域之事,也非一时一刻之功。

2022年,“向善家长学校”被评为全国“特别受百姓喜爱的终身学习品牌项目”;2024年11月,“理想教育小镇”被江苏省教育厅推介为省级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典型案例……一系列协同育人举措的成效逐渐显现。

山东济南市博物馆:“移动文博课堂”连起家校社

“看!认得这些青铜界的‘小萌神’吗?”在山东济南市博物馆“移动文博课堂”上,晓旭老师指着商代“亚丑”钺、青铜鸮卣、西周青铜双面人头像等珍贵文物,为泉景博雅幼儿园和文景小学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青铜器知识科普课。

在这堂课上,晓旭老师从古人的饮食文化入手,将青铜器分为洗手用具、厨房用具和餐桌用具三类,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普及了各类青铜器物样式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灿烂历史。

科普之外,还有创作环节。孩子们细心观察器物造型,一遍又一遍地揉捏轻黏土团,塑造出器身、鼎足,再刻画上精致典雅的花纹,一尊尊“青铜鼎”就这样活生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移动文博课堂’志愿服务项目是一种集知识普及、文化传承和互动体验于一体的创新型教育模式,旨在突破传统博物馆参观的限制,将丰富的文博资源带入学校教育场域中。”济南市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工作人员张连会介绍。

坐落于千佛山脚下的济南市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20余万件珍贵藏品。立足于馆藏文物资源,博物馆精心策划推出非遗拓片、手工模拟青铜器、文物拼宝和文物拼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先后走进济南三中、东城逸家中学、舜耕小学等20余所学校。博物馆还推动展览进商场、入学校,仅2024年,就举办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教活动150余场。

为衔接家庭和社会的育人功能,济南市博物馆携手聊城市阳光社工服务中心,面向高唐县30多名留守儿童开展“文化繁星 筑梦童行”主题研学活动,颇受孩子们喜爱。

“我从没出过远门,这次去济南看文物,激动得睡不着觉,早上4点就爬起来了!”高唐县留守儿童小华兴奋地说。

“这些年,我们先后走进济南博乐特殊儿童关爱中心、张家庄村等近30个单位,派出优秀社教人员和讲解员进行现场讲解与专业指导,有效突破了博物馆传统场地与固定展览的局限。”济南市博物馆副馆长刘小漪说。

同时,济南市博物馆积极探索“互联网+博物馆课堂”模式,通过微课堂、青少年活动招募、网络直播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可以足不出户看展览、听讲座、做互动、学知识。由此,山东省内多个偏远地区及乡村学校得以分享数字课堂,珍贵的文物教育资源走进千家万户。

广西防城港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乡村家长学校:家长主讲,学生点赞,专家点评

“小孩爱玩手机怎么办?”“家长该如何与孩子沟通?”“怎样陪伴孩子才有效?”……在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滩营乡中心小学的乡村家长学校活动室里,家长们被分成几组,正围绕各自抽取到的家庭教育问题展开激烈讨论。讨论结束,家长代表上台交流。

“满意!”“9分!”一组家长发言完毕,台下的学生代表首先举牌表态,随后,家庭教育专家打出分数并对发言作出点评。获得“好评”的家长们面露喜色,台下的孩子也激动地送上欢呼和掌声。

家长主讲、学生点赞、专家点评,这样别开生面的家校亲子活动,正是防城港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牵头组建的乡村家长学校“三支队伍”因地制宜践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日常举措之一。

“防城港市防城区滩营乡距离城区14公里,地处城乡结合部。这里家长外出打工多、半商半农多,留守儿童多,隔代抚养很普遍。过去,家长对孩子关心不够,孩子的教育几乎全部托付给学校。这既制约了教育质量提升,又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防城港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主任陈治禄告诉记者。

“以前,学校也想了很多办法,但是仍然面临着‘三难’。一是专家难请,外地专家课酬、交通、食宿费用高,一年请不了几次;二是孩子难受,家长打骂、威吓、讽刺孩子情况普遍,学生心里难受;三是家长难改,家长教育方式已经成形,靠自己很难改正。”防城区滩营乡中心小学少先队总辅导员冯枫坦陈。

经过反复调研协商,2014年,防城港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联合滩营中心小学创建了“家庭教育研究实验基地”和滩营乡乡村家长学校,组建起家庭教育“三支队伍”,开启了乡村家校社协同育人探索。

在滩营乡乡村家长学校,主要负责人不再是校长、主任、教师,而是来自本土的“三支队伍”。

一是来自本乡的“随喊随到”专家服务队,主要成员是关工委的“五老”、愿意奉献的在职教师和发挥余热的退休老师。“随喊随到、不喊也到!他们都是本地有名望、有本事的‘土专家’,善于跟家长沟通,能把话说到家长心坎上。”陈治禄介绍。

二是来自本村的“教子有方”家长榜样队。家长榜样通过老师、家长的推荐,再经过家长学校的考核,最终确定。他们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弘扬良好家风。

三是来自本校的“好爸好妈好孩子”学生点赞队。“点赞队由本学校学生、文艺骨干组成,不仅点赞好爸好妈,也点赞同学中的好人好事,宣传方式灵活多样,效果显著。”陈治禄说。

扎根本土的“三支队伍”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家庭教育知识和服务直接送到了村民家门口和学校课堂里:

专家服务队走进村屯和学校开讲座、发资料、答疑解惑。原防城县委副书记许永益多次到村屯为家长讲家教家风。他分享的真实案例让家长深受震动,讲座结束后家长们仍不肯离开,有人甚至追着车问他:“您什么时候再来?”

家长榜样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教子方法,还走进村屯,为榜样家长举办“家庭荣誉时刻”分享会。颁奖仪式上,获奖家庭全体成员上台领奖,戴上“教子有方”的绶带、发表获奖感言。仪式虽简单朴实,却为村屯树立了家教的榜样,吸引更多家长主动“创先争优”……

学生点赞队不仅深入村屯,为好爸好妈和同学中的好人好事点赞,还邀请家长来到学校,在“队课展示”中寻找家规、宣传家规,与学生一起表演“文明十字用语”小品……

陈治禄告诉记者一组数据:10年来,滩营乡乡村家长学校的“三支队伍”累计专门研究家教工作70多次,推选家长榜样82名,进村屯举办活动320多次,点赞380多次,收集家规1300条,网上传播家教知识3300多期,印发宣传资料41000多份……

数字背后,是令人欣喜的变化:家长们从过去不敢接老师的电话,到现在主动参加活动、邀请老师家访;家长们的共同话题,从过去的赚钱、娱乐,到现在的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成长;家庭的周末活动,从父母孩子各玩各的,到大家一起去看望老人、参观科技馆……

探索的步伐仍在继续。

“过去一年,我们在滩营乡乡村家长学校‘三支队伍’经验的基础上,在防城港市实行了‘联合家长学校’试点。这样一来,社会各方可以更好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育合力和良好氛围,大家同心同向、同力同行,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陈治禄充满期待地说。

(责编:孙竞、熊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建设“教联体”
多社会主体怎样协同参与?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