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破除瓶颈 创新方式 提升协同育人社会参与度

破除瓶颈 创新方式 提升协同育人社会参与度

2025-01-21 14:20:03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社会参与,是推动“教联体”建设、提升社会协同力的重要一环。进一步厘清并突破当前制约社会各界参与协同育人的瓶颈,创新多主体、多形式的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实践方式,对于切实提升育人合力、促进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制约瓶颈待突破

目前,社会参与协同育人的功能尚未完全发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社会多主体协同育人共识仍需凝聚。协同育人本质上是一种“跨界行动”,需要参与主体在一定程度上超出原本的责任认知。协同育人中社会层面的构成最为复杂,大体上包括社区街道、社会教育机构、社会资源单位等多主体,且各主体的功能和职责不尽相同。目前,部分社会主体尚未主动承担起支持“教联体”建设、促进青少年儿童发展的责任,没有将其视为本机构高质量发展与改革转型的内在动力。

社会各类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和均衡。协同育人的实现依赖于各类资源的优势互补。当前,一些社会主体对于协同育人的整体需求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只顾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导致了教育资源的碎片化。一些地区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缺乏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足够的公共设施和场地来支持协同育人活动,抑或社会资源与学校、家庭之间距离较远,导致协同育人活动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社会公共空间教育潜力亟待挖掘。当前一些社会公共空间仍停留在向青少年儿童优惠开放层面,作为学校开展校外活动的物理空间,教育属性和潜力体现不充分。

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完善社会参与协同育人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在推动社会参与协同育人的过程中,应通过联责任、联资源、联空间完善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通过联责任凝聚育人合力。一方面,要锚定终身学习生态系统建设,整合各种学习模式,推动“社会教育”向“全社会教育”转变,唤醒社会各系统教育意识,使其承担起助力青少年儿童成长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要形成以“人人”协同育“人人”的价值共识,在协同育人行动中有效促进学生、家长、教师、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共同成长,激发社会各主体的内在动力。

通过联资源搭建常态化实践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一方面,要推进资源有效聚集,以项目为载体,在政府部门支持推动下构建实践育人平台和活动载体;另一方面,要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学校、家庭、社会资源联盟和枢纽,建立信息联通、服务联动、成果共享的资源分配工作机制。

通过联空间拓展家校社融合学习场景。要基于青少年儿童特征和需求开展学习场景设计,使社会公共空间成为充满教育意义和互动可能性的环境。同时,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突破家庭、学校、社会等物理边界,推进家校社多元场景融合。

创新社会参与方式,提升育人合力

切实提升育人合力,就要创新多主体、多形式的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实践方式。

街道社区要充分发挥基层工作优势,建设专业化的家长学校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开展公益性校外实践活动。各街道社区可积极借助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公益性岗位、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多方社会主体参与,为家长提供公益性、专业化、多样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立足区域文化传承,积极整合场地、设施、物资等资源,通过精心设计,把校外活动重心放在青少年儿童的实际操作体验上。

社会教育机构要服务青少年儿童综合素养提升,开展高质量的协同育人实践活动。一是要聚焦育人、制定规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着力培育青少年儿童核心素养。二是要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在内部建设专业、稳定的师资队伍和较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外部注重统筹利用线上线下社会资源,形成长期合作的社会资源单位。三是专业发展、形成规范,注重推进活动项目课程化,促进校外活动规范性、实践性和趣味性相结合。

医疗机构要凸显自身专业优势,为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一是通过联合中小学校、专业机构、实践基地等开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教师心理健康培训体系、家庭心理健康指导服务体系。二是以智能化数据驱动为核心,协同学校、社区,开展区域内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评估和监测,动态掌握个体和不同群体心理健康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潜在心理健康风险。三是通过心理医师驻校、一对一面访诊断等形式开展心理辅导与干预,助力形成从家庭、班级、学校到医院等多级心理危机干预与转介机制。

高校、科研院所等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特色和专业引领作用,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创造有利条件。相关社会资源单位要结合自身资源特点,助力营造日益浓厚的社会协同育人良好氛围,与各部门、机构共同打造学习型社区、文化社区等,丰富青少年儿童课外生活。

(作者:王海平,系国家开放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基础教育系主任)

(责编:孙竞、熊旭)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破除瓶颈 创新方式 提升协同育人社会参与度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