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皮肤细胞“一步到位”转为神经元

皮肤细胞“一步到位”转为神经元

2025-03-24 13:45:40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细胞类型转换通常需要先将体细胞“重编程”,变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再将其分化为目标细胞类型。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团队开发出一种简化流程,可绕过干细胞阶段,将皮肤细胞直接转化为神经元。相关两篇研究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细胞系统》杂志。

在小鼠细胞实验中,该方法的转化效率高达10∶1,即1个皮肤细胞可生成10个以上神经元。若能在人类细胞中复现,有望大规模培养运动神经元,为脊髓损伤或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提供治疗新途径。

约20年前,日本科学家发现,通过导入4种转录因子可将皮肤细胞重编程为iPSC。这种类似胚胎干细胞的细胞可分化为多种细胞类型,但该技术存在耗时且转化不完全的缺点。重编程过程中,细胞容易滞留在中间状态。

此次,团队采用直接转化策略,无需通过iPSC阶段,而是从体细胞“一步到位”变成运动神经元。优化的转化方案仅需3种转录因子(NGN2、ISL1和LHX3)配合两种促进细胞增殖的基因(编码p53DD和突变型HRAS的基因),即可实现皮肤细胞向运动神经元的高效转化。

如果在高水平表达转录因子的同时细胞未处于增殖状态,重编程效率会非常低,而高增殖活性的细胞更容易接受转化信号。这类似于细胞被预先激活进入转化预备状态,从而更高效地响应转录因子的作用。

团队测试了3种病毒载体,发现逆转录病毒转化效率最高。同时,降低细胞培养密度可显著提升运动神经元产量。该优化流程在小鼠细胞中仅需2周,神经元产量超过10倍。

两周后观察显示,大量神经元成功存活并形成神经连接。体外培养实验也表明,这些细胞具有可测量的电生理活性和钙信号传导能力,显示出通信潜力。(记者张佳欣)

(责编:郝孟佳、孙竞)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皮肤细胞“一步到位”转为神经元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