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智慧就业资讯服务平台
全国
全国
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甘肃
广东
广西
贵州
海南
河北
河南
黑龙江
湖北
湖南
吉林
江苏
江西
辽宁
内蒙古
宁夏
青海
山东
山西
陕西
上海
四川
天津
西藏
新疆
云南
浙江
香港
澳门
台湾
400-633-0111
新闻中心 > 综合资讯 > 建构科学有效能力信号体系 多环节提高人岗适配度

建构科学有效能力信号体系 多环节提高人岗适配度

2025-04-08 15:07:29
人民网-教育频道
分享:

今年以来,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向新向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客观上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利契机。近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视频会议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强调,更加注重面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拓展岗位,在推动产业发展中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教育部办公厅近日也发布《关于开展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的通知》,打响了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攻坚战。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关键在于解决“人岗不匹配”的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分析人岗匹配问题,需分别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两个主体入手。对用人单位而言,人岗匹配主要指学历匹配、专业匹配及能力匹配。其中,学历匹配是从教育水平角度出发,指岗位对学历的需求与任职者实际学历一致;专业匹配是从知识需要角度出发,指任职者的专业背景符合岗位对特定知识技能的需求;能力匹配则是从胜任力角度出发,指任职者实际能力水平符合岗位需求。从劳动者角度来看,人岗匹配除了以上几方面,还包括个人兴趣、劳动报酬期待、未来发展前景与工作内容、薪资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等要素的匹配。有学者基于2003—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学历与岗位要求一致的比例从2003年(62.3%)开始呈现先降后升态势,到2021年已超过70%,学历不匹配群体中过度教育比例约为15%。从专业匹配来看,2003—2021年专业不对口比例在30%至50%之间浮动,2021年约为40%。

本质上,不论是学历匹配还是专业匹配,都是基于外部“信号”的判断,而能力与志趣等质量性因素的匹配,才是人岗匹配的核心内涵。但在招聘阶段,用人单位缺乏对求职者实际能力的有效判断依据,只能借助外显信号判断匹配度,造成了潜在的“能力不匹配”;而求职者也因对岗位实际工作缺乏了解,倾向于优先依据单位性质、薪资待遇等外显条件筛选就业岗位,而非真正依据自身兴趣和志向来选择,造成了潜在的“志趣不匹配”。因此,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需共同重审“人岗匹配”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多方联动,打破用人单位和求职者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内涵式”人岗匹配。

从能力匹配角度来说,在新技术发展与新经济形势下,各方需调整对高校毕业生的能力期待,明确高校与企业在高素质劳动者培养中的责任。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常见矛盾是:高校培养的人才在市场上不适用,市场急需的人才在高校中找不到。因此,高校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强调“市场接轨、专业对口”,订单班、定向生等培养模式与产业特色专业、学院等应运而生。但什么是“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掌握了当前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入职即能上手的“专门”人才,还是具备更强学习能力、更大发展潜能的“通用”人才?这涉及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通”“专”之辩,更涉及高校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者终身发展中的分工问题。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平衡好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关系,用人单位也应处理好“用人”和“育人”的关系。高校应着重夯实学生的通用性基础知识、培养面向实际问题解决的专业能力和可迁移能力、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企业则应发挥在劳动者终身发展中的作用,积极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重视加强在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高校学生要在打牢知识基础的同时,利用各方面资源更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对实际问题的感知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重视其他通用能力与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志趣匹配角度来说,全社会应协同营造“无偏见”就业环境,帮助学生牢固树立正确就业观。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存在一些偏见偏好,如用人单位过于关注学生的第一学历,毕业生过于关注用人单位性质、部门、所在地等。说到底,这些都是“学历歧视”与“职业层次歧视”的体现,无疑会影响毕业生就业选择,形成对高薪、所谓光鲜职业的过分追求。只有在全社会树立“职业无贵贱,劳动受尊重”的共识,才能推动高校将职业规划与观念引导落到实处,激发和鼓励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此外,用人单位也应设计合理的职业发展阶梯,为不同岗位员工规划合理发展路径,在招聘时向毕业生客观呈现发展前景,以吸引志趣相投的毕业生前来应聘。

在求职就业环节实现人岗匹配,信息畅通是关键。这需要高校、行业与政府多方联动,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针对性支持。实际上,教育部、各高校已做出了多方面努力以减小求职招聘中的信息差,如“千校万企供需对接会”、校园招聘会、高校“访企拓岗”行动等。但能力与志趣匹配之难,既在于缺乏能够有效表征毕业生真实能力和志趣的评价工具,也在于用人单位无法在短时间内展示岗位的真实需求与发展前景。笔者建议,可借今年教育部升级建设智能化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之契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和用人单位开发有效促进人岗匹配的工具。例如,平台在高校及学生端,整合学生各方面学习和实践数据,开发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画像;在用人单位端,帮助企业动态梳理工作内容,识别对底层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构建岗位胜任力图谱;最终,依托平台的匹配算法,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精准推荐。当然,除加强智能工具开发外,还需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国家资历框架,探索制定各行业专业人才能力标准体系,开发面向广大劳动者的通用能力评价工具,为用人单位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能力信号”。用人单位也需创新招聘考核方式,破除“唯学历”“唯名校”“唯证书”的痼疾,科学运用新技术提高人才识别和选拔效率。

(作者:郭菲,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责编:李昉、郝孟佳)


更多资讯!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就业桥(微信号:就业桥)。
关键词阅读
建构科学有效能力信号体系 多环节提高人岗适配度
相关栏目
收起

意见收集

关闭

您对就业桥有任何建议意见都可以给我们留言哦~

取消
确定